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有方向”: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突破与展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1:14 3

摘要:2025年9月5日至7日,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成功举办。本届影展由福建省电影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承办。


2025年9月5日至7日,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成功举办。本届影展由福建省电影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承办。


本届影展以“风,自有方向”为核心主题,既呼应了平潭作为“风岛”的独特地理气质,更隐喻青年电影人突破框架、追寻影像理想的创作姿态,以及影展自身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多元探索,旨在为全球华语电影新生力量“打一束光”,陪伴青年影人完成从短片初啼到长片启航的重要跨越。




从内容架构上看,本届影展形成了竞赛、培育、展映、论坛、活动五大板块有机联动的格局。竞赛单元表现尤为突出:主竞赛单元共征集到剧情短片2059部、非剧情短片519部,创作者平均年龄仅24岁,覆盖全球399所高校。新设立的“未来已来・AIGC单元”及与抖音合作的“在拍一种很新的Vlog”赛道也反响热烈。影展以“风”为喻,在时代风潮与青春创新的交织中,拓展影像表达的崭新可能。


风助扬帆:平潭IM为青年创作者筑牢成长基石


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延续并深化了对青年电影创作者的支持体系,通过创作资助、专业赋能与产业对接三大维度,系统性地帮助青年影人跨越从创意到成片的现实壁垒,孵化优质创新作品。


在创作资助方面,平潭IM的举办有效缓解青年创作者在拍摄与后期环节面临的压力,并已显现出中长期的积极效应。首届影展最佳剧情短片得主杨名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获得影展支持后持续创作,其新近作品荣获第7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短片奖。杨名的成功,印证了影展支持机制对青年影人可持续成长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专业赋能层面,本届平潭IM充分发挥行业前辈的引领作用,通过高规格的导师与评审配置为年轻人提供创作解惑与方向指引。主竞赛终审评委会由著名演员、导演陈冲担任主席,评委包括鲍德熹、李睿珺、周新霞、周轶君等多位资深影人。评审团多次肯定青年作者的潜力,陈冲表示“年轻创作者如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其作品兼具真诚与娴熟技术,超出预期”;鲍德熹则鼓励他们“不必拘泥传统电影范式,应更注重发自内心的表达”。生生不息成长计划还邀请陈博文、刘开珞、杨超等业内专家开设五场公开课。例如陈博文以《可以重来的人生:由剪辑的观点谈创作与再创作》为题,分享多年剪辑经验中“经历无数人生”的感悟,为年轻创作者带来深刻启发。



影展在项目开发与产业衔接方面的成果同样显著。依托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平潭IM致力于推动影片从短片向长片孵化的关键跨越。今年生生不息提案计划共收到166份长片提案,陈博文等五位导师在创作营训练中为青年人提供专业指导。曾获第二届麒麟优秀短片荣誉和获得第三届生生不息成长计划长片项目最佳提案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经由影展孵化目前已基本完成后期制作,在本届影展产业放映环节与观众见面,成为影展全流程支持孵化的典型案例。



去年凭借短片《四牲六道》获得评委会大奖的台湾青年导演游智杰,这一次又回到了平潭,带着小伙伴参与“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游智杰表示,“希望明年能带着长片项目参加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他对于影展的眷恋难舍,彰显了平潭IM对两岸青年影人的广泛吸引力和在青年创作者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风牵两岸:平潭IM搭建青年影像交流的“心灵桥梁”


凭借平潭作为两岸交流前沿的区位优势与文化纽带作用,平潭IM持续为两岸青年构建基于共同创作的影像场域与深入沟通的“心灵桥梁”。


本届平潭IM在两岸互动层面取得新突破。“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单元首次迎来台湾高校团队参与,15支参赛队伍中既有台湾独立团队,也有大陆团队吸纳台湾成员共同组队。影展有效打破地理隔阂,使创作成为拉近彼此距离的实践方式。



自2020年创办以来,五届影展共收到来自超30所台湾高校的500部投片,基本覆盖台湾地区所有影视专业院校,逐渐成为传递两岸共同记忆的重要平台。本届入围作品更是呈现出显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对话。如台湾青年导演颜皓轩凭借《囚犬》获“麒麟最佳短片”,他以“电影或许无法改变现状,但我们可以保有良知”为创作初衷,引发两岸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共同反思。入围短片《无路用》则聚焦闽南地区“问题少年”的生命状态。这类扎根现实的作品成为承载两岸文化交流的鲜活载体。



本届影展进一步拓展两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从情感交流延伸至项目合作。特邀林依晨、柯佳嬿担任“青年影像人物”,第二次来到平潭IM的台湾演员吴慷仁更是主打“沉浸式体验”,在公开课上与观众近距离围坐,出任生生不息提案大会年度决策人。从“交流”到“携手”,拓展两岸影视合作空间。随着年轻的台湾创作者和影人力量不断注入,平潭IM在两岸影视交流领域正在迸发无限潜力,越发成为两岸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举足轻重的重要平台。



风逐未来:平潭IM以赛道多元化拥抱时代创新浪潮


本届平潭IM主动呼应时代变革,主办方联合即梦AI增设了“未来已来·AIGC单元”,携手抖音开创了“在拍一种很新的Vlog”单元,分别从技术前沿与传播形态两个方向拓宽影像边界,这两个“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单元,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AIGC单元的设立,体现平潭IM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时代的敏锐把握和走在行业前沿的决心。该单元共收到投稿3443部,并通过举办《未来电影之门:AI时代电影人的创作方法》论坛,引导理性探讨AI与电影创作的关系。嘉宾们在论坛上达成一致共识,强调“AI并非人类的假想敌,审美、情感与创造力始终是人类的核心优势,被淘汰的只会是不善驾驭工具的人”。著名策展人、影评人、制作人马可·穆勒结合本届平潭IM主题表示:“AI的这股风,也要自有方向。你需要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使用,才能真正应用好它。”AIGC单元中《出神》《电火花之舞》《引路人》《火柴人的天空》等获奖作品,展现出青年作者对新技术富有创见的思考。



与抖音联合发起的Vlog单元,则精准契合Z世代的创作习惯与传播偏好,推动影像表达突破传统时长与形式限制,打破“短片”与“长片”的思维局限,让更多普通人加入“有思考的拍摄”,让影片深耕于书写内心的最真实的感受,以及生活的经验和印记。该单元超200亿次的播放量,不仅印证其广泛的市场接受度,也为影展注入更鲜活、多元的青年气息。



整体来看,本届影展作品题材广泛,从个体成长延展至社会观察,呈现出丰富而开放的创作生态。这种多元性既是对青年创造力的有力印证,亦与“风,自有方向”的主题高度契合,彰显影展兼容并蓄、鼓励探索的品牌理念。



本届平潭IM的成功,既得益于平潭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背景,也离不开影展多年来各方在激励青年、内容创新、机制构建与两岸融合等各方面的持续努力。未来,平潭将进一步通过政策配套与硬件建设,为青年影像创作与产业合作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小军表示,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已通过国家电影局备案,层级进一步提高。未来平潭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以影展为依托,全面赋能本地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构建一套系统化、全周期的人才培育体系;其次,推出针对短片、微短剧创作的专项支持政策,为相关创作提供更多资源与便利;最后拟建设“平潭海峡两岸电影宫”作为影展永久举办地,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凭借地理与政策双重优势,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正稳步成为华语青年电影的重要发声场和孵化器。依托风岛,扬帆起航,平潭IM不仅捕捉风的方向,更试图参与风的塑造——陪伴青年影人逆风而行、乘风而往,抵达更开阔的影像未来,驶向电影行业更加广阔的蓝海。


— THE END —


作者 | 有所思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