摘要:1964年,我刚上小学,衡阳县花鼓剧院前的大空坪是县城最热闹的“露天影院”。每到傍晚放《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类抗日故事片,不用买票,大小板凳早把场地堆得满满当当。父亲不常带我去,大多时候,我跟着一群小伙伴追着放映机的光跑,挤在人缝里踮着脚看——脖子酸了也不
露天电影里的童年与父亲的烽火记忆
(湖南 何建军)
1964年,我刚上小学,衡阳县花鼓剧院前的大空坪是县城最热闹的“露天影院”。每到傍晚放《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类抗日故事片,不用买票,大小板凳早把场地堆得满满当当。父亲不常带我去,大多时候,我跟着一群小伙伴追着放映机的光跑,挤在人缝里踮着脚看——脖子酸了也不肯挪,眼睛死死黏着银幕上跳动的光影,连电影中经典的台词都能跟着念得字正腔圆。
只有偶尔几次,父亲会提前半个钟头,扛着家里那把掉了漆的竹椅喊我往大坪赶,占个靠前的位置。他不像其他大人那样摇着蒲扇聊天,总挺直脊背盯着银幕,右耳还会不自觉地往前凑——没人比我更清楚,他左耳听不清,裤腿下藏着道淡褐色的疤,那是1944年在江苏龙岗战斗时,鬼子炮弹留下的印记。那时我只觉得父亲的样子有些严肃,没多想他为啥总盯着银幕不挪眼,更没问过那道疤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夏夜的风裹着银幕的光漫过来,当《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率队摸进鬼子炮楼,火光映亮整片空坪时,我正和旁边的伙伴举着硬纸板“手枪”模仿英雄,嘴里“砰砰”地喊得热闹,却瞥见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悄悄攥紧了竹椅扶手,指节泛着青白。
散场后,我们踩着蒸水河的凉意往家走,父亲才忽然开口,声音压得轻轻的:“当年打龙岗战斗,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夜色里,沿着田埂摸黑前进。稻叶上的露水渗进衣领,凉得刺骨,可谁都不敢放慢脚步——身后就是等着护的老乡。”说着,他轻轻抬了抬右腿,裤管下那道疤像是跟着动了动,我盯着那道疤,第一次觉得它不像平时看着那么普通,倒像藏着许多没说出口的话。
第一次听父亲细说龙岗战斗的故事,也是在看《平原游击队》那天。放映前,我和小伙伴围着放映机跑闹,光影在脸上晃来晃去,父亲却蹲在竹椅旁,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椅面缝隙,像在琢磨什么心事。直到银幕亮起,李向阳炸炮楼的火光映亮他的脸,父亲突然抬手按住左耳,指尖轻轻摩挲着耳廓,右腿也悄悄往回收了收。那天他说得格外多:“打龙岗炮楼比电影里凶险多了。江苏的平原上没什么遮挡,我们只能借着田埂和芦苇丛隐蔽。一颗炮弹在我身边炸响,震得左耳再听不清利索话,腿也被弹片扎了个窟窿。”我趴在竹椅扶手上,听得忘了跟伙伴打闹,只觉得银幕上的故事,突然和父亲有了扯不断的牵连,连他裤腿下的疤,都好像变得鲜活起来。
他说1943年底,刚满十七岁的他瞒着家人参加了新四军。三个月后要拔鬼子炮楼——那炮楼立在平原中央,三层高,四周绕着铁丝网,稻田里还埋了地雷。“鬼子卡着交通线,我见过老乡因藏草药被打得满脸是血,当时就跟战友拍了胸脯:一定端了它。”我攥紧手里的硬纸板“手枪”,突然懂了父亲对这些电影的格外上心。
为摸清情况,他和战友小王跟着老乡张大叔,装成农户在田埂蹲了三天,终于发现炮楼西侧有个没设防的垃圾小窗户。进攻前一晚,村民帮他们挖浅沟、铺稻草,王大娘送来的热红薯,甜得暖到心口。“我跟小王说,绝不能辜负老乡的心意。”父亲说这话时,眼里亮着光。
天刚蒙蒙亮,进攻号响了。炸药炸乱了鬼子,小王剪栏杆时被流弹击中,血染红了袖子。后来鬼子的小钢炮响了,父亲被气浪掀倒,右腿扎进弹片,却没顾上疼,掏斧头就劈栏杆:“多快一秒,战友就少一分危险。”终于冲进炮楼,他靠着右耳辨声躲开鬼子的刺刀,和战友们一起拿下了炮楼。可小王没看到胜利——他失血过多,埋在田埂边,坟前种了棵白杨树。“张大叔说,白杨树直,像小王的精神,永远立在这平原上。”父亲的嘴角先扬后沉,我眼里酸酸的,第一次懂了胜利背后的遗憾。
往后大空坪再放抗日片,只要父亲喊我,我总会立刻跑过去。看《地道战》,他凑我耳边说:“咱们的地道战可神奇了,打得鬼子是晕头转向!”看《地雷战》时,他指银幕笑:“咱们的土炸药也够厉害!”。说罢,他总要顿一顿,指尖轻轻蹭过竹椅扶手,“不管是电影里的八路军,还是当年和我一起打仗的新四军战友,和帮助我们的老乡,心里都装着家国情怀。”我收回举着“手枪”的手,盯着银幕上的英雄,忽然懂了他们冲锋的模样里,藏着和父亲、小王一样的劲,眼神里添了敬畏。
1988年整理我父亲遗物时,翻开父亲的小樟木箱,看到最底层的红布木盒里,是他的军功章——铜质的勋章擦得锃亮,阳光落在上面映出细碎的光,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握着他一生的荣光。旁边的黑白照片里,年轻的父亲穿发白的军装,站姿笔直,眼神澄澈。
如今再看那些抗日战斗故事片,大空坪的喧闹、父亲的身影,总会和龙岗战斗时的田埂重叠。我终于懂得,父亲看的不是电影,是回望的岁月与战友。那些童年时光和他的故事,成了我心里的明灯:今天的安稳和幸福是无数人换来的,要永远记得;而我的父亲,曾是那样勇敢的人,他的疤、他的勋章,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耀。
(原载《老年生活报》.老年体育 副刊)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