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研究动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0:08 2

摘要:国内电影研究动态,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文献资料,动态了解和把握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理论研究资料的支持和帮助。

RESEARCH UPDATES

国内电影研究动态

前言

国内电影研究动态,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文献资料,动态了解和把握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理论研究资料的支持和帮助。

本期推荐的10篇文章,主要来源于近期影视类核心期刊所发表内容。

01

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价值观呈现与生态身份建构

作者:邓秀军 / 董筱姗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态批评;生态身份;生态价值观;

原文出处:《当代电影》2025第5期 第80-88页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故事人物的电影。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成为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主题。这些电影呈现了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受到了什么样的生态身份的影响,又如何揭示和重构背后的生态身份?本文以21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主义、非经济主义、超验主义三类生态价值观出发,分析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身份建构的关系。研究发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价值观受到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人与群体三组生态身份关系的影响,进而揭示和构建了恋地者与敬地者、对话者与守卫者、被驯化者与开拓者三类生态身份。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构建、叙事策略与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4&ZD214)阶段性成果;

02

新力量导演创作中的诗性肌底:元叙事、空间的情动与气氛美学

作者:蔡晓芳

关键词:新力量导演;诗性;诗意电影;元叙事;情动空间;气氛美学;

原文出处:《当代电影》2025年第5期 第95-104页

内容提要:“新力量”导演群体的正式命名,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其累积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中,不乏对传统“诗电影”的继承与弘扬,更有在面对现代生活的颠覆性与流动性时,仍然饱含浪漫与哲思的诗性表达。这批作品以“元叙事”的双重指归,构成了一条通往“抵达之谜”的自我追寻之路;以情动空间的具身知觉,导向了“影”与“人”之间复合同构的“气氛”生产。二者共同编织成新力量导演创作中的“诗性肌底”,并为我们开辟了一种走向“气氛美学”的崭新认知空间与研究路径。

03

电影作为不纯粹的仪式——后布莱希特的数字表演理论探索

作者:姜宇辉

关键词:表演;明星;数字电影;布莱希特;

原文出处:《电影艺术》2025年第4期 第37-46页

内容提要:电影中的表演,向来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从克拉考尔和本雅明,到晚近的《银幕》理论和明星研究,电影表演深陷于符号学和社会学的两极对立之中,困难重重。由此有必要回归表演理论史的两大脉络,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肯定性融合与布莱希特式的否定性间离之间再度进行权衡和评判。数字电影和数字表演似乎加剧了此种对立的裂痕,在出神仪式和间离震荡之间,布莱希特的论断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电影,不仅是不纯粹的媒介,更是充满否定性的不纯粹仪式。

04

悬念的认知困境与诗意呈现

——一种电影写意的可能性

作者:黎萌

关键词:认知性悬念;诗性悬念;写意性;奇书文体;

原文出处:《电影艺术》2025年第4期 第3-11页

内容提要:中国叙事传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悬念范式,与西方以认知为中心的悬念理论形成鲜明对照。通过解读古代“奇书”及其评点理论中的美学思想,可以阐释“写意性悬念”的特质,为思考中国电影的写意性表达提供新角度。源自古希腊的认知主义悬念观始终以因果律与道德判断为基石,尽管影响深远,却在人工智能叙事日益逼近人类创作的当下渐显局限。而“写意性悬念”的实质,恰在于媒介体验与戏剧因果(幻象世界)之间“似与不似”的美学张力。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当代实践研究”(批准号:24ZD03);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虚构世界的情感与伦理——从电影悬念的角度看”(批准号:24FYSB052)阶段性成果;

05

影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对象与呈现特征

作者:梁君健 / 颜钰杰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疆域;历史文化;国家认同;

原文出处:《中国电视》2025年第5期 第14-23页

内容提要:影像媒介是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当代影视艺术依托空间疆域、历史文化和现代国家三个维度的认同对象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体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创作者持续探索艺术创作方法,通过高质量作品切实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力度和传播广度。文化自信、生态文明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内容与既有传统在影视创作中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文化生产的活力和文艺工作的当代性。体验性也成为共同体意识形塑的共同追求,这进一步推动受众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地分享和参与到相关的议题中,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

06

从历史纵深到超维空间:新时代中国视听艺术的时空创新策略

作者:董雪 / 关玲

关键词:视听艺术;时空观;创新策略;时空交融;

原文出处:《中国电视》2025年第5期 第39-46页

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视听艺术通过时空维度的创新策略,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艺术表达的突破性重构。在时间层面,依托历史宏观视角进行主题系统性规划,通过历史动态发展视角探索前瞻性时代命题,并从历史微观视角深度挖掘主题。空间维度上,通过地方景观重构激活地域文化基因,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虚实空间的融合表达,并以跨屏联动方式构建全媒体传播场域。时空交融层面,通过时空翻转打破线性叙事逻辑,在时空转码中重塑文化意象,以认知沉浸强化审美感知,形成了历史性、超维性、交互性三位一体的中国视听艺术创新范式。

基金资助: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吉林省影视产业新质生产力研究”〈项目编号:2024B115〉; 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吉林省影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JX24DO4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7

感官民族志中的话语实践与主体性困境——基于电影与人类学的症候批判

作者:易丰 / 王方

关键词:感官民族志;人类学;主体性;安德烈·巴赞;

原文出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6期 第13-25页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的批判研究。通过对感官民族志的理论主张、美学观念及其诞生历史的多向度考察,本文力图对感官民族志的理论立场以及相关的知识生产与评论话语进行一种动力学分析,阐明关于感官民族志的学术研究为何对实验室的基本立场保持高度顺从态度。通过对电影理论史与人类学史的双重爬梳,这些与感官民族志相关的评论话语构成着一种想象性的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源于对巴赞的想象性超越以及对民族志历史中“被压抑之物的回返”。最后本文经由此种对电影与人类学的交叉考察,揭示出关于感官民族志的双重批判向度—民族志的观看伦理与主体性的困局。

08

动画人类学何以可能?以动画纪录之“写记忆”为例

作者:郭春宁

关键词:动画纪录;写记忆;多模态;实验民族志;深描;

原文出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6期 第33-45页

内容提要:自20世纪60、70年代起,人类学研究愈加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转向。本文提出,拓展的影像成为人类学反思自身、理解“他者”、进行文化书写的动力引擎。动画纪录作为独特的实验民族志、以“写记忆”的研究范式参与文化人类学的革新。动画纪录以“多点记忆”的创造性书写阐释现实世界:复刻心理情绪、口述真实经历、转译历史记忆。聚焦人类学议题,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得动画纪录与人类学凸显亲缘联动、并呈现递进式发展。尤其近十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将空间叙事、自传体口述与社会记忆融合为文化“深描”—媒介织体推进历史资料、社会影像、多声道纪录的跨领域合作,动画人类学从学科建构走向现实行动。

基金资助: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动画纪录的记忆修辞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3YJA760032)的结项成果之一;

09

探寻“中国性”:重访20世纪40年代末关于中国电影风格的讨论

作者:苏涛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批评;民族形式;电影风格;

原文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5年第3期 第132-143页

内容提要: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香港地区(以下简称香港)电影界出现的关于中国电影风格的讨论,是一场全方位的电影观念争鸣,不仅议题广泛,而且影响深远。以叶以群、司马文森等为代表的左派批评家,站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立场上,结合香港电影界的实际情况,呼吁建立中国电影风格,并对中国电影风格的内涵、特征及建设路径做出阐释。此外,批评家还论及戏曲片、民间题材影片及粤语片的民族风格问题。左派批评家多从电影风格出发,在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中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艺术观念及创作者思想认识的问题。此次讨论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等,仍不乏借鉴意义。

10

百年电影版《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建构演进研究

作者:刘晓书 / 张生珍

关键词:《小妇人》电影;女性形象;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资本主义父权制;

原文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5年第3期 第144-154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小妇人》四个电影改编版本(1933年、1949年、1994年和2019年)的探究,参考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立足资本主义父权制和社会再生产的视角,考察女性独立精神与来自传统力量的张力。通过审视浸润改编过程中的女权思想,以此辨析女性独立与美国民族国家独立精神的同构性。同时,探讨各版本如何呈现女性角色、她们的生产性与再生产性劳动,以及这些影片如何反映或质疑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压迫状况。本文也尝试通过百年《小妇人》电影版各版本的历史演进反思女权/女性问题的复杂性及其与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深度关联。

编辑:LZC

审核:SJ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