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恐怖片这一类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遵循着熟悉的规则,满足了观众的期待。毕竟,谁会想看一部没有血腥场面的吸血鬼电影呢?
恐怖片这一类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遵循着熟悉的规则,满足了观众的期待。毕竟,谁会想看一部没有血腥场面的吸血鬼电影呢?
不过……《暮光之城》倒是个例外,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另一方面,恐怖类型片几乎和电影本身一样历史悠久,所以其中的烂俗套路套路简直多到数不清。要是这些套路只是被敷衍了事地使用,只为凑数,那它们的感染力会瞬间消失。而且,套路往往是剧本偷懒的表现,编剧常用它们来填补剧情漏洞,或是生硬模仿他人创意,妄图从观众那里榨出一丝恐惧。
到头来,本该精彩的手法就这样被糟蹋了。
简而言之,有些手法已经过时了,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现代科技几乎扼杀了恐怖片中“与世隔绝”带来的恐惧感。在90年代末之前,编剧想让主角们失去联系还很容易:公用电话坏了,或是压根没人有公用电话,这样的设定谁都不会质疑。
可后来,万恶的手机出现了,一切都被搅乱了。
困在沙漠中央,一群诡异的村民把你当成晚餐虎视眈眈?掏出手机打给警察就行——问题解决,就这么简单。
可现实却是……
近二十年来,几乎每两部恐怖片里就有这么个场景:一群年轻人闯入偏僻的森林,可不知怎么就这么“巧”:一个人的手机没电了,另一个忘了带充电宝,第三个干脆没信号。
经典的桥段。
说实话,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年轻人几乎时刻在线。对他们来说,没网的恐惧有时比面对拿链锯的疯子还强烈。相信我,他们出门绝对会随身带着满电的充电宝。现代观众根本不信“手机没电没信号”这种设定,所以这个套路需要玩出点新意才行。
说实话:你的车多久会熄火一次?一辈子也就一两次吧?有没有恰好在你被一个拿着斧头的杀人狂追赶时,车子死活打不着火的情况?
肯定没有吧。
这可是一个老套路,砍杀类恐怖片的编剧们最爱用了:主角慌慌张张跳上车想逃命,结果发动机死活打不着。从来就没成功过。
顺带一提,“总找不到车钥匙”也得算进这个套路里。
接下来的剧情往往是:车窗被砸破。要是个路人甲受害者,那她/他就活该倒霉。但如果这是主角,他/她必定会在最后一刻溜走,把杀手引到某个废弃工厂,玩一场最终的“猫鼠游戏”。
这些全都是低成本拖延时间的手段,只为多刺激观众几秒钟神经。
但说真的,要是现在的恐怖片里,主角能淡定坐进车里,一下就打着火,然后平静地开车逃走——这反而会更出人意料。
剧情发展到某个必然阶段,主角们总会意识到情况不妙。他们一言不发地互相使眼色,琢磨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紧紧抱团,绝对不可能独自在黑暗的走廊里游荡。但在电影里,总有个“天才”会提议:“我们分头行动吧,这样能更快把事情搞定。”
这个套路无处不在:从廉价恐怖片到《普罗米修斯》这样的大制作。
还记得吗?《普罗米修斯》里,研究团队刚分开,测绘专家就立马迷路了,生物学家居然还想去摸一条嘶嘶叫的外星“蛇”。
剧透一下:这俩人最后都没好下场。
资深观众都明白,编剧这么写,不过是为了方便逐个处理角色罢了。而且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没人在还来得及的时候逃跑,非要等到为时已晚。
这种处理方式既偷懒又廉价。不过,这个套路也有被用得精彩的时候。比如《怪形》:当团队里没人能相信彼此的时候,分开行动反而真的是最安全的选择。
似乎所有恐怖片里的郊区房子,都逃不过流浪猫的“入侵”。这些猫总爱从暗处突然窜出来,把主角吓个半死,也给电影开头凑个低成本的惊吓镜头。
而且不知为啥,这些猫简直无孔不入——宇宙飞船上、古老教堂里、废弃的林间小屋里,哪儿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套路一看就是廉价把戏:导演先营造紧张氛围,暗示真正的危险即将到来,结果下一秒:“喵!”
主角松了口气,可紧接着没几帧画面,真正的危险就找上门了。
只有一部电影里的这个套路能让人原谅,那就是《异形》。
因为片中那只叫琼斯的猫引发惊吓后,异形立马就以经典姿态登场了,所以这点小瑕疵完全可以原谅。
剧情通常是这样的:杀手正在追杀受害者。这个倒霉蛋浑身是泥、到处是淤青,拼了命地往安全的地方跑,可突然“啪嗒”一声——被树根绊倒了。
糟了,节奏全乱了。
其实她只要爬起来,就能再次拉开距离,毕竟那疯子都没在跑,只是慢悠悠地跟在后面,跟散步似的。
可她偏不,就躺在地上,挣扎着,惊慌失措……她这是吓懵了吗?倒是起来啊!
谁没对着屏幕喊过这句话?
我懂,主角需要遇到阻碍来烘托紧张感。但再没有比“角色摔倒后不赶紧起来,反而躺在地上自怨自艾,明明靠着肾上腺素就能爬起来逃命”更让人恼火、更没意义的情节了。
这是所有砍杀类恐怖片第三幕里的经典套路。
终极对决开始了。反派眼看就要赢了,主角这边毫无希望……可就在这时,那个大家都以为已经死了的角色突然冲出来,用尽全力拿椅子砸向反派。反派被打倒了。太好了!
可接下来呢?他本该搬块石头砸向反派的头,一了百了,可这些主角偏不,他们就站起来……然后走开了。
没错,反派还躺在地上,看着像是晕过去了,可主角们就这么背对着他。不绑起来,也不补刀,就这么去找出口,还百分之百确信他不会再爬起来。
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疯子肯定会爬起来,搞个“终极突袭”。这套路早就用烂了,毫无悬念,看起来就像编剧在偷懒,只想把结局的打斗再拖一会儿。
不过,《惊声尖叫》系列倒是值得表扬,它把这个套路嘲讽得淋漓尽致。
在1996年的电影里,当比利·卢米斯被击倒后,西德尼·普雷斯科特毫不犹豫地朝他头部开了一枪。
搞定,没给对方任何反扑的机会。
遇到危险时,我们要么反抗,要么逃跑,要么像被钉在地上似的僵住——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可在恐怖片中,主角们最好别选第三种。不然观众都要开始为反派加油了。
这种情节通常是这样的:两个主角在逃命。突然,反派打倒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呢?他既不反抗,也不接着跑,就这么呆站在原地,吓傻了。
就这么一愣神的功夫,反派刚好解决掉第一个受害者,然后慢悠悠地转向第二个。而第二个受害者只能惊恐地“啊”一声,啥也做不了。
这情节跟老动作片里的反派一样蠢——他们不一拥而上,反而耐心地排队,等着主角一个个收拾,简直莫名其妙。
不过,《异形》里的这个情节倒是能让人理解。
当怪物在兰伯特眼前杀死帕克时,她吓得僵住的反应非常真实,也符合她的性格。而且,电影里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收尾——她通过飞船通讯器传来的临死前的惨叫声,堪称影史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片段之一。
其实,镜子惊吓镜头曾经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法,直到被用滥为止。
经典剧情是这样的:主角站在浴室里,面对着带镜子的柜子。他打开柜子,拿了需要的东西……然后关上柜门。就在关上门的瞬间,镜子里突然出现了可怕的东西——复仇的鬼魂、墙上的血字,或是他自己扭曲的脸。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观众早就摸清了这个套路。只要恐怖片里的主角靠近镜子,我们就知道接下来会有惊吓镜头,也清楚会发生什么。
是时候让这个老梗退休,别再用了。
不过,有两部电影值得单独提一下——《鬼遮眼》和《鬼镜》。
虽然这两部片子不算完美,但主创们成功地把“镜子”这个用烂的套路玩出了新花样,拍出了真正紧张刺激的场景。
尤其是《鬼镜》里艾米·斯玛特和她“扭曲下巴”的那段戏,至今看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堪称经典。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