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未上映就被举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08:03 2

摘要:冻手、毒气、焚尸,镜头像开了美颜的解剖课,配着“未满十八谨慎观看”的红字,看得人头皮发麻。

“9·18”还没来,朋友圈先被《731》的预告片刷屏。

冻手、毒气、焚尸,镜头像开了美颜的解剖课,配着“未满十八谨慎观看”的红字,看得人头皮发麻。

可点开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不是“震撼”,而是“又来这套?

”——观众对血腥的耐受度早被短视频磨平了,剩下的只有腻味。

片方显然不信邪。

预告片刚出,就宣布“超前点映”,票还没卖几张,又突然取消,理由是“技术调整”。

这熟悉的套路,像极了楼下奶茶店“限量一百杯”结果第二天还在排队。

大家心里门儿清:没龙标先吆喝,无非是怕正式上映时没人买账。

问题是,光靠猎奇撑不起一部讲731的电影。

历史课本里那几页纸,已经足够让人后背发凉,电影却非要再撒一把血浆。

镜头里,实验者的白大褂一尘不染,受害者的惨叫被剪成节奏点,像在给暴力加滤镜。

这哪里是反思,分明是低配版《电锯惊魂》的片场花絮。

相比之下,《南京照相馆》的处理聪明得多。

没有一刀见血,只有一个老人抚摸空相框,眼泪砸在玻璃上,观众反而集体破防。

疼不是喊出来的,是憋到临界点的那一下。

抗战片最怕的不是“不够惨”,是“惨得没魂”。

导演赵林山以前拍商业片,擅长爆破和追车,第一次碰历史题材,像把跑车开进了胡同。

预告片里,角色台词不超过三句,人物像NPC,全靠旁白硬撑剧情。

有人担心正片会沦为“731罪证展”,观众买票进场,看完只记得“哦,原来还能这样死”,转头就忘了为什么死。

其实观众要的不是恐怖片,是“我们怎么活下来的”。

看看《八佰》里端午攥着那封没寄出的家书,或者《金刚川》里张飞用四川话骂“瓜娃子”,这些细节比血浆更锋利。

它们让人相信,历史不是黑白照片,是活生生的人,在屎尿屁里挣扎出的那口气。

现在预售票房平平,影院悄悄减了排片。

营销能炒热三天,剩下的七十天得靠口碑硬扛。9月18日那天,观众会用脚投票:是继续看“油漆”,还是等一部真正会疼的电影。

来源:快乐饺子Rj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