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悬疑叙事与社会批判的双重利刃|观影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1:42 2

摘要:我看《利刃出鞘》那阵儿,总疑心导演莱恩・约翰逊是阿加莎的铁杆粉丝——不然怎么能把“乡间别墅谋杀案”这老套戏码,玩出这么多新花样?先说句实在的,这片子倒也争气,2019年首映后,全球票房凑了3亿多美元,中国内地也贡献了2亿人民币,连奥斯卡都给了个原创剧本提名,算

我看《利刃出鞘》那阵儿,总疑心导演莱恩・约翰逊是阿加莎的铁杆粉丝——不然怎么能把“乡间别墅谋杀案”这老套戏码,玩出这么多新花样?先说句实在的,这片子倒也争气,2019年首映后,全球票房凑了3亿多美元,中国内地也贡献了2亿人民币,连奥斯卡都给了个原创剧本提名,算是悬疑片里的优等生了。

这片子说起来也简单:美国犯罪喜剧悬疑片,莱恩・约翰逊既当爹又当妈,又编又导,主演阵容也够看——“007”丹尼尔・克雷格、“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还有安娜・德・阿玛斯和老戏骨克里斯托弗・普卢默。2019年9月先在多伦多电影节亮了相,后来11月底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内地上了映。故事嘛,就是富豪犯罪小说作家哈兰・斯隆比,刚过了85岁生日就离奇死了,大侦探布兰克过来查案,一查才知道,这家人为了遗产,个个都藏着鬼心思。

说真的,《利刃出鞘》最妙的地方,就是把老派悬疑和现在的社会批判揉在了一起,还没显得生硬。下面咱就掰开揉碎了说,从故事设计、叙事结构到主题表达,看看它到底妙在哪儿。

莱恩・约翰逊自己都说了,写剧本时借鉴了1972年的《足迹》,那复古庄园、哥特式布景,一看就有老派悬疑那味儿。再加上阿加莎的影子——《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群戏、《斯泰尔斯庄园》的密室毒杀,活脱脱一个“阿加莎套餐”。可他偏不按常理出牌,非要搞点“反阿加莎”的花样:

你想啊,阿加莎写案子,总把观众跟侦探绑在一条船上,俩人一起摸黑找凶手;可莱恩偏不,前半段就把玛塔的视角塞给你,等于直接把“哈兰是自杀”的答案摊了一半在桌上。这下悬念就变了,从“谁杀了哈兰”变成“这堆人怎么把自己绕进这摊浑水”,跟玩解谜游戏突然换了规则似的,倒比老套悬疑更勾人。

还有角色设计也挺绝。哈兰是个犯罪小说作家,连自己的死都设计成了“侦探游戏”,这就够有意思了;更妙的是玛塔,一说谎就吐,跟装了个诚实报警器似的。这毛病本来是弱点,结果成了推动剧情的关键——你想啊,她吐不吐,直接决定了真话能不能说出来,比侦探的放大镜还好用。这种把弱点变武器的操作,比传统侦探片里那些“完美主角”可爱多了。

这片子最不缺的就是讽刺,还藏得挺巧,没像说教似的让人烦。就说移民这事吧:玛塔是拉丁裔护工,她妈还是非法移民,这身份让她一开始连调查都不敢直面——怕自己妈被发现。可最后呢?她拿着写着“myhouse”的咖啡杯站在阳台上,那些白人精英亲戚倒成了落魄的旁观者。这反差,比直接喊“移民也该有话语权”有劲多了。

再说说斯伦比家那伙人,简直是“精英寄生虫”图鉴。大女儿琳达拿爹的钱创业,转头就出轨;网红儿媳乔妮更离谱,连女儿梅格的学费都敢伪造单据骗;小儿子沃尔特想把老爷子的小说版权卖了换钱,完全不管老爷子的心血。合着这庄园不是家,是他们的吸血窝子。莱恩把这些人的虚伪摆出来,没骂一句,可你看着他们为了遗产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样儿,就知道他在讽刺啥——所谓的精英阶层,骨子里可能比谁都贪。

片子用了经典的三幕式,可加了点“嵌套”的小心思,就不显得老套了。

第一幕说哈兰死了,家族成员轮流出来说证词,你一言我一语,全是利己的瞎话。比如兰森,克里斯・埃文斯演的这角色,明显是想摆脱“美国队长”的正派标签,一出场就摔门,那劲儿一看就没安好心;还有玛塔鞋上的血滴,镜头特意给了特写,明摆着是埋伏笔——可你就算知道有伏笔,也猜不到后面会怎么圆。

第二幕就更热闹了,布兰克和兰森跟玩捉迷藏似的。布兰克那南方口音也挺逗,据说是丹尼尔・克雷格特意学的美国南方历史学家说话,那调子慢悠悠的,跟他拿放大镜的样子配一块儿,活像个从老派小说里跑出来的喜剧角色。可他一认真起来,抛出个“甜甜圈理论”——说真相就像缺了芯的甜甜圈,哈兰自杀是外圈,里面的动机和细节才是关键——倒把那堆糊涂账理得清清楚楚。另一边兰森也没闲着,换药、纵火销毁证据,忙得跟个“案外凶手”似的,可越忙越乱,反而把自己套进去了。

第三幕的反转最有意思。玛塔救女管家弗兰那段,本来是想赎罪,结果成了反杀兰森的关键。她跟兰森“说谎”,其实说的是真话,把兰森骗得自己露了马脚——这操作,比直接找证据痛快多了。说到底,兰森输就输在太拿自己的小聪明当回事,以为玛塔会为了自保掩盖真相,结果栽在人家的道德底线里,也算活该。

这片子最妙的就是“罗生门”式的回忆——家族成员说的话,跟闪回画面完全对不上。比如大女婿理查德,嘴上说跟哈兰聊得挺好,闪回里却是哈兰拿着他出轨的证据逼他坦白;兰森更绝,说自己生日当晚没干啥,监控却拍着他偷偷换药。

这种“观众全知,角色蒙昧”的设计,特别有意思。你明明知道谁在说谎,却看着侦探一步步拆穿,跟看耍猴似的——既觉得那些说谎的人可笑,又佩服导演把节奏把控得这么好。说到底,这哪是在讲案子,明明是在扒人性的虚伪:为了利益,连亲人都能睁眼说瞎话,这比谋杀案还让人发冷。

玛塔这角色,是全片最不“悬疑”的,却是最关键的。她那“说谎就吐”的毛病,既是笑点也是痛点——有次她被迫说真话,讽刺那些亲戚“靠爹生活还不感恩”,我真怕她当场吐在人脸上,结果没吐,倒把那些人的脸憋得五颜六色,比喜剧片还可乐。

最让人记得住的,是她的道德困境。误给哈兰注了吗啡后,哈兰为了保护她,设计了“完美脱罪计划”——让她伪造自杀现场、制造不在场证明,换别人可能就照做了,可玛塔最后还是选择救弗兰,放弃了脱罪。这反差特别打动人:她不是什么英雄,就是个普通护工,可在利益和良心面前,她选了良心——这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精英强多了。

兰森这反派,比一般侦探片里的坏蛋有意思多了。他不是单纯的坏,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想啊,他不光想抢遗产,还想当“案件编剧”——换药、伪造证据、甚至匿名雇侦探,以为能把所有人耍得团团转。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玛塔会救弗兰,更没算到自己会被一句“真话谎言”套进去。

克里斯・埃文斯演这角色也挺拼,完全没了“美国队长”的正派劲儿,说话阴阳怪气,眼神里全是算计,最后被拆穿时的气急败坏,活像个输不起的孩子。说到底,兰森就是精英阶层的缩影:觉得自己聪明,能掌控一切,结果栽在最看不起的“普通人”手里,这讽刺够狠。

布兰克这侦探,走的是“喜剧+智慧”路线。他那南方口音、总拿着放大镜的样子,看着像个不靠谱的老古董,可一琢磨起案子来,比谁都清楚。最妙的是他“匿名被雇”的设定——你到最后才知道,雇他的其实是哈兰,可他全程装糊涂,跟个旁观者似的,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

他的“甜甜圈理论”也挺有意思,不光是说案子,还暗指真相的多面性——哈兰的死,既是自杀,也是被家族逼的。布兰克就像个清醒的旁观者,看着这家人闹来闹去,最后轻轻一句话,就把所有伪装都戳破了。这种“看似糊涂,实则清醒”的角色,比那些无所不能的侦探可爱多了。

片子里的符号特别多,还都藏着意思。就说那把利刃吧:哈兰用它自刎,玛塔鞋上沾着它的血,刀具架上还摆着一堆装饰刀,活像个“暴力展览”。可最后呢?玛塔拿着“myhouse”的咖啡杯站在阳台上,那些刀没再伤人,反而成了正义的背景——这意思很明显: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正义,是让该得到的人得到,该失去的人失去。

还有那“甜甜圈隐喻”,布兰克说真相缺了芯,其实暗指美国社会的“空洞”——移民政策看着完善,其实对弱势群体没多少关怀;阶级公平说着好听,其实还是精英说了算。玛塔救弗兰,就是给这“空洞”填了点东西——良心。这隐喻不算新鲜,可放在案子里,倒显得不生硬。

斯伦比家就是美国精英的缩影,这话一点不假。他们住着原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的庄园,嘴上说着“包容”,可一涉及遗产,就开始骂玛塔“抢美国人的资源”;他们靠玛塔照顾哈兰、靠弗兰打理庄园,可一有利益冲突,就把移民当外人。

最讽刺的是“美国梦”——这家人总说自己是靠努力成功的,可实际上全靠哈兰的钱。玛塔没靠任何人,就靠自己的善良和努力,最后拿到了遗产,这等于给“美国梦”抽了个嘴巴:所谓的“机会平等”,不过是精英们的谎言,真正的平等,得靠自己挣,还得靠良心撑着。

片子的拍摄地是座1890年代的哥特式大宅,里面的旋转楼梯、封闭阁楼、布满刀具的墙面,看着就压抑,活像个“权力牢笼”——这家人住在里面,看着风光,其实全被利益绑着。最有意思的是哈兰的画像,据说拍摄结束后才画好,所有镜头里的画都是特效合成的,可那眼神盯着人看,跟哈兰还活着似的,仿佛在监控着这家人的一举一动。

最后玛塔站在阳台俯视亲戚那段,空间感特别强——她在上面,亲戚们在下面,高低转换间,权力也换了主人。这比直接说“玛塔赢了”有劲多了,视觉上就把“阶层反转”表现出来了。

片子的特写镜头用得特别贼,专挑关键细节给。比如玛塔鞋上的血滴,一开始你不知道是啥,后来才知道是哈兰的血;还有哈兰书桌上的钢笔,看着普通,后来成了揭露理查德出轨的证据;遗嘱上的签名特写,更是把家族成员的贪婪全勾出来了。

情绪特写也挺到位。弗兰被注射吗啡后的恐惧眼神,兰森点燃证据时的狰狞表情,都被放大了,你不用听台词,光看脸就知道他们在想啥。这种“用镜头说话”的方式,比啰嗦的台词管用多了。

片子的喜剧元素不是硬加的,是跟悬疑绑在一块儿的。玛塔的呕吐反应、布兰克的南方口音、家族成员的荒诞争吵——比如沃尔特和琳达为了遗产当庭吵起来,一个喊“这是我的”,一个喊“爹早说了给我”,活像俩抢糖的孩子。

最妙的是喜剧和批判的结合。玛塔说真话讽刺亲戚时,你笑着笑着就觉得心酸——那些亲戚明明靠哈兰活着,却还看不起玛塔,结果被一句真话噎得说不出话。这种“笑着骂”的方式,比直接批判痛快多了。

说到底,《利刃出鞘》就是拿悬疑当刀子,戳了戳美国精英的假面具。哈兰死了,遗产给了玛塔,那些寄生虫们散了场——这结局看着解气,可细想也有点无奈:毕竟现实里,不是每个玛塔都能拿到“myhouse”的咖啡杯,也不是每个兰森都能栽在自己的小聪明上。

可不管怎么说,这片子能把社会批判裹在悬疑故事里,还让你看得乐呵呵,就算有点东西了。莱恩・约翰逊没把观众当傻子,既给了烧脑的案子,又给了深刻的讽刺,这种“娱乐+思考”的路子,比那些只靠反转博眼球的悬疑片强多了。

要是阿加莎还活着,说不定会拍着莱恩的肩膀说:“小子,这案子编得不错,比我那老套故事有意思。”

来源:海剑(作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