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院线佳作,不能错过这部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9:34 2

摘要:《爱的暂停键》以极简的北欧美学剖开婚姻的褶皱,将亲密关系的崩塌演绎成一场静默的觉醒仪式。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摒弃戏剧化冲突,用大量生活流镜头捕捉婚姻的慢性窒息,丰富的影像细节堆砌出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爱的暂停键》以极简的北欧美学剖开婚姻的褶皱,将亲密关系的崩塌演绎成一场静默的觉醒仪式。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摒弃戏剧化冲突,用大量生活流镜头捕捉婚姻的慢性窒息,丰富的影像细节堆砌出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本片主演赫尔加·古莲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她将女主从怨妇到觉醒者的蜕变,演绎成一场“向内革命”,当角色最终对着镜子说出“我爱你”时,那不是和解的泪花,而是自我重构的惊雷。

影片最锋利的刀刃,在于揭示女性困境的根源并非男性缺席,而是社会规训下女性将“被爱”异化为生存筹码的集体无意识。正如天坛奖评委会所言,这不是部控诉婚姻的电影,而是一面让全球观众照见自我的魔镜。

《爱的暂停键》

剧情简介:

玛利亚在派对上邂逅了西格蒙德。尽管⾃⼰刚刚结束⼀段婚姻,但还是忍不住奔向对⽅。之后两⼈迅速坠⼊爱河,西格蒙德不仅爱玛利亚,也爱她的两个孩⼦。他们重组家庭后,⼜⽣了两个孩⼦。可七年之痒总是那么难熬,丈夫⼀句“我想结束这段关系”让他们的婚姻彻底崩盘。

⾯对婚姻的突变、孩⼦的情绪波动和内⼼的不确定,她被迫暂停脚步,重新审视⾃⼰的⼈⽣。

在这个过程中,玛利亚经历了孤独、迷茫,也体会到久违的⾃由与觉醒。她在朋友的陪伴中得到⽚刻安慰,也在与陌⽣⼈的交流中发现新的可能性。那些曾被忽略的⾃我感受,渐渐浮现出来,引导她踏上了⼀段⾃我修复与成长的旅程。尽管前⽅仍充满挑战,但玛利亚学会了接纳⾃⼰的不完美,学会了如何在破碎中重建。在这个关于告别、转变与重⽣的故事⾥,她⽤⾃⼰的⽅式,慢慢⾛向内⼼的宁静与独⽴。

获奖情况:

第5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2024)

水晶地球仪奖 评委会特别奖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

水晶地球仪奖 最佳女演员 赫尔加·古莲

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2025)

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

天坛奖 最佳导演奖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

天坛奖 最佳编剧奖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

天坛奖 最佳女主角奖 赫尔加·古莲

本期导筒带来电影《爱的暂停键》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专访,跟随她走进更多精彩幕后故事,以及她对这部独特女性议题作品的创作沉思。

专访正文

导筒:影片虽聚焦一个北欧中产家庭,但其展现的困境,似乎在东亚文化背景下也能引发强烈共鸣。您认为影片表达的核心矛盾是否就是现代家庭生活中存在某种共性压力?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以下简称莉莉娅):是的,首先我认为确实是代表了一种共性的压力。但是在我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在全世界都适用,是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故事,我只是写下了我所感受到的,还有我所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我在全球和各地的观众见面的时候,确实也发现了这件事情。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把自己最内心深处的东西写出来,表达出来,我们就可以和更多的人、更多的观众产生共鸣。因为我们作为人类都是有共同的、相似的经历,还有一些可以共通的个性,还有价值观。所以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但是当我和全球各地的观众见面的时候,我都能够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连接,我也很开心,我们能够通过电影产生这种连接,发现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的相似。

导筒:玛利亚的自我疗愈与觉醒经历了一个过程。这是否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催化剂是什么?

莉莉娅:在这个电影中所展示的内容其实肯定是被压缩过的。其实玛利亚的这个故事如果放在我们真正的生活中的话,这个过程肯定是要比电影中长许多的,也可能会是一个人的一生,或者是几十年。但是确实从电影、从戏剧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情节肯定是需要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那么就我个人来看的话,我觉得第一个阶段玛利亚是比较抗拒的一个状态,她抗拒和自己的恋人去沟通,抗拒去面对她感情中的一些问题。

那么下一个阶段,她可能在和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中会发现他们感情中的裂缝,她会发现这段感情出现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和男主角有关,和她自己也是非常相关的。这个问题也是关于她自己的,所以她开始主动地去探索自我。她开始去问自己,好奇自己到底是怎么想,怎么看待这个关系的。

进入到再下一个阶段,她已经探索过,自我得到了有关于自己想法的一个归纳总结之后,就会去尝试确认这些信息,有自己的看法,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这样子想的,于是就有了去找妈妈见面的那一场戏,她其实是为了去确认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和她母亲沟通的过程中,她终于发现了她在亲密关系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应该是从母亲那里习得了这种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方式。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也就是我们整个电影的最后一个阶段,玛利亚开始正视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开始允许自己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得非常脆弱,表现得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她本人也是获得了能量的——她开始接受这段情感危机最原本的面貌,开始正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寻找到了新的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才有最基本的能力去将她的爱给予传达给她的孩子和丈夫。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其实是一开始她倾向于去扮演一个亲密关系中的受害者的角色,而到后来她开始让自己真正地去感受这些痛苦、直面这些痛苦,让自己不是去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而是真正认清了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这样的一个位置,让自己去真正感受自己的痛苦。

导筒:我想补充一个小的问题,这个受害者指的是哪一方面,是指在原生家庭当中,还是指在新组建的这个家庭中是受害者位置。

莉莉娅:我其实认为是她在原生家庭里面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受害者了。因为她是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成长的,所以小时候父母和她的情感是非常疏离的,她有非常多的情绪,其实都被忽视了。因此她在情感关系里面选择让自己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以保护自己,而不是真正直面自己过去在原生家庭中作为一个真正的受害者所经历的那些痛苦。因为扮演受害者就可以去指责另外一半,去向另外一半表达自己的愤怒,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她并没有真正直视自己的过去。

所以整部影片,也是她接受自己过去所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那些痛苦的一个过程——她开始感受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并且探寻这些事情对于自己所带来的影响。

导筒:玛利亚最终与自我的和解与释然,虽然令人感动,但这是否存在一种“自我PUA”或“自我合理化” 的嫌疑?即,这是否只是一种在无法改变外部结构后,转向内心调整预期、降低期待的无奈之举?

莉莉娅:我完全理解您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话,其实会更复杂许多。因为我是在进行电影创作,所以我其实把整个故事简化了。如果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玛利亚肯定是需要去探索更多的自己,尤其是自己不为人知不好的那一面,也就是说她不喜欢、甚至是抗拒的那一部分自己。

但是电影所展现的内容还有时间都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对于这一部分的阐释可能会相对较少一点。我在设计玛利亚站在镜子面前那场戏的时候,我确实是尝试把这场戏展现得更加复杂。我希望演员的表演是足够复杂的,能够把整个人复杂的情绪都展现出来。我不希望只是非常简单地表示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然后她就变得非常快乐的一个结局。我其实是希望这场戏也能够展现出来她的悲伤,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人生中,她始终能感受到这种悲伤,我也认为这个成长的过程十分痛苦——需要去自我探索,自我挖掘,去回忆过去的人生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去回忆这些事情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最后电影可能会给人一整体上给人带来一种快乐希望的感觉,因为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玛利亚也找到了自我的方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也听到很多观众,还有很多人和我交流的时候提到了爱自己这个主题,但是我自己其实一开始真的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自己。我觉得现在我们的流行文化推崇爱自己这个主题,其实某种意义上是有些浅显的,因为在当今的社会这种爱自己的标签,其实就像您说的很容易变成一种自我的pua,自我被迫地接受。所以我认为爱自己的前提,最重要的其实是先要认识自己,尤其是认清自己不喜欢自己的那一部分,自己抗拒的真正自我的那一面。你要去探寻“为什么我会不喜欢自己身上的这一部分,为什么我会这样抗拒自己”,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实人们会很容易感到有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可能你要去直面过去你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他们所表达对你身上不太喜爱的部分,所以整个过程会比较困难也会比较痛苦。但是我觉得爱自己肯定不是只是说说而已,然后就结束了,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在学会爱自己之前,先学会认识自己。

导筒:对于西德蒙德的角色的刻画,并没有去充分的展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困境。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否也是在刻意的避免进行主观的道德审判?

莉莉娅:嗯,在我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确实不想把它描绘成一个两极分化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不想去评判西格蒙德他们到底谁对谁错,我也不希望他们两个人的任何一个人是在这个电影中是一个坏人,我更多是想展现这两个人在他们面对这次情感危机,面对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是如何相处?如何解决?

所以故事结局的发展也可以让观众自己去有更多想象,自己去理解,我不是很倾向于在这个电影中给出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但是我确实选择去在这个电影中用更多的篇幅来讲有关于玛利亚的故事,所以对于她的丈夫西格蒙德的刻画会相对比较间接,但是我觉得这种处理恰恰展现了他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作为丈夫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在于他其实没有办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真正面对自己,他没有办法很真诚地去看待自己的问题。他只是想在亲密关系中做一个好人,也就是说他不希望有任何的冲突,他只希望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满足玛利亚的任何需求,但是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他在去满足另一半需求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去抛弃真正的自己,去无视自己在关系中的需求,这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在西格蒙德没有出现在电影画面的这一部分中,他可能会离开家,可能会选择出去旅行,或者住在外面,也去尝试探索自己、去解决自己在感情中的问题,那等他解决好了自己的这些问题之后,他可能会再次回到家庭,再次准备重新进行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沟通。

如果这部电影是有关于西格蒙德的话,我觉得故事的情节可能就是会去描述他如何去找到自己、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允许他真实的自我和另外一半的需求都能够同时存在,并且达到一个很良好的平衡。那么在整个他找到自我的过程中,其实他带给玛利亚非常多的不安感,不希望直面他们两个人的冲突,西格蒙德也不是很希望能够接受她所有的痛苦,他真正希望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就是选择离开或者去当一个老好人,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方式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玛利亚对于西格蒙德这样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也非常不安。因为他其实没有办法完全包容她所有的痛苦,还有所有的挣扎,但这正是玛利亚这个人物需要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西格蒙德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是在欺骗玛利亚的,因为他并没有向自己的另一半展示出真正的自我。

导筒:这其实是一部和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呈现方式其实非常符合心理学的那种疗愈模式,发现问题,溯源自身,最后自我和解。导演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以及是如何与电影结合的?

莉莉娅:我觉得我在过去为这部电影做的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去感受我自己人生中经历的那些痛苦。也有很多的观众问我,我是不是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读了很多有关心理学的书。但是我觉得创作这部电影,真的不是单单靠读一些心理学就可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觉察自己的痛苦,并且对自己的内心和心理机制有一定的好奇心,这些其实是我做的更重要的研究,就是去探寻我自己的心理。我个人对于心理学其实一直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并不是以一种学术研究的角度,更多的是我愿意去感受自己的痛苦,我希望能够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以及它们背后的原因,以一种分析自我的角度,或者是一种感受自己情绪的角度。我觉得作为个人来讲,当我们在尝试感受自己的痛苦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自己。

我也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咨询过一些问题,同时我也跟我的学生说,如果你想要创作好一个有灵魂的角色,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用一个本子写下自己所感受到的所有的情绪,并且去探索“我自己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写下自己的痛苦的时候,其实往往是能够给作为创作者的我们带来许多灵感的。

当然我个人也有参加过很多次的心理咨询,尝试过非常多不同的方式来探索自我。我也有非常亲密的朋友是心理咨询师,在我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也帮助了我很多,帮助我检查剧本的很多细节、帮助我完成了最后的终稿,以一种更专业的视角帮我去修改检查这个剧本。尤其是在我们的电影情节中,有关于心理咨询师的那场那几场戏。

我也很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够改变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看法。我们现在的社会可能更多的是将心理学视为一种学术界的学科、视为一种比较遥远的有关于人脑的研究。但是我觉得其实心理学也可以是有关于人们的生活的,只要人们去用心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身体,回忆过去,哪些事情给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带来了影响。其实这也是和心理学紧密相关的。

导筒:作为您的长片首作为什么要聚焦这样的题材?在挪威或北欧边界有哪些导演对您有影响?

莉莉娅:《爱的暂停键》成为我的长片首作,其实也是一个意外。因为我之前已经创作过三部长篇电影剧本,这三个项目都是我自己创作、自己搭建团队,并且非常希望它们都能够成功上映。其中有一部还是有关于香港的,所以当时我在香港做了非常多调研,也尝试去当地招募演员招募团队,但是最终那部电影并没有筹资成功。所以在过去的15年间,我都是一直在创作长篇电影,然后同时拍摄一些短片电影。

在为《爱的暂停键》寻找投资的这个时间线也是非常长的,曾经一度我是已经打算放弃这个项目了,我已经开始去尝试创作别的剧本了,但是我的制作人告诉我不要放弃这个项目,让我继续,他可以去帮我去寻求资金,不过我当时也已经开始创作完全不同的故事。

所以一开始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当成我的首作长篇电影来写,只是很幸运,《爱的暂停键》能够筹资成功,最终作为我的首部长篇电影上映了。

有关于挪威的导演或者是电影界的创作者的影响,其实整个挪威电影界,我们都是认识对方的,我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互相影响。但是针对于《爱的暂停键》这部电影的创作来讲,其实没有任何一个确切的电影人对我这部电影的创作造成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一个时期,我们将最近这几年称为我们挪威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因为我们确实见证了越来越多的挪威创作者在电影界变得越来越活跃,包括我们也会去各大电影节参加评选。如果非要我来提到一个挪威的电影人对我有深刻影响的,应该是有约阿希姆·提尔这个导演,他2025年导演新作《情感价值》刚刚入选了78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城市长大,也是在同一片社区长大的,所以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交流。

在电影创作者之外,也有非常多别的艺术形式,对我的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文学,音乐,还有最重要的:个人的生活经历。

导筒:为什么会选择中国香港去做一个故事的取材?有没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中国电影作品?《爱的暂停键》马上电影要在中国公映,有没有什么要对中国观众说的?以及,有没有什么要对中国创作者们说的?

莉莉娅:我创作这个故事并不是跟香港直接有关的,我过去确实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到访过香港,大概有3次,这座城市的氛围和活力都是非常令人着迷的。我当时创作的故事也是关于一对情侣的情感危机,只不过他们刚刚好要去香港旅行,所以我并不是尝试去展现中国的文化,或者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去讲故事。因为我其实也不是非常了解中国文化,只是这个故事刚好有这样的设定,这对情侣在这段旅途中可能会浮现出非常多感情上的问题,然后他们尝试去解决。所以这个项目也是有关于亲密关系,还有婚姻关系的,但和《爱的暂停键》是很不一样的一个故事。

然后有关于中国的电影人,我确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中国的电影作品了,因为中国电影在挪威,其实没有非常多的曝光。在很久以前,在90年代的时候我看过王家卫导演的作品,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如果有任何能够向我推荐的中国电影人,尤其是女性导演的作品,我也希望能向我推荐。

对于中国的观众,我想说的就是我非常荣幸,也非常感激,能够来到中国和这么多观众见面。虽然当然有非常多的观众,我没有办法直接见到大家,但是我觉得因为《爱的暂停键》的上映,我也是带着电影来与大家见面和交流了。

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来讲,我希望鼓励大家都能够遵从自己的本心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因为在创作电影制作电影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作为导演,很容易受到各方的影响,可能很多不同的声音都会改变。我觉得我们要尽量去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要轻易受到影响。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