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影片《日掛中天》中的表演荣获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演员,也是唯一一位本籍演员。
辛芷蕾手举最佳女演员奖座,站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领奖台上,一时间非常恍惚:“感觉自己就像在做梦一样”。
一直演配角的辛芷蕾在这一刻,实现了她十多年前被许多人嘲笑的梦想和野望,她站在世界级舞台上激动地说:
“我能站在这个世界级的舞台上,能跟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演员同台竞技,并且得到这个奖,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影片《日掛中天》中的表演荣获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演员,也是唯一一位本籍演员。
当辛芷蕾获奖的消息传回来后,一时间国内经历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大众先是赞美声一片各种美誉不绝于耳,明星们也纷纷送来祝福,然而还没有几天声音又摇身一变成了另一种风格……
01随着夸奖声,一大堆批评声也传了出来,有说国外获奖作品都是别有用心的,有说这种文艺片不是正常人看的……总之大部分的普通观众借此对获国际奖文艺片持否定态度。
而与此同时,63岁的梁朝伟也带着新作品《寂静的朋友》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威尼斯费比西奖评审团将影片誉为“超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艺术成就”。
可到了国内仍然批评声先起,因为各个小道消息为了夺人眼球给普通大众带来的噱头是梁朝伟为艺术全裸上镜,露腰光腚露全身……
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梁朝伟的作品其实拍的是树的故事,剧要表达的是近代社交距离带来的焦虑与原始感知方式带来的平和对比。
影片《寂静的朋友》用银杏树的静默给出最强烈的叙事语言。
导演让这棵1896年栽种的古树始终保持“见证者”视角,从1908年段落里,它的枝丫在银盐胶片上投下宗教画般的阴影;到1972年的彩色镜头中,它的落叶飘落在实验室的玻璃培养皿旁,再到2020年的数字影像里,它的根系与地下电缆形成命运般的缠绕。
以此来引发哲学感思:
“树犹如此,花开花谢,那么人呢?当人类在历史中短暂盛放又凋零,唯有情感如树汁般在时光脉络里奔涌不息。”
所以文艺片本身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文青”的感受,那种感受是细腻的,是悲悯的,因为悲悯所以他们看到的人物更多的是带着生活伤疤的小人物,是凌乱的边缘人物。
同样文艺片作品也善用镜头展现和表达的也往往破碎的叙事,通过破碎的叙事来增加氛围感,突出人物和情感,不同于震眼球点燃多巴胺荷尔蒙的爆米花商业片或者其他大众喜欢看的大团圆作品,文艺片更喜欢突出事物的遗憾美,刻画人物的悲剧美,刻画时代对小人物的冲撞,让观众自行去珍惜去思悟。
02因此一些文艺片往往都是暗色调的,甚至荒诞的,用暗与荒诞去展现绝境里的人性与本能,去展现每一个时代对边缘小人物的碾压,这种文艺作品其实不分国内外。
有人说西方这种奖就喜欢发给拍阴暗面的国人,可是并非这样,高级的文艺作品不分中外,西方刻画起自己黑暗来也并不手软。
比如个人觉得近十年不错的威尼斯获奖影片《小丑》暴利与血腥集一身的禁忌级美国片,以及一部将个体历史、艺术创作和社会运动三者被极为平衡与精妙地编织在一起的《所有的美丽与血泪》。
上述作品用复杂详实的素材档案讲明Nan Goldin的创作与抗争如何同70年代以来的纽约艺术的发展共振,精神疾病、性解放、HIV、药物成瘾等等可以说将时代之殇刻画的淋漓尽致。
因此威尼斯国际奖的片子还算是一视同仁,而且其实回忆下本身悲剧美学暗黑美学就是文艺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我们自己的作品为例
从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到《宣室志》中的《梁祝》,再到关汉卿的《窦娥冤》,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这都都是能震撼人心灵的文艺作品的巅峰,所以单纯以作品而论并不是西方刻意的追求暗黑,自古至今悲剧才是最让人震撼和能留下记忆点的。
当然文艺片并非也只是刻画黑暗和悲剧,只能说刻画黑暗和个体小人物的悲剧是文艺片的一部分,然而不管如何的文艺片其实对于当下观众大部分都是不讨喜的。
03理解鸿沟,为何普通观众难以欣赏文艺片?
上面说了不少观众对于刻画人性刻画边缘人性的作品并不喜欢,有一些人甚至动辄就给其扣上鲜明的帽子,比如辛芷蕾获奖再比如多年前的一部《隐入尘烟》,豆瓣8.4好评也不断,但是却陷入了争议的泥潭。
经过国内外的观众对比,小景觉得无论国内外文艺作品本身就不适合给所有观众去看。
如前文所述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类影片表达的人性与关怀,更多的普通人想看的只是叙事,无论欢快还是黑暗,他们更喜欢节奏感强的,能够很容易分清123,不用费脑筋去思考,不用费脑子去感悟。
而文艺片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鸿沟就是文艺片从来都是节奏缓慢缺乏戏剧冲突的。
比如维姆·文德斯执导、役所广司主演的《完美的日子》聚焦一位厕所清洁工的日常,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他晨起叠被、挑选磁带、驾车上班的细节。
这种“生活流”叙事虽然有意境,但是却很挑战观众的耐心。
而象征与隐喻的过度使用也同样会造成普通人的观赏障碍,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母亲!》一部采用梦境式叙事,充满了圣经寓言,然后观众看完后普遍感到迷惑:“满屏的象征意义看得人头疼”。
所以这就是文艺片和普通人的天然鸿沟,大部分文艺片要看懂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有一定的环境常识,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还要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与氛围体会能力。
有人觉得这样是贬低普通人,但是事实就是让文艺作品流传下来的从来都不是普通人。
以我们的诗词歌赋为例,现在看起来唐诗三百首,诗仙诗圣五岁稚童也能信手拈来,但是再过去文盲率占九成的唐宋封建时代,有几个普通人能听懂能意会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今被世界封为诗仙的李白在大唐其实仅仅只在达官贵人与文学青年之间流传美名。
而哪怕到了现在又有多少人真的能读懂《一代人》中顾城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所带来的震撼力?
04所以大众文学素养的跨时代提升才是文艺作品能够大众化唯一办法,就像李白之诗过了千年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都能品鉴和领悟的佳品。
这其中的原因只是因为普通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已经提升了千百倍。
换到当下的文艺作品依然如此,因为文艺片要保持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学追求,所以市场不会大卖这很正常,但是有一些也可以进行迂回,将商业和文艺性进行合理的搭配,但是要做结合的很好真的非大家不可。
小景认为近期电影作品有一部将传统美学进行现代表达做的很不错的就是这部《浪浪山小妖怪》。
它以“笔墨入镜”的美学理念,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影片摒弃3D技术炫技,回归二维手绘传统,将水墨写意、古建意蕴、人文精神与现代动画技术深度融合,这也是文艺片的范畴,但是它的商业性结合的很不错这算一个好的例子。
然后就是电视剧作品小景认为商业性和文艺性结合到可以封神的国产片就是《漫长的季节》,从画面质感到视听美学到演员演技,到暗喻隐喻,到多线结合,真的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这一部作品做到了不懂艺术片的观众可以从刺激的叙事中,帅气的哑巴小哥欣赏中,极端的反击暴力美学中,得到感官的爽快荷尔蒙肆虐。
而追求文艺的观众又能感受到细腻的细节刻画,环环相扣的剧情卡扣带来的逻辑完整氛围充沛的满足感,然后还能体会到其中内涵的隐喻的小彩蛋,所以这是商业和文艺结合的极致,因此这部剧好评如潮豆瓣9.4分。
所以文艺片也并非注定孤独地行走于市场边缘,主题共鸣是打破文艺片困局的关键。
曾经《宇宙探索编辑部》通过伪纪录片形式迅速抓住年轻观众的视线,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重映也带来了6000万元的票房,证明了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怀旧情怀与小资消费结合也能激发强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电影市场生态的逐渐变化,随着观影门槛的提升,一些审美教育和培养也将成为关键,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如何培养观众对慢节奏观影的习惯、如何调和文艺片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将是业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比如梁朝伟在《寂静的朋友》中几乎没有台词,只凭借眼神与动作将角色的内心情感传递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艺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观影经验才能充分欣赏。
因此电影教育可以从基础开始,帮助观众去理解多种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而当下的自媒体其实很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影评、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在一片快餐的短视频中去提升观众的鉴赏能力。
当然创作者的表达也是重中之重,要在满足自我表达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
总之文艺片如同那棵活了上百年的银杏树,它们需要观众停下匆忙的脚步,静心感受,用心的体会,而不是在自己不了解或者不喜欢的时候就直接砍掉,适当野蛮可以带来安全感,但是过度野蛮带来的只有废墟与荒凉。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