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罕见,还是新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22:01 3

摘要:今晚想聊一部新片《一夜无眠》,这个片子刚出资源,非常小众,可能看到这篇文绝大部分读者都不知道,也没看过。我想写它也不是为了推荐,而是想和你们一起来完成一次回忆。

人类有时候需要共享某种极端的变化,在不道德不正确的思维中,安放自己的虚无,消极和冷漠。

本文作者/灰白、小哥

正文

一、

今晚想聊一部新片《一夜无眠》,这个片子刚出资源,非常小众,可能看到这篇文绝大部分读者都不知道,也没看过。我想写它也不是为了推荐,而是想和你们一起来完成一次回忆。

这个片子拍的是飓风来临前的一群小镇居民,由于不是能引发巨大灾害的那种飓风,除了剧烈变化的天气,不停循环的预警播报,也没给小镇带来什么影响。因此整部片子也就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去呈现人们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情绪,状态。

但这给了我特别丰富的联想。

举电影里一段具体画面来说好了,在风暴来袭时,一个男人在路上开车,直播做现场节目,跟节目里的人聊天,不远处的闪电不时划亮黑夜,如同频闪的射灯,雨声在耳边轰鸣,他们交谈的声调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越来越高,“保护好自己,别被飞来的碎片砸到”“我的老天”“龙卷风警报一直在叫”“断电了”,语气里的兴奋也越来越明显。

我会一下子想起小时候,台风天来临前的一些记忆。

我的记忆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体育课都会被改成主课,天气给了老师最充分的理由,回忆里我们在上课或者自习,但我总是走神,我找不到太多走神的画面,反而更印象深刻的是声音和光线。

声音和光线都是被放大了的。

外面的蜻蜓飞得很低,很密,平时绝对听不到的蜻蜓翅膀震动的声音,在这个时候时不时就会被你的耳朵捕捉到。

大风往往会先来预告提醒,提醒的方式是把我们平常看上去坚固极了的窗户吹出声响,有时候是和窗框撞击的闷响,有时候是和窗户组成某种神秘的共鸣腔,发出像有人在吹蹩脚的口哨那样的怪声。

教室的走廊上会有专门来负责关窗的老师,关窗的声音总是很大,或许是平时没有注意到关窗到底是什么声音,“咚”的一下全班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去,然后看着走廊上的人从走廊的一头,关到走廊的那一头,我们再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自习。

如果有老师讲课的话,老师的声音会在这里突然提高一下。

但大家都已经有些心不在焉了,暴雨来临前人好像会有一种心理反应,很兴奋,好像完成了“面对危险,但又清楚自己可以战胜危险全身而退”的一次模拟,我后来在书上看到原来这个还有学术名词叫“力学崇高”,说人就是喜欢在安全距离下,寻求危险。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只是因为每个学生都知道,那天的放学会很早。

那天放学往往是准时甚至提前的,没有老师敢顶着随时要落下的狂风大雨拖堂,这个时候决定下课的就已经不是铃声而是外面天黑的程度,当天完全黑压压,很多日常的光线会显得更亮了,尤其是教室里长条的日光灯管,我总是会忍不住抬头,整个人因此更加兴奋。

还有家长接我回家时的车灯,对向照过来的车灯,那种模糊但刺眼的亮度,都会让我觉得自己置身危险,却又安全无虞。

成年后这种兴奋就离我远去了,或许是因为更成型的道德感,让我意识到这样的灾害会有人受伤甚至死亡,我不可以兴奋,更不可以享受。

而这个片子让我在一个半小时里,我短暂地回到了那个台风来临前的下午,头顶的日光灯,老师的声音,不时发出的声音的门窗,那种特别“不正确”的兴奋和享受都回来了。

二、

聊电影的话,我可以把这种“回来”讲得更具体一些。

我能在不同的角色面对一场暴风雨的反应里,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我——每个阶段的感受是不同的。

比较小的时候,我记得当时的状态会更接近电影里开派对跳舞的人,那时候兴奋感更强,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家里,总是待在室内空间,看电视或聊天,假装平静地做着日常的事情,表面之下有着隐隐的兴奋,很确定有些非日常的事情正在发生,尽管不知道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正是因为无知,天气不会引发我太多意义性道德性的联想,影响我的是非常规的表象。那些剧烈的声响,末日般的景观和气氛,不断刺激着我的感官系统。

如今回望,大概就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太无聊了,每天上着相似的课,做着做不完的作业,从家到学校或者从学校回家,路上的天色都总是同一种白蒙蒙,这些经验让我习惯自然的存在,习惯学习和休息的交替轮回,却无法被我过多地注意。

偶发的极端天气,重置了我的眼睛和耳朵。

也就像电影里那些极力捕捉天气变化的人,导演借用他们的主观视角,或是放大了风暴肆虐的一面,让雨点砸下来的声音,闪电照亮整个天空的瞬间,冲击自己的视野和听觉;或是拉长了对寻常景物的凝视时间,像那个看着车窗外、用眼睛追踪往后退去的加油站的年轻人,普通的事物在风暴面前似乎变得新奇起来。

这种兴奋是完全外化的,比喻起来就像是想要开派对跳舞。

后面变成了一种内化,我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景观刺激里,不再好奇张望,而是把它收缩起来,视为我原本紧张疲劳的生活秩序的暂停,视为我的休息时间。

只能内化是因为我不能说出来,那对真正因为极端天气遇险的人是很残忍的。所以我只能偷偷享受。

偷偷享受失控。

电影里的小镇发布了强制疏散居民的通知,迫使人们打乱一些规划,有人选择离开镇去别的地方,有人得以离岗一段时间。

其实有点像是小时候提早放学的感觉,下课铃声没用了,那意味着人类整体意义上,对控制权的短暂丧失。

风暴过程里,气象系统的所有活动,所有对人类的无视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也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人类被短暂放置在天平上,体认大自然节律对生物的威压,脱离掌控的幻觉,进入一切都无足轻重的轻盈状态。

在这些意外获得的停滞时刻里,好像什么都可以慢下来,停下来一会儿。社会时钟失效,自己的时钟就有了被优先使用的资格。

同时还有渺小和失焦。在剧变的天气面前,对烦恼的注意力似乎被分散了。

城市内所有人都被赋予了同一种身份:极端天气的共历者,每个人都无甚特别,就只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面对同一种天气,同处于不断剧变的场域,参与着别人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也因为自己的加入可能影响着别人,但我们都无需认同彼此或理解彼此,就只是无目的地进入情绪的感染与共震,个体之间的差异,困扰,对未来的恐惧,在这一刻得到了短暂的消弭。

如果天气好是开心的理由,坏天气也可以是难过的理由,有点像那首歌,“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一点一点沉淀”,人们可以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在乎。

电影里人们也是如此,都在借用这个插曲,做自己想了很久的事。有人给女孩写信,表明心迹,说“我知道我们就到这里了”,有人给女孩留言,说自己跟家人一起离开了小镇,还给她留下了一段自己滑板的视频。有人想做一些背叛日常的事情,两个男孩趁休岗,自驾去小镇附近的费城。

结局也在预料之中,飓风止息,男孩们终止了行程,女孩跟暧昧者的关系也就如此消散在风里,消散在这个夜晚一刹那的失神里。

这或许也是我忍不住想要用文字,留下与极端天气相关记忆的理由。

一场风暴的意义很小,小到几乎不会对我的人生有任何惊扰。但一场风暴的意义也很大,大到即使我明知无用,还是忍不住望向汹涌的雨幕,假装灵魂从身体脱离而出,离开房间,飞向除了当下生活之外的所有地方。

也许,电闪雷鸣是天地按照自己的节律在呼吸,而我这一刹那的自我解放,也一样。

音乐/配图/《一夜无眠》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