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郭帆在社交平台透露,说《流浪地球3》剧本写完了——十五万字,整整二十三个月,还发了条微博,轻飘飘一句“纪念一下下”,好像只是交了个季度KPI。可你细品,这哪是完稿?这分明是把一座山搬完了,还顺手凿出了两条隧道。
9月12日,郭帆在社交平台透露,说《流浪地球3》剧本写完了——十五万字,整整二十三个月,还发了条微博,轻飘飘一句“纪念一下下”,好像只是交了个季度KPI。可你细品,这哪是完稿?这分明是把一座山搬完了,还顺手凿出了两条隧道。
上下集分开上映,不叫《流浪地球3》《4》,而是“第三部上下集”——这操作挺少见吧?毕竟咱们看惯了漫威那种“复联3”“复联4”一路打下去,怎么轮到咱们自己的科幻扛把子,反而玩起了“分家”?
其实吧,这事儿真不难理解。你想啊,如果《流浪地球3》真的一口气拍完、一刀切开塞进两个档期,那不叫上下集,那叫“拆卖”。观众买票进场,结果看到个“未完待续”,谁不骂街?可郭帆这回明显不想玩虚的。他要的是——完整。
一部电影,塞得下《流浪地球》这么庞大的世界观吗?原著小说才多少字?电影第三部要承接前两部积攒的情感、世界观、人物命运,还得把“移山计划”推到终章,把刘培强、韩朵朵、刘启这一家子的宿命讲清楚,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命题再往上顶一顶……十五万字剧本,听着多?摊到每一场戏,可能连喘气的空都没有。
所以干脆——别挤了。上下集,不是偷懒,是尊重。上集负责铺陈、引爆矛盾、把人物推到悬崖边;下集再收网、决战、落幕。有点像《指环王》,也有点像《阿凡达》,但更像咱们自己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有人敢这么“奢侈”地对待一个IP。
你说他膨胀?不,恰恰相反,这是克制。是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的清醒。毕竟前有《流浪地球2》炸出个“数字生命线”“月球坠落危机”,后有观众天天在评论区催更“太阳氦闪到底啥时候来”,他要是真拍个“第三部”草草收场,那才叫辜负。
而且你发现没?郭帆的微博底下,一堆人调侃:“还是纪录片吗?”——这话听着像玩笑,其实是真心疼。前两年,咱们多少尖端装备亮相,军迷一看:哎哟,这不《流浪地球》里画的吗?网友集体喊话:“郭导,快改剧本,现实比你拍的还科幻!”连郭帆都回:“致敬!改改剧本又何妨!”
你看,这已经不是电影和现实的关系了,这是现实反过来在给电影“提建议”。
你说剧本难不难?难。难就难在——你写得太超前,现实追上来了;你写得不够狠,观众觉得“不过瘾”;你写得太狠,又怕“太假”。这就像写高考作文,题目是“未来”,可阅卷老师全是活在当下的人,你还得让他们觉得“这题我押中了”。
郭帆团队据说连“量子意识迁移”的论文都翻过——当然不是真要搞科研,而是为了让观众觉得“这事儿,好像真能成”。你说这是较真?是。但也是中国科幻走到今天,不得不走的路。以前我们拍科幻,是“能拍出来就行”;现在我们拍科幻,是“得让人信”。
再说回“上下集”这事儿。为什么不直接叫第三部、第四部?很简单——它本就是一部电影。就像一本书,分上下册出版,封面不一样,但书号连着,故事不断。郭帆要的,是完整性,是仪式感。他不想让观众觉得“哦,又来一部续集”,而是“终于,到了结局”。
而且你想想,分开上映,其实压力更大。上集要是票房扑了,下集还拍不拍?投资方还敢不敢投?可他还是这么选了——说明什么?说明他对内容有底气,也对观众有信心。
所以这事,急不得,也马虎不得,还是期待一下吧。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