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独一无二》,豆瓣7.0分的成绩不算顶拔尖,但122分钟看完,心里像揣了碗刚熬好的热汤,从胃里暖到心口,踏实又熨帖。
2025年5月1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独一无二》,豆瓣7.0分的成绩不算顶拔尖,但122分钟看完,心里像揣了碗刚熬好的热汤,从胃里暖到心口,踏实又熨帖。
这片子是王沐导演操刀的,还拉着陈思安、艾里克・拉缇戈等几位编剧一起打磨,改编自法国经典影片《贝利叶一家》。主演阵容挺实在:张婧仪挑大梁演女主,陈明昊、蒋勤勤扮她的父母,辛云来演哥哥;连章宇、白客、欧阳娜娜这些观众眼熟的演员都来客串,没一个是凑数的。
故事说起来也简单,全围着17岁的喻延转——张婧仪演的这姑娘,家就安在“喻记鱼杂铺”里。爸妈和哥哥都是听障人士,整个家里,就她一个能听见声音的人。
银幕一亮,那股子海水的咸鲜裹着葱姜的辛香就飘了出来,正好裹着喻延站在“无声”和“有声”的中间。她像株长在礁石缝里的小花儿,根须死死抓着家人用手语织成的家,枝叶却忍不住往远处的天空伸;喉咙里憋着的歌,全是想闯去更大世界的劲儿。
这片子没硬搬法国版的浪漫调调,反而把故事的根扎进了咱中国的市井里。水产市场清晨没干的积水洼、“喻记鱼杂”木牌上被摸亮的字、邻居阿姨顺手递来的热汤、过年贴春联时一家人凑着用手语商量横批的模样,全是咱生活里眼熟的细节。
咱看的时候,都能在鱼杂的腥气和歌声的清甜里,想起自己小时候那点“选家里还是选自己”的纠结——恍惚间,喻延就像隔壁巷子里那个总在鱼摊后头低头写作业的姑娘,亲得很。
影片最让人舒服的地方,就是没把听障家庭当“可怜人”拍,也没故意搞特殊化博同情。
凌晨四点的水产市场,陈明昊演的老爸趿拉着胶鞋踩过积水洼,网兜里的鲫鱼扑腾着溅了他一裤脚。他用手肘顶开铺门,拿铁钩挂木牌时,指腹蹭过祖辈留下的旧纹路,每一个动作都熟门熟路,透着过日子的实在。
跟商贩砍价时,他先指了指鱼鳃证明新鲜,再用手语比划价钱。遇着不懂手语的,也不慌不忙,笑着多递过去一把葱,一点儿不觉得别扭,就像咱街坊邻居日常打交道那样。
蒋勤勤演的老妈更细心。清晨收拾摊位时,会把喻延的书包摆到最显眼的地方,拉链还特意拉到刚好能塞进课本的高度。翻着女儿藏起来的录歌手机时,眼里没半点火气,就剩点酸溜溜的滋味——那是“原来闺女的世界,咱压根进不去”的失落。
晚饭时,铝饭盒里的鱼杂炖豆腐冒着热气。喻延扒着饭,顺口给家人翻译学校里的事儿。老爸打手语问“合唱团老师凶不凶”,哥哥凑过来比划“有人欺负你,哥去揍他”,老妈则一个劲儿往她碗里夹肉,生怕她没吃饱。
可等喻延小声说“老师说我唱歌有天赋”,桌上的手语忽然就慢了半拍。老爸夹鱼的筷子顿了顿,老妈脸上的笑也僵了——他们懂“天赋”是啥意思,可压根不知道“唱歌”能把闺女带去哪儿。
这些细节没半点卖惨的意思,反倒把“依赖”写成了双向的绳:喻延是家人跟外界沟通的桥,可家人的爱,也是她攥着合唱团报名表时,手心擦不掉的鱼杂黏液。
张婧仪是真把喻延的纠结演活了,不像是在“演”,倒像她真在鱼杂铺里长大似的。
给爸妈当翻译时,她的语气比同龄人稳得多。跟商贩说“这鱼昨天刚进的,新鲜得很”,说得头头是道,透着点小大人的模样。可一躲进自己房间,立马抱起枕头对着镜子唱歌——声音从压着嗓子的哼唧,慢慢敞亮起来,眼里的光都能把小房间照透。
录歌时,她总把手机藏在衣柜里,还裹着厚毛衣,就怕声音漏出去被家人听见。有次唱到高音破了音,她懊恼地捶了捶枕头,一抬头却见老妈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个洗干净的苹果,打手语说“不难听”。老妈眼里蒙着的那层雾,一下就让喻延红了眼眶。
辛云来演的哥哥问她“你走了咱咋办”,喻延没立马怼回去。她咬着嘴唇低头抠衣角,眼泪先把袖口浸湿了,再抬头打手语时,满是委屈:“我也想带你们一起去啊”。
那种“想飞,又怕家人摔着”的劲儿,比喊多少句台词都戳心。
连配角都没糊弄事儿:章宇演的音乐老师,听喻延唱完没瞎夸“你是天才”,就靠在钢琴上轻轻敲着琴键,递过乐谱说“先把自己的声音唱明白”;白客演的菜场摊主,见着喻爸就用手语开玩笑“今天鱼卖得好,晚上喝一杯”,还主动帮喻延看摊,让她放心去合唱团排练;欧阳娜娜客串的合唱团同学,递乐谱时那声“加油”,也透着真心实意的劲儿。
这些小细节,让“听障”不再是个特殊标签,就成了生活里的平常样儿。
作为一部剧情片,《独一无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法国乡村的浪漫,换成了咱中国市井的实在劲儿。
喻记鱼杂铺不是摆样子的背景板。墙上挂着祖辈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鱼摊跟现在几乎一模一样;端午时,邻居送粽子过来,喻妈赶紧回赠刚晒好的梅干菜,俩人手忙脚乱地用手语道谢,透着街坊间的热乎;过年贴春联,老爸踩着凳子贴横批,喻延在下面喊“再往左一点,再往左”,哥哥在旁边递胶带,老妈端着刚煮好的饺子出来——热气把窗户上的“福”字糊得模模糊糊,满是家的味道。
这些咱熟悉的生活细节,让“家庭”不再是个虚头巴脑的词:是喻延放学回家时,老妈端过来的那碗热汤;是老爸用手语比划的“今天鱼很新鲜”;是哥哥趁爸妈不注意,偷偷塞给她的那颗糖。
喻延最后在舞台上唱那首写给家人的歌时,镜头切到台下:老爸举着“我们看得见你的声音”的牌子,手有点抖,笑却特别大;老妈一边擦眼泪,一边跟着节奏动着手语;哥哥使劲鼓掌,怕妹妹看不见自己。
没故意煽情,可咱看的时候,总能想起自己跟家里闹别扭后,偶然发现爸妈偷偷为自己骄傲的瞬间——那股暖意,能慢慢渗到心里最软的地方。
豆瓣7.0分,说高不高,可能是因为它没激烈的冲突,也没反转的剧情。可这份“不折腾”,恰恰是它的好。
它没像别的青春片那样喊“要为自己活”的口号,就安安静静地说:成长不是逃家,是带着家人的牵挂,找一条既能追梦想,又能回头跟他们分享的路。
喻延最后没走,还能让家人坐在台下听她唱歌;她照样帮家里看摊,也能在周末去合唱团排练。这种平衡不是妥协,是真的懂了“家”的意思。
就像她在舞台上说的:“我的歌声里,有我家人的声音”——她没丢了鱼杂铺的烟火气,也没放掉心里的那首歌。
这片子值得看,不只是因为演员演得实在、故事说得细腻,更因为它像一面软乎乎的镜子。
照见咱每个人成长时的犹豫:攥着“梦想”的报名表,却怕对不起家里的期待;在“选自己还是选家里”之间犯难,怎么都拿不定主意。
也照见家里最实在的爱——那爱有时候像藤蔓似的缠着你,可等你真要飞的时候,它就成了托着你的风。
当喻延在舞台上开口唱歌,咱听见的不只是她的声音,还有每个普通人在“家”和“自己”之间,终于找到平衡的回响。
那回响里,有鱼杂铺的烟火气,有没藏住的歌,更有家的暖。
来源:海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