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东北老厂长影的剧组硬着头皮南下,一头扎进广东湛江的湿热里,开始拍摄反特电影《南海的早晨》。说是抓特务,其实幕后戏比正片还精彩。你想啊,东北的大老粗习惯了雪里踩脚印,来到南国海边,裤脚刚挽起来,整个剧组就差没挎个水壶随身带防蚊液。湛江的那点蚊虫个头不
1964年,东北老厂长影的剧组硬着头皮南下,一头扎进广东湛江的湿热里,开始拍摄反特电影《南海的早晨》。说是抓特务,其实幕后戏比正片还精彩。你想啊,东北的大老粗习惯了雪里踩脚印,来到南国海边,裤脚刚挽起来,整个剧组就差没挎个水壶随身带防蚊液。湛江的那点蚊虫个头不大,战斗力一流。演员、导演,谁不是抓着男人的裤管、女人的长裙在雨里踩泥?别说镜头前的威严正气,镜头一收,个个都一身汗加一肚子的海风。
摄影师包杰,绝对是朱文顺导演的心头好。两人从《寂静的山林》忙到《烽火列车》,又在南海碰头。包杰这人手艺老到,堪称定海神针,啥天光都不怕,镜头里没有“美颜滤镜”,但硬是把湛江的水汽和阳光都揉进胶片里。这样一来,即使演员拍得满头包,画面依旧板正,摄影棚的诗意没丢,海风的劲头还在。
这部戏有个女主叫胡乐佩,北影出身,初来乍到就被推上前台。她演的是田秀英,一个大队党支部书记,也是民兵队长。别看胡乐佩才二十来岁,第一次拍电影就扎在南方,每天顶着大太阳,头发一层汗,她却面不改色。如此一来,塑造了“新中国女性”的形象,朴实不生硬,温柔又带着力量。当初上影城时,观众说她美丽大方,还戏称她是从牡丹花里走出来的。不懂影视圈的拍案叫绝,内行人点头称赞,说这是天生的镜头感。
叶琳琅这位,是全剧组公认的“实力担当”。她演的角色戏份不多,一个没有名字的“特务老婆”,出场次数屈指可数。但你要以为这样角色就是摆设,那就小看叶琳琅了。她把一个海外特务的妻子演出了骨子里的油滑和死心眼儿。别看没有太多台词,一个眼神下去,让你分不清到底是绝望、是宫心计,还是打小就把脊梁骨给练硬了。要说拍反面人物,叶琳琅不靠吼,一抬眉一蹙额,全是戏。
提起特务头子陈官运,没人不提起方化。一说他就是知名“日本鬼子扮演者”,当年在《平原游击队》中那段松井的表演,既让人恨得牙根痒,又叫观众连连拍手。到了《南海的早晨》,摄制组等了他好几个月,这位“重量级”人物终于来到湛江。方化入戏深,哪怕只是一个“特务落网”的镜头,也非得反复琢磨。落崖一瞬的动作,他都要提前设计,让“收枪动作优雅”,说白了就是反派不能岔气。只是那时讲究“三突出”,正面要突出,反派要收敛,谁也不能喧宾夺主。方化本想和导演多聊聊,结果限制多得让人直挠头。他不敢使足劲,担心演得太狠把主角风头盖下去,拍的时候还得留神“镜头不能有太多正”,生怕审查不让播。这年代,演员想张扬点都得留个心眼。
幕后真有意思。长影本来习惯辽河口的风、冬天的刺骨冷,这回来南方,演职人员刚下火车,海风一身咸味,还没找地方住,就得抓紧时间勘景。午后一阵暴雨,衣服贴在身上,泥巴沾在鞋底。很多演员连普通话都没练利索,就要学着说带有广东腔的“台词”。搞特务片嘛,总得有点异地元素,台词念出来,观众最先乐了。
大家别以为老电影都是死板教条,其实剧组小九九不少。化妆师一边扇着破蒲扇,一边给演员涂防晒,还念叨:“这地方黑得快,田秀英本来是东北妞,拍到最后要成海南妹了。”全剧组连夜熬夜赶戏,实际是蚊子一圈圈围着打转,谁也不敢穿短袖——最后镜头前是“昂首挺胸”,镜头后一片抓痒挠肿。
《南海的早晨》改编自蒋子龙的小说。说起编剧赵明,真是个狠人,他不是甩个稿子了事。原著内容一段段过,人物关系拆解、重组,什么地方可以加强冲突,哪个小细节能让银幕变得有劲儿,全被他挑出来。不然你以为观众为啥爱看?早年间多数影视剧台词公式化,但这一部,每段对白都跟你吵架似的,掰弯了讲道理,露着锋芒说理想。
拍摄现场可不是“万事如意”。演员一排排站队,挨个熬夜跑外景,连设备都是老式的。摄影机吱吱作响,胶片得节约用,导演经常一句“NG重来”,就是得把胶片扒拉出来从头塞。包杰拍海边夜戏为了找光源,半夜跑十来公里,搬来柴油灯,点起来一个个像小太阳。风一吹,火苗子忽闪,小小的海湾变成光怪陆离的世界。你要说这是特务片吧,但那场面,真的是抗战片、爱情片、悬疑剧的味都混到了一丘堆。
制片厂领导什么时候没出来指导过:“大家辛苦点,确保政治任务完成。”这句话,摄制组没有一个陌生的。导演朱文顺要保证正面人物“有血有肉,有头有脸”,还不能让反派抢了戏。总之一句话:主旋律里的英雄得仁义礼智信,反面人物也得收敛着来,不然“容易被批评宣传方向有误”。
可特务片总得有点悬念。方化琢磨自己的角色,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动作、情绪变化、眼神分布。但拍的时候,导演不敢让他玩得太狠,技术员看着胶片余量,副导演在另一头催场:“蚊子要下班了!”说是拍戏,更像是闯关,一个镜头要符合时代审美,还得过政治标准那一关。
女主角胡乐佩倒是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头天刚被蚊子咬得满脸包,第二天就敢顶着满屋子的“南洋味”喊台词。要知道那会儿流行的不是裸妆,是“无妆感造型”,弄不好就是一脸“人间真实”。可胡乐佩是耐打型的,越拍越精神,最后连片场伙食都能习惯,剧组老大妈都说她“有出息”。
说到群演,那就是一帮子从大队呼啦啦扛过来的工人、学生。为拍一场港口码头戏,导演还让工人顺顺手脚、拉拉嗓子。工人一边喊着:“特务来了!”一边顺嘴就把广东俚语蹦出来。结果正式拍的时候,现场有了“哭笑不得”的彩蛋——一个工人喊着“抓特务”,结果乡音一出来,北京来的演员全笑场,导演不得不威胁,“再笑扣盒饭”。
有人问,老电影真有那么多明争暗斗?其实最多的,是生活的调味品。南国的潮气、老摄制组的幽默、演员的倔强夹杂在一起,《南海的早晨》整部戏拍得比小说还有韵味。这是一套老手法:用最简单的器材、最原始的条件,做出最扎实的作品。说起来,像是苦茶里头搁了颗红糖,入口回甘。
故事最后,电影按时上线,特务伏法、群众团结、人民英雄笑得比南海的早晨还亮。评审团看完直点头,观众出场议论纷纷,“这部戏,劲头足”。胡乐佩成了观众心里的“田秀英”,方化特务演得入木三分,叶琳琅的一个回眸,观众说“这是真有过日子的演技”。
老电影人没赶上智能手机、没用上电脑特效,靠一双手、一副热情把一个悬疑反特的故事赋予了烟火气。你说湛江的海风明亮,其实更明亮的是那一辈电影人的执着。
总之一句话,有些故事,只有那一代人的汗水和真性情,才能拍得出来。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明月照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