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档7次、举报180万条、日本外务省23次抗议难阻《731》全球上映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5:43 2

摘要:9月18日,一部“本该7月底就见面”的电影,终于踩着防空警报的声音全国公映。11年拍摄、243次修改、7次改档、180万条举报、日本外务省23次外交照会、8.3万份联名抵制……

“我们不是要贩卖苦难,而是要让世界听见被尘封的哭声。”——《731》导演赵林山

9月18日,一部“本该7月底就见面”的电影,终于踩着防空警报的声音全国公映。
11年拍摄、243次修改、7次改档、180万条举报、日本外务省23次外交照会、8.3万份联名抵制……

《731》这部电影,从筹备之初就备受关注。导演赵林山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耗时十余年,走访日本、哈尔滨等地,查阅海量史料,像那8000页美国解密的《731部队报告》,还有423小时731 部队原队员的口述证言影像资料,都成了他创作的坚实基础。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更是抵押房产筹集资金,主演们也深受触动,纷纷零片酬出演,一心只为将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给大众。

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打着“给水防疫”的幌子,秘密开展细菌战研究,大肆抓捕平民进行活体实验的故事。

从曝光的预告片中,我们能瞥见影片中那些场景:无辜百姓被强行抓入“特设监狱”,遭受着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非人的折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利刃,刺痛着我们的心。

早在2024年9月18日,片方就发布了预告片,宣布将于2025年7月31日进行全球预映,一时间,大众的期待值被拉满。可眼看到了日子,这部电影却并未如期登上大银幕。多家在线购票平台突然删除了原有的定档信息,这一异常举动,瞬间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关于影片撤档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

有人猜测,是影片中的血腥画面惹了祸。为了真实还原731部队的暴行,影片中展现了大量残忍的实验场景,像活体解剖时的瞳孔震颤、冻伤实验中的腐肉特写等。

虽说导演团队已经做出了极大努力,将36种人体实验镜头改为黑白画面,血腥度也从战争片第9 位降至第17位,整体删减了60%的相关镜头,但还是有12组镜头触碰了审查红线,在国内没有分级制度的大环境下,审查部门在 “历史还原” 与 “青少年保护” 之间难以抉择,导致影片在技术审查这一关迟迟未能通过,这也成为影片无法按时上映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方面的压力,也给影片的上映之路增添了重重阻碍。日本外务省递交了23条外交抗议,要求影片改名“旧日军防疫部队”,还妄图让片方删减70%的暴行镜头。

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超180万条抵制投诉,其中60%的 IP 集中于东京,这些投诉文案高度模板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大概率是日本右翼势力在背后捣鬼,通过VPN操控舆论,企图阻止这部揭露他们先辈罪行的影片问世。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这场风波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好莱坞片厂施压柏林电影节撤片,流媒体平台更是限制其海外发行,试图将这部影片的传播封锁在国际舞台之外。

在国内,舆论也分成了两派。一些家长担心影片内容过于血腥暴力,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便联名投诉。

但经过大V核查,猫眼平台上真实的抵制留言其实仅有数十条,所谓的“家长联名投诉画面血腥”,很可能只是别有用心之人的手段。

而更多的人,则是对影片满怀期待,他们认为这部电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在成都的试映中,影片获得了9.2分的高分,不少中学生观影后表示,从影片中感受到了“痛感是历史的重量”。

哈尔滨教育局更是将其列为历史选修教材,结合731遗址开展教学,票务平台上“想看” 的人数也一路飙升,超过284万,创下2025年之最!

除此之外,资本层面的博弈也影响了影片的上映进程。中影主控的《南京照相馆》聚焦南京大屠杀,与《731》题材相近。《南京照相馆》突然提档至 7月25日,首日排片占比38%,抢占了同期抗战题材的市场份额。

而《731》因迟迟未拿到龙标,导致宣发全面停滞,零预告片、零路演、零媒体投放,院线对其信心不足,自然也不愿意给它安排排片。

8月4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响炮同步官宣
《731》定档9月18日,国殇纪念日全国公映
猫眼想看瞬间飙到385万,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预约量+300%。

一部电影,为何让有些人如坐针毡?
因为遗忘比屠杀更可怕
银幕亮起的每一秒,都是照妖镜
照出谁在否认,谁在回避,谁又在假装中立。

所以,9·18这天,如果你也走进影院,
请记住:你不是只看一部电影,你是在给历史撑腰。

别让3000名活体实验的亡魂,
在75年后,再次被迫“静音”。
出口有光,背后有影——别回头,但也别忘来时路。

来源:爱看新闻的竹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