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影视市场中,IP改编已成为一种主流创作模式,“一鱼多吃”屡见不鲜。2025年暑期,《长安的荔枝》的影版与剧版先后亮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影版凭借豆瓣7.7分、2.63亿票房的成绩成为暑期档亮点;剧版以6.6分收官,却也有着独特的闪光点。
在当下影视市场中,IP改编已成为一种主流创作模式,“一鱼多吃”屡见不鲜。2025年暑期,《长安的荔枝》的影版与剧版先后亮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影版凭借豆瓣7.7分、2.63亿票房的成绩成为暑期档亮点;剧版以6.6分收官,却也有着独特的闪光点。
近年来IP"一鱼多吃"的开发模式中,影剧两版常常呈现口碑分化的局面。从《长安的荔枝》的逆袭到《异人之下》的折戟,背后折射的是大银幕与小荧幕在IP改编中对叙事规律的遵循与背离。
影版《长安的荔枝》: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改编样本
影版《长安的荔枝》的成功,始于对原著精神内核的精准捕捉。影片保留了马伯庸小说中"小人物在绝境中突围"的核心叙事——长安小吏李善德被迫承接"岭南荔枝三日抵长安"的不可能任务,在官场倾轧与自然天险中,用精密计算与孤勇意志完成看似无解的挑战。这种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古代职场生存记"的叙事策略,让观众在唐代驿站的烟尘中,看到了当代打工人的困境与坚守。
为了在两小时内完成叙事闭环,影片采取了"减法式改编"的智慧。将所有情节锚定在"荔枝转运"这一主线任务上:从岭南果园的荔枝采摘,到驿站体系的接力传送,再到长安宫廷的最终交付,线性叙事让节奏始终保持紧绷。这种聚焦不仅避免了剧情稀释,更强化了"与时间赛跑"的戏剧张力,李善德在岭南晒黑的皮肤、渐生的白发,成为比台词更有力的情绪载体。
角色塑造方面,影版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创新。杨幂饰演的李善德之妻,不再是原著中早早离世的模糊形象,而是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她的泼辣与坚韧,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情,更通过她与李善德之间的情感互动,深刻揭示了“职场奋斗”背后的家庭代价,引发观众对事业与家庭平衡的思考。
刘德华饰演的杨国忠,虽戏份不多,但一句“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便将权力阶层的傲慢与专横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化了影片对官僚体系的批判主题。
视觉语言的精准运用,成为影片突围的另一重保障。剧组辗转七座城市取景,用航拍镜头展现荔枝转运的宏大版图,一镜到底的策马戏码还原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诗意与残酷。当李善德在暴雨中护着荔枝箱摔倒又爬起时,镜头语言替代了冗长的心理描写,将"普通人对抗系统"的悲壮感具象化。这种"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恰恰弥补了电影时长有限的短板,让历史题材焕发现代影视的生命力。
影版口碑逆袭的底层逻辑:
媒介特性与叙事效率的适配
影版《长安的荔枝》之所以在口碑上略胜一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电影媒介特性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电影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传递核心信息。影版通过紧凑的叙事节奏、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震撼的视觉效果,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它将荔枝转运这一核心事件作为绝对主线,不蔓不枝,让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与关注。
而剧版在情节设置上巧妙地做了“加法”。除了保留原著中荔枝转运的主线外,新增了郑平安复仇、卷入官场派系斗争等多条副线。这些副线与主线相互交织,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构建出一个更为庞大复杂的故事体系。
相比之下,剧版由于篇幅较长,在叙事上容易陷入拖沓的困境。为了填充集数,剧版增加了过多的支线情节和人物,虽然丰富了故事内容,但也导致主线不够突出,节奏略显缓慢。部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剧情过于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关注核心事件。例如,剧版中岳云鹏饰演的郑平安的复仇线,虽然增加了喜剧元素和剧情的曲折性,但与荔枝转运的主线关联不够紧密,有时会让观众产生游离感。
此外,观众对于电影和电视剧的期待也存在差异。电影观众通常更追求感官刺激和故事的新奇性,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而电视剧观众则更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故事的细节。影版《长安的荔枝》正是抓住了电影观众的这一心理,以快节奏、强冲突的剧情和精彩的视听效果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马伯庸曾说:"改编的关键是保留故事内核。"影版抓住了"小人物的韧性"这一内核,并用电影语言将其放大,这种对比印证了IP改编的黄金法则:媒介特性决定叙事策略,电影的浓缩性适合提炼精华,电视剧的延展性适合深度挖掘,但前提是不能偏离核心主题。
剧版反超的可能性:
篇幅优势与垂直深耕的胜利
并非所有IP的影版都能碾压剧版,在《三大队》《异人之下》等案例中,剧版反而凭借篇幅优势实现口碑领跑。这种反差的关键,在于IP本身的体量与题材特性是否适配剧集媒介。
《三大队》原著是不到一万字的短篇纪实,影版用两小时讲完核心故事,剧版则通过扩充细节展现刑警群像的成长,两者各有侧重却不冲突,最终双双获得好评,证明"一鱼两吃"的成功需要精准匹配IP特质。
《异人之下》的案例更具代表性。剧版将原作中充满"男凝"的恶趣味内容剔除,聚焦青少年成长与异能世界的建构,通过"罗天大醮"等经典桥段的细腻呈现,与观众建立深厚情感链接。而影版因时长限制,不得不删减这一核心情节,转而强化"全性四张狂"的战斗戏,导致战力体系混乱、主角人设崩塌。这种"为了电影节奏牺牲核心内容"的操作,本质是对IP受众的背叛——剧版早已培养出观众对特定情节的期待,影版的贸然改动自然引发反噬。
"先入为主"的情感优势同样不可忽视。剧集与观众的接触时间更长,容易形成角色认知的固化。《花千骨》中赵丽颖饰演的"小骨"深入人心,即便后来影版启用陈都灵,观众仍觉得"差了点味道";《异人之下》剧版的演员阵容已与角色深度绑定,影版的新面孔无论表现如何,都难以撼动原有印象。这种情感链接的建立,需要时间沉淀,而电影的短平快特性,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角色重塑。
题材的垂直属性也影响着影剧表现。《一人之下》作为国漫巅峰,其"二次元"世界观和异能体系更适合剧集的渐进式铺陈,观众可以在多集篇幅中逐步理解复杂设定;而电影要在两小时内完成世界观建构,难免显得仓促,导致非核心观众难以入戏。这种差异说明:越是垂直、复杂的IP,越需要剧集的耐心培育;而电影更适合承载普适性强、情节集中的故事。
回到《长安的荔枝》,大鹏的成功在于他做到了三点:一是尊重原著内核而非拘泥于细节,用"职场寓言"重构历史故事;二是发挥电影的视觉优势,让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可感可触;三是精准把握观众心理,用当代视角激活古代叙事的现实意义。这些经验或许能为IP改编提供启示:无论是影版还是剧版,最终的胜利都属于那些既懂媒介特性,又懂观众情感的创作者。
从《长安的荔枝》到《异人之下》,IP改编的冰火两重天反复证明: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只有对内容的敬畏与对媒介的理解。当资本不再执着于"一鱼多吃"的流量收割,而是潜心研究每个IP的独特气质,让电影回归电影的凝练,让剧集回归剧集的深度,或许才能真正实现影剧联动的"各自精彩"。毕竟,观众为IP买单的初心,永远是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故事本身。
来源:影视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