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品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奖项的认可,一方面是文艺领域的话语权再次回到了我们的手中,以及经济强大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中国电影获奖,当然是凭实力。
但并不是影片本身的实力,而是咱们的国富民强,所展现出来的综合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品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奖项的认可,一方面是文艺领域的话语权再次回到了我们的手中,以及经济强大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随着阅历加深,我越来越认同一句话:自有大儒为你辩经。
比如霍猛《生息之地》获得202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其中评委之一就是咱们的范爷;
毕赣《狂野时代》获2025戛纳特别奖,这个奖主要由评审团确定,今年评审团主席是朱丽叶·比诺什,感觉与毕赣没什么关系,但是比诺什同该片主演舒淇,那是铁打铁的好姐们儿。
再说本次辛芷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影后,背后是评委之一,演员赵涛“据理力争”,活生生从评委那里“撕”过来的。这可不是瞎扯,赵涛自己都亲口承认,还大大方方地同辛芷蕾合照留念。
你可能会说,这些或许都是巧合,是我在牵强附会?
欧洲电影节的评奖,几乎全靠评委成员们的个人口味,为自己喜欢的作品,特别是为自己国家的电影和影人据理力争,已经是公开的评选规则。欧洲人他们自己也认这个规则。
年轻的时候,我以前也非常膜拜这些电影节,欧洲的那些大师。因为总有些资深影迷,拿着他们的作品和故事念念叨叨,戈达尔、伯格曼、安哲、阿伦雷乃、让雷诺阿、德西卡、安德森、锡兰,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每次提到仿佛都有一种神圣感。似乎电影艺术就是由他们定义,所有的影像都应该这样深刻、悠远。
倒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不好或是不优秀,而是不需要带着仰望的眼神,为他们的作品添加神圣的光环。
那不过是影像表达的一种方式,文化间离感加强了中国观众的向往。
就像当年我们向往好莱坞电影,象征着随性、松弛、富足的米国梦一样。结果这些年过去了,自媒体让信息流通,大家再看到纽约地铁,看到费城僵尸街,还会相信美国代表着自由松弛?还像甜甜圈那样“热爱米国”?
为啥现在好莱坞大片如雪崩般坍塌?口碑、票房全都滑落,一方面是他们本身的工业制作陷入套路化,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他们伪饰出来的强大已经嗤之以鼻。
还想引领世界,还想拯救地球,先救救自家大街上的游魂吧。
一旦失去信任和兴趣,这些文艺作品的魅力就大打折扣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起电影,漂亮国的就是顶级特效大制作;韩国就是财阀当政、校园霸凌;阿三哥就是开局神力、载歌载舞;霓虹国就是压抑物哀、残酷物语;北欧就是萧索人性、极致冷淡。
然后对咱们的固有认知就是《活着》《黄土地》《红高粱》,一整个乡土风,以至于为了迎合评委,还要拍出《隐入尘烟》这种“虚构现实主义”力作。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开头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家给人的整体印象,成就了文化作品在国际上的既定认知,咱们多年来都是贫困落后,自然给人乡土气息的先验认知。
但是此刻,形势已经扭转了呀?
咱们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们安居乐业,外面乱成一团,咱们岿然不动。deepseek击破漂亮国AI幻梦,新能源车弯道超车,芯片自立自强,科技实力更是日新月异。
九三阅兵一大堆军迷都不认识的镇国重器,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拍科幻《流浪地球3》的郭帆不停改剧本,谁也不敢再把我们同乡土联系在一起了呀。
实力不断强大,首先感受到的还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外面的洋人们。
他们先是从网上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亲自前来实地感受,再通过我们展现出的自信和强大,一次次刷新世界的认知。
而电影,不过是现实印象的投射。
未来还有更多的中国电影在欧洲获奖,然后我们不以为然,还有更多的欧洲影片在中国的电影节获奖,并且成为他们全国注目的大事件。毕竟,能够得到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认可,那是多么值得开心的事情呀!
你说是吧?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