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物介绍(十三)| 高雄杰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15:24 2

摘要:高雄杰,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委员、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职。一直坚持本科教学一线工作,主要讲授影视导演相关课程,所指导学生电影作

高雄杰,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委员、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职。一直坚持本科教学一线工作,主要讲授影视导演相关课程,所指导学生电影作品多次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等重要国际电影节展并获多项殊荣。出版《影视导演元素训练》《影视画面造型》《影视摄影技术》等多部著作。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创新研究》负责人。编剧、导演电影作品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及国际电影节奖项。

高雄杰教授长期致力于影视创作理论与实践、影视美学、新技术等领域研究,始终坚持以正确的学术导向推动科研和育人。著有《影视导演元素训练》《影视画面造型》《影视摄影技术》等多部著作,均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在 CSSCI来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纪录片的形态构成》《新技术演进与影视之间界限的变革》《电影影像本体的视觉伦理转向——现实主义视阈下的“技术真实”》《新技术视阈下影像灵韵的数字化重生》《技术真实:新技术影像生产逻辑与形态构成探赜》等多篇有专业影响的论文。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影视导演基础教学研究》《新技术背景下影视导演教学中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创新构建研究》、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创新研究》、中央戏剧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新技术视域下影视叙事审美转化机制研究》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剧传播的视觉形式作用机制研究》等。

在多年科教融合积累的基础上,2024年,高雄杰教授申报的课题《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创新研究》成功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该课题针对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创新进行研究,旨在找寻主旋律影视创作中以叙事形态和视听形态为表征的创新路径,寻求独具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影视未来发展向度,提出相应建言,助力主旋律影视创作创新实践。高雄杰教授将带领课题组深入分析关键政策及影视科技对创作的影响,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管理者、创作者及相应事件和影视文本,探讨不同阶段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沿革与更新。

结合本课题咨询著名编剧刘恒(前排右一)、著名导演黄建新(前排中间)、著名导演江平(前排左一)

与本课题顾问原中影集团总经理、导演江平(前排左一),原长影集团副总经理、著名编剧、导演韩志君(前排左二)座谈

科研、教学、创作之外,高雄杰教授还积极参与影视学界的学术活动,在各类电影节展和高层次学术会议、论坛上多次发表主题演讲,发出中戏之声,努力以学术力量服务社会。他先后多次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影协杯”中国电影年度十佳、“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夏衍年度荣誉电影剧作、华语青年电影展、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青年单元、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海外剧单元、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大学生电影展等重要影视赛事评委,今年还受邀担任第45届VGIK莫斯科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同时还兼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北京电影家协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电视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委员、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职。对扶持青年艺术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影视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加中国影协全国代表大会

电影节学术论坛上主题演讲

所获荣誉

专著《影视导演元素训练》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为负责人的课程《电影导演创作》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编剧、导演电影《王良的理想》入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等十余个电影节并获多项殊荣。编剧电影《孟二冬》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长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入选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推荐的优秀影片。导演电影《神兜兜与奶爸》获浙江省电影最高奖项“凤凰奖”、国家电影局精品电影奖励,入选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影片。编剧电影《滴血飞箭》获中国电影剧本最高奖“夏衍杯”第十八届成长电影剧本奖、浙江省精品电影工程大奖等。

在电影拍摄现场

科研感言

于我而言,科研之路在于坚守与融合,力求道器兼修艺技并举。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寻求解法。以创作实践反哺理论探索,以学术研究支撑教学工作与艺术创新,在专注与跨界中达成融合平衡。

影视艺术既要扎根时代叙事,也需响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保持学术敏感度,及时关注技术演进与美学范式转变的前沿动态,将学术思考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扎实的创作和严谨的思辨,努力实现创新突破,彰显学术的魅力与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