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陷争议!虚构女军官被喷,片方用八年考据打脸黑子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5:11 3

摘要:R级片质疑:2025年9月5日,有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声,一口咬定《731》是“R级片”。虚构角色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电影中的一个名为“高桥加代”的日本少佐女军官角色上。质疑者称该角色“是对历史的最大侮辱”,并表示“中日两边史料都查不到此人”。

电影《731》的预告片一经发布,短短55秒的画面,就让无数观众感到震撼和心痛。然而,预告片刚火没多久,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

1. 主要争议点

R级片质疑:2025年9月5日,有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声,一口咬定《731》是“R级片”。虚构角色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电影中的一个名为“高桥加代”的日本少佐女军官角色上。质疑者称该角色“是对历史的最大侮辱”,并表示“中日两边史料都查不到此人”。

2. 片方与主创的回应
面对质疑,电影《731》的创作团队其实用长达八年的筹备和极为严谨的考据工作,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漫长的资料准备:导演赵林山为了拍好这部电影,筹备了八年,带领团队查阅了超过百万字的一手文献资料,包括哈尔滨图书馆藏的731部队原始实验报告、幸存者的口述实录以及国际军事法庭的庭审记录等,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

权威历史顾问:剧组特意邀请了研究细菌战31年的专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担任历史顾问。他为影片立下了“硬规矩”:所有出现的实验器械、档案文件,都必须能在陈列馆找到对应的实物。

极致的细节还原:影片在道具和场景上的还原度极高。例如,姜武饰演的劳工领袖手中的铁锹,其形制与1943年哈尔滨平房区出土的劳工工具一模一样。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其角色背景和部分行为细节参考了东京医科大学保存的军医日记以及真实军医三友一男的忏悔录。

3. 如何理解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虚构”?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需要在尊重历史事实艺术创作之间找到平衡。

艺术加工的价值:电影并非干巴巴的历史教科书,它需要通过艺术加工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也是虚构的角色,但她成为了战争中无辜生命的象征,让观众对苦难的感知更加强烈。历史的局限性:731部队在战败前后为了掩盖罪行, systematically 销毁了大量档案资料,我们今天能查阅到的史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不能仅仅因为“在现有公开资料中查不到某个名字”就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或艺术创作的价值。

4. 电影《731》的核心价值
《731》的意义,从来不是拍一部“爽片”,而是用影像把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带到更多人面前。它旨在通过大银幕,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这段民族的苦难史,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小编观点与提醒

看待《731》引发的争议,或许我们可以更理性一些:

鼓励严谨的创作态度:像《731》主创这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考据历史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尊重。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理性讨论,避免极端:对于电影中的艺术处理,可以理性探讨,但不必轻易上升至“侮辱历史”的高度。区分“艺术虚构”和“历史虚无主义”很重要,前者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历史本质,后者则是根本性地歪曲和否定历史。关注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其纠结于个别虚构角色,不如更多关注影片整体所传递出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核心价值,以及它对于揭露731部队反人类暴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终,影片是否成功还原了历史、是否值得观看,或许在9月18日电影上映后,每一位走进影院的观众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来源:小七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