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十一年打磨,只为还原那段被掩埋的真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2:31 4

摘要:电影《731》最新发布的导演特辑,揭开了这部备受瞩目作品背后的制作秘密。导演赵林山团队用十一年时间,将8000页部队解密档案和423小时原队员的影像资料转化为银幕内容,让观众得以窥见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貌。

电影《731》最新发布的导演特辑,揭开了这部备受瞩目作品背后的制作秘密。导演赵林山团队用十一年时间,将8000页部队解密档案和423小时原队员的影像资料转化为银幕内容,让观众得以窥见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貌。

面对庞大的史料,《731》团队选择了最笨也是最扎实的方法——逐一考证,精准还原。无论是演员穿着的每一件服装,还是场景中出现的每一个道具,制作团队都力求做到有根有据。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细节,剧组还动用了重达109吨的火车进行拍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在当今电影工业中确属罕见。更为难得的是,一些731事件的真实历史文物也被借用到拍摄中。这些文物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信息,任何损坏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导演总是再三强调“不能破碎,不能丢失!”只为能在拍摄中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的完整。

由于731部队的细菌实验违反《日内瓦公约》,整个过程都在秘密进行。战败时的证据销毁,加上战后石井四郎与美军的“资料换命”交易,让这段残忍的历史长期被掩盖。

石井四郎回到日本后,不仅没有受到应有惩罚,反而将反人类的罪行包装成“大东亚共荣”的伟业。日本官方一直对这段历史持否认态度,造成了一个荒谬的现象:国际社会对纳粹暴行广为人知,对731部队却知之甚少。

赵林山的创作之路可想而知会充满坎坷,毕竟,太多人不看好这个题材,但这个故事总需要有人来拍。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赵林山亲自前往日本石井四郎的故乡调研。在那里,他不仅遭遇了当地人的冷眼和敌视,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地人在提及石井四郎时竟然使用“阁下”这样的敬称,言语中充满骄傲。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念,反而更加坚定了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信念。

经过多年努力,赵林山的专业态度和对历史文化宣传的担当精神逐渐获得认可。被他的坚持打动的朋友的支持,政府机构的推动,各方力量汇聚,才有了今天这部作品的问世。

《731》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离不开专业学者的支持。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的加入,为影片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保障。

金馆长在这一研究领域深耕27年,30多次赴日取证的经历让他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不仅发现了731部队的核心罪证“特别移送档案”,还走遍全国寻访了130多名相关受害者及家属,多次前往美俄等国搜寻资料。

作为电影的历史顾问,金成民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从剧本内容到现场道具,任何与史实不符的地方都会被及时纠正。这种不妥协的学术态度,这种尊重史实大量的返工,确保影片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731》选择在9月18日全国上映,这个日期选择绝非偶然。九一八事变作为日本全面侵华的起点,与731部队的暴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关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观看这部电影,不单单是在看电影,更是对这段历史的深刻铭记。。

来源:娱剧达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