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酷的电影, 今年看过最酷的, 来自 斯蒂芬·金于1979年出版的小说改编。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3076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最新的看片号,防止失去联系!
最酷的电影, 今年看过最酷的, 来自 斯蒂芬·金于1979年出版的小说改编。
它的概念纯粹到近乎恐怖:
100个男孩,无止境不停歇的向前走,掉队的人被立刻处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为止。
他们走了大约500公里,没有停。
且不得低于 每小时 3英里的速度。
吃饭,喝水,拉屎,睡觉,生病,都没有停。
停,就被枪毙。
这个点子简直让我拍案叫绝,但也很难改成热门电影,因为它没有戏剧性,太过于极简。
没有怪物,没有超自然力量,只有一条无情的规则,一条无限延伸的道路。
极简的设定和极端的残酷,被公认为“最难改编”的金氏作品之一。
死亡竞走
多年来,无数电影人试图挑战这座高峰,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曾成功改编《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的弗兰克·德拉邦特。
然而,即便是这位最懂斯蒂芬·金的导演,最终也未能将项目推进。
难题始终如一:
如何将“竞走”这个单一的动作,转化为持续90分钟,且引人入胜的视觉叙事?
毕竟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是完全不同的。
最终,接下这个烫手山芋的,是弗朗西斯·劳伦斯。
这个选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劳伦斯凭借《饥饿游戏》《我是传奇》系列,早已证明了自己驾驭反乌托邦题材和青少年死亡竞赛故事的能力。
但是,《死亡竞走》与《饥饿游戏》有着本质的不同。
《饥饿游戏》有完整的乌托邦世界设定,有华丽的竞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还有动作场面,帅哥美女。
但是《死亡竞走》,剥离了一切娱乐外壳,
只有50个男孩(小说是100个)无限竞走,对话,掉队即死亡。
这种高概念电影,我自然是爱的不行。
但我可以想象,观众不会喜欢。
导演劳伦斯必须放弃所有大场面,转而用特写镜头去捕捉这些男孩的绝望。
它逼迫观众与角色一同踏上征途,感受每一步的重量,直到精神与肉体的防线一并崩溃。
这并非一次轻松的观影,而是一场对灵魂的耐力测试。
比到最后,比的都是意志力,都是灵魂。
而那个唯一的幸存者,将得到“终极大奖”:
满足他一个任何愿望的承诺。
这场竞走,被塑造成一场爱国主义的狂欢。
道路两旁挤满了兴高采烈的观众,他们挥舞着国旗,
为自己支持的“竞走者”欢呼,像观看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
博彩公司开出赔率,电视台全程直播,
整个国家都沉浸在这场用少年生命献祭的娱乐盛宴之中。
(电影中,只在结尾有狂欢的观众,过程中是禁止围观的)
但主角的内心独白,和周围同伴不停死亡的现实,却充满了绝望。
脚崴了,生病了,拉肚子了,下雨感冒了,走不动了,抽筋了,想反抗了,坚持不下去了,睡着了。。。
不管发生了什么,只要掉队了,就死。
无论你是好人坏人,什么性格,做过什么事,坚持到最后,就活。
片子内容,还是很忠于原著的,
大量的篇幅都用于描绘男孩们之间的对话。
他们分享着彼此的家庭、爱情、梦想与恐惧。
在走向死亡的路上,他们建立了脆弱而真挚的友谊。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些友谊,因为他们心理很明白——
彼此的友情是短暂且真挚的,不出5天,所有人都会死。
死不是最可怕的,最重要的是死前留下了什么。
在被非人化的规则彻底吞噬前,
证明自己“作为人”而存在过的最后努力。
这场游戏的设计,决定了只有一个胜利者,而他的胜利,必须建立在49个人的死亡之上。
这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优胜劣汰”逻辑的极端放大。
那个被许诺的、可以满足一切的“终极大奖”,
就像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国梦,引诱着少年们投身于这场注定毁灭的竞争。
然而,随着竞走的进行,男孩们逐渐意识到,
当生命的尊严被剥夺时,任何奖励都变得毫无意义。
他们开始互相帮助,分享食物和水,甚至在同伴即将倒下时试图搀扶——
尽管这违反了规则,也毫无作用。
这些人性的微光,在现实残酷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却又无比珍贵。
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这一份友情描写的足够让人信服——
也借此引出来一个让我非常满意的结局。
自9月12日上映以来,《死亡竞走》的口碑呈现出预料之中的两极化。
评论界普遍夸奖其忠于原著,内涵深刻,演员们表演出色(尤其是库珀·霍夫曼)
尤其是,它拒绝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或希望,这在当下的主流电影市场中,是一种罕见的坚持。
IGN 8分:优秀
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节奏缓慢,氛围压抑,结局黑暗,观影门槛太高。
在阅读了IMDb的所有评论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做成爱死机或者黑镜,20-30分钟的短剧就好——
再加上一些酷炫的技术,一定程度的改编,一定会是神作。
@王俊俊
知识星球:王俊俊的魔灯500篇精华文章+书单,免费咨询提问
知识星球——
来源:俊俊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