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6日晚,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粤产电影《日掛中天》里的“美云”一角,摘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桂冠,捧起沃尔皮杯,成为中国内地第二位威尼斯影后,也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演员。
这几天,“辛芷蕾”的名字刷了所有人的屏。
当地时间9月6日晚,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粤产电影《日掛中天》里的“美云”一角,摘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桂冠,捧起沃尔皮杯,成为中国内地第二位威尼斯影后,也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演员。
之所以强调“粤产电影”,是因为2024年8月中旬,我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了社交平台的大数据推送。“在五羊邨偶遇辛芷蕾拍戏”“在晓港看到张颂文辛芷蕾剧组”……一年后,这部取景于我们熟悉的城市广州的电影,其主演辛芷蕾在威尼斯捧得最佳女演员的奖杯,实在是一大惊喜。
这部粤产电影,是否有塑造出“羊城”独特的烟火气?而出身黑龙江鹤岗的新晋影后辛芷蕾,又是如何从东北小城到威尼斯捧杯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聊聊辛芷蕾夺得威尼斯影后,背后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的城市故事。
广州出品,在电影中漫步羊城
取景于广州的影视剧不少,然而《日掛中天》显然刷新了广东电影的历史——成为广东首部入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更关键的是,它是“广州造”的:由广州薄荷糖影业作为第一出品方,获得2025年度广州市电影产业专项扶持经费资助。
《日掛中天》片名源自粤剧《紫钗记》中的唱词,“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寓意着历经磨难终将和解。而《日掛中天》的剧情简介里也写着“蹉跎七年,昔日恋人意外重逢”。一个源自粤剧的诗意句子,就这样在银幕上与现代广州的街头巷尾交织在一起。
影片全程在广东取景,其中广州十三行的喧嚣人潮、东山口的洋楼旧影、二沙岛的江水绿荫、晓园新村的市井烟火……熟悉广州的“老街坊”一定能想象,这些地方不只是取景地,它们那地道的广州味和人情味,更会成为影片气质的底色,体现了剧组团队别有用心的取景思路。
《日掛中天》剧照
除此以外,最近票房口碑俱佳,由成龙和张子枫领衔主演、梁家辉特别出演的电影《捕风追影》的取景地之一正是广州番禺的紫泥堂创意园。它的前身是国营紫坭糖厂,2013年改造更新后,成为了创意园区和影视拍摄基地。
在广州取景的还有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坪石先生》,影片聚焦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西迁粤北坪石的历史,剧组重返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将校内的孙中山铜像、校史馆等场景作为重要取景地,通过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展现了当年中大师生“烽火逆行”、守护文脉的艰辛历程。
未来随着《日掛中天》等电影上映,相信“在电影中漫步羊城”也会成为包括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在广州的新玩法。
广州番禺紫泥堂创意园,《捕风追影》取景地之一
从鹤岗到威尼斯,两座城,一份劲
辛芷蕾一举夺得威尼斯影后,人们的关注点不约而同都放在了她专注演艺多年、演技厚积薄发的故事。可一旦提及她的家乡,相信大家都免不了会愣一愣:鹤岗——一座近年来被各大媒体博主探访,被称为“全中国房价最低的城市之一”的东北小城。
低房价、低物价让人感叹“同样的生活资源,不一样的成本”,随之而来的还有必须承受的低物欲生活。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经历了持续的人口外流,2020年,其常住人口已降至89万左右。
辛芷蕾也是离开家乡、加入“北漂”队伍的鹤岗年轻人中的一员。
她来自鹤岗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作为家中长姐,6岁起,她就要学会做饭、照顾弟弟。初中、高中时,她一边上学,一边在快餐店打工补贴家用。原本梦想是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她,却遇上父亲因工伤瘫痪,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她在半工半读一段时间后还是选择了退学,拿着2000块的演员工资开始“北漂”。
这段经历造就了辛芷蕾坚韧的性格。她在过往采访中提及,自己在年少时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也曾因无法满足父亲买电脑的愿望而深感愧疚,这也成为她追求事业成功的动力之一。
2005年,辛芷蕾在哈尔滨担任礼仪小姐时被甄子丹的经纪人发掘,签约经纪公司后南下广州发展。从鹤岗到北京再到广州,辛芷蕾的演艺前半生“一路南下”,前往更远更远的地方。
演戏的路,辛芷蕾走得极苦极真。2012年拍摄《长江图》时,她从江船的尾部直接跳入长江,哪怕水性不佳,哪怕脚被玻璃划破,哪怕棉服浸水冻得麻木,也要完成角色的表演。
2016年2月,辛芷蕾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出征柏林电影节前夜》,用真诚质朴的文字回顾了那段艰苦的经历——
“收到《长江图》入围柏林电影节确切消息的那天,我正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张家口拍戏。导演的微信说的(得)云淡风轻,我也回复的(得)格外一冷一静。 晚上收工,一猛子扎进酒店房间的浴缸,一瞬间仿佛听见骨头慢慢解冻的声响。僵住的身体细胞渐渐复苏活跃,入围柏林的那条消息开始在我脑海里发酵了。一屋子的热气蒸腾,似曾相识的冰火两重天的虐感,瞬间把我拉回四年前的那个冬天,那时的长江,江面也时常水雾蒸腾,在黎明在午夜如梦似幻;那时的我,一个初出茅庐的素人演员,拍了我人生第一部,现在看来也是最后一部胶片大电影……”
“一猛子”这个表述就非常的“东北”,加上富有画面感的文字,辛芷蕾身上有着东北女性外刚内柔的特质。而从鹤岗到柏林再到威尼斯,她这一路上并没有天降奇迹,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熬。
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的故事走向,藏着她的同一份劲儿。
《长江图》拍摄花絮图
讲好城市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只要有梦想,就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万一实现了呢。”
获奖后,辛芷蕾提及自己十几年前刚入行时曾有过成为国际巨星的梦想,如今是“梦想照进现实”。辛芷蕾的成功,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胜利。在“她终于熬出头了”的重复叙事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颇具人文色彩的重点:城市与电影之间的互相成就。
比如广州,是《日掛中天》等电影故事走向世界之前的发生地,也是影像的情感母体。导演用镜头捕捉广州十三行、东山口、二沙岛、晓园新村等场景中蕴藏的多层次的肌理。正是这些有厚度的空间,构成了角色的生活场景,也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大银幕上看见了一个真实的广州。
又比如家乡鹤岗,这是辛芷蕾人生底色的起点。这个北方小城带着煤炭经济起伏的印记,也在辛芷蕾身上沉淀出一种硬朗和倔强。她被导演评价的“英气”,她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忍受力,都与这座城市的气质暗暗相连。
而2025年的威尼斯则是故事的另一端。这座有着水巷和钟声的欧洲城市,让华人女演员的身影走进全球媒体的镜头里。对辛芷蕾来说,这是一次圆梦;对中国电影来说,这是一次城市故事的远洋。
《日掛中天》剧照
城市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地理坐标,而是人们命运交织的空间。尤其中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本身就蕴含着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
就像辛芷蕾当年在微博里写的,“生活给了我苦难,也赋予了我别样的人生体验”,这些体验,其实正藏在辗转不同城市的日子里。
在北京的追梦路上,辛芷蕾住过只有8平米的出租屋,奔波于各个剧组之间试镜。演过女鬼、演过尸体,也演过观众眼中的“烂片”,但她从不敷衍任何角色。
拍摄《长江图》时,她仅在水深1.5米的水池练习过游泳,却敢直接往长江里跳;拍只有十几场戏的《绣春刀修罗战场》时,她在“中国第一竹乡”浙江安吉的竹海中提前进行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还为饰演的角色丁白缨写了几千字的人物小传。
为了演好《繁花》中的李李一角,她苦练上海话;面对《繁花》剧组的一大段空白期,她主动接下了120分钟一人从头演到尾的话剧《初步举证》。
从“讲好中国故事”到“把中国故事推向世界”,辛芷蕾个体的成功,无疑是非常坚实的一步。
未来我们会需要更多像《日掛中天》《坪石先生》这样扎根中国城市的作品,也会需要更多像辛芷蕾一样具备丰富的个人特质和色彩的演员,把城市的肌理、人的命运一起写进光影,讲述给更远的世界。
城画君
责编 吴耀锋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