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欧洲三大奖!辛芷蕾拿下影后,也不要忘了这神作啊…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20:13 2

摘要:以上这个片段,来自最近口碑大爆,斩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无声挚爱》,豆瓣8.0。

原创写字的乌鸦乌鸦电影

2025年09月09日 12:15广东

某年,产房。

一个男人,正在手忙脚乱地打着什么手势,看起来比医生还忙…

他不是医生,也不是痛苦的患者,在床上的,是他正在生孩子的聋人太太。

而他,正飞快地用手语比划,吸气,呼气,放松,用力…

突然,紧急情况出现,胎心过缓。

只能多加一名医生,这就意味着,丈夫没有地方站了,只能到后面去。

妻子怕极了,她几乎扯着丈夫不让离开,又毫无办法…

看着眼前这一张张快速说话的脸,根本难以凭借嘴型判断说了什么…

肚子越来越疼…

突然,她用力扯掉了医生的口罩,试图看清楚医生在说什么…

瞬间,手术台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最近口碑大爆,斩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无声挚爱》,豆瓣8.0。

网友评论:平等不是口号,所有的缺憾只是不同,没想到在这个题材里还能玩出花,只要足够真挚,细腻,就能平中蕴奇。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对夫妻从生产到育儿的过程,与其他夫妻不同的是,妻子是聋人,丈夫是听人。

我想这部电影足够好的地方在于,不是命题先行,而是人在生活里,命题自然而然地展开,发生,不为解决,只为呈现,正如这生活只是前行,却无答案,只是存在。

生活里有无数个微妙的瞬间,虽然沉默,也并非来自恶意,但都无意识写满了听人与聋人世界的“分别”。

比如产检时,医生会不自觉跳过她,直接和丈夫解释情况,只留她一脸茫然。

在产房生娃的时候,丈夫已经拼命打手语了,但常常还没翻译完,医生的针就已经扎进去了,她猝不及防…

更微妙的,是妻子的心境。

这不是一个传统“受害者”视角的母亲,她的形象是如此鲜活,真实。

比如她深知听障是令人痛苦的,也不愿意女儿遭受痛苦,但当得知女儿一切正常后,心底却又不自觉泛起一丝失落。

她用尽全力打手语,希望可以像每一个母亲一样给女儿最亲昵的安抚…

但看到女儿一脸不解甚至不耐烦只想找爸爸时,她却着急到让女儿戴上防噪音耳机,多希望女儿和自己一样的处境,这样就能交流了…

她既害怕孩子是聋人,又害怕孩子是听人,既不愿让孩子受苦,又担心自己被孤立。

出生后,由于不能确定孩子是否健全,一家人又说着话又打着手语,生怕孩子看不懂。

但当得知孩子是健全的听人后,全家人都特别开心地大声唱儿歌,仿佛劫后余生,孩子“免于”成为母亲那样的人,无意识间,他们结成了某种“听人同盟”…

这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过往三十多年的生活里所有被排除在外的时刻,只不过,这一刻是最亲密又最无辜的家人…

当爱的喜悦却成为孤独的利刃刺向自身,该如何是好?为何本是一件好事,却为好事泪流?

当女儿石破天惊说出第一个词的时候,丈夫特别开心。

但他望向妻子,失聪的妻子留给他的,却只有一个无声的背影,她什么都不知情,仿佛这一刻和所有的时刻都一样,寂静无声…

他多想兴奋地呐喊,但当开始翻译时,却又带着小心翼翼…

而且这种极致的生之喜悦,手语又如何能翻译出来呢…

当她用尽全力,希望可以哄女儿高兴。

女儿看着着急得手舞足蹈张牙舞爪的母亲,眼神里却流露出恐惧…

当陪女儿去上学,在讲到动物这一课的时候,当其他家长模仿动物的声音,只有她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哪怕是发一个音…

当一个失聪的人,从女孩长大到变成女人,到底需要克服多少艰难的时刻,生孩子却仿佛回炉重造,再重新回到那一个个尴尬的困境中,回到无助的小时候,曾经放过你的命题又再度出现,考验着你此刻的尊严和边界…

而扎心的是,当你做出了一切的努力,可能孩子还是会无法理解。

小时候还愿意打手语,长大之后不愿意和同样听障父母出门了,认为打手语丢人,麻烦…

也许你会说,戴上助听器就好了。

就好像电影里助听器的广告词:听清一点,幸福多一点,让自己装满声音。

我想这来自于“眼镜”的误解,不少人以为助听器就像眼镜一样,戴上去就好了,就清晰了。

但完全不是如此。

片中有一段特地模仿助听器音效的片段,助听器是完全不同于我们想象的一个存在。

助听器戴上,不是恢复,而是入侵。

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异常敏感,脚步声,鞋子和地板的摩擦声,走廊的回音,所有的一切都充斥耳腔,需要更费力地解读这些不完整的语言信息,甚至有人会出现头晕,耳鸣,头痛…

《无声挚爱》电影原声,乌鸦电影,1分钟

很多听障患者宁愿要耳根清净的孤独,也不要助听器的折磨。

我国听力损失者中愿意佩戴助听设备的,只有7.3%左右。

助听器戴上,就因此“牺牲”了自我更舒适的方式,但摘下助听器,又没有办法和女儿交流,怎么办?

如果一对母女失去了语言,她们还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爱的方式吗?

又或者说,语言真的比肢体更高级,更能表达爱吗?

如果说以往的同题材电影,聋人作为一个少数群体存在,这一部女主的背后,则是有一个聋人社群。

当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手舞足蹈,所有人拍着桌子,丰富的面部表情,不断彼此确认的眼神交流,比划得很有节奏的手语,一切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舞蹈…

每一个人手打开的姿势,就像一朵朵绽开的花,如此富有仪式感的庆祝,在听人群体里沉默的他们,在聋人群体里是如此闪闪发光...

唱到尽兴处,几处吟唱的音符,用手语表现宛如飞走的大雁,颇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愁绪,一个手语,竟有如此丰富的含义...

相比之下,听人光是唱生日快乐歌显得如此单薄,线性的语言所不能抵达的,是彼此的眼神与肢体接触,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永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这一刻,你能说谁比谁更健全,更完善吗?

我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这部电影的视角得以平视,也超脱出了同题材的电影。

这群人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感受为第一,当听人小孩忍不住说口语的时候,他们依然坚持让他打手语,不然没人听得懂。

也正是当周围的人都学会尊重他们的语言,当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相应地用行动付出适应这种语言的代价,就像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一样,学习这门语言,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更不是让聋人强行融入听人社会,沦为“残缺的二等公民”,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不是没有过犹豫,妥协,她的助听器摘了又戴,戴了又摘好几次,那些前半辈子没有为自己妥协的瞬间,为女儿妥协…

但哪怕我是母亲,我有“照顾女儿”的义务,我是“聋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有缺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必须要不断的牺牲自己的感受,我必须要隐藏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假装“健全”,她依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需要,哪怕面对这个最容易被绑架的身份。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没有恐弱…

有一幕特别让人感动。

在幼儿园里,女儿生日,所有人都为她唱生日歌,她大可以隐藏在人群里,等生日歌唱完,默默鼓掌,一言不发,假装和谐,表演一个健全的听人…

但她偏偏选择了,在生日歌唱完后,用手语打一遍生日快乐。

一字一顿,一横一竖,动作之温柔,坚定,饱含深情,在沉默中用尽全力,诉说所有的爱意…

哪怕笨拙,看似麻烦,哪怕身后闲言碎语,哪怕旁人所不解,哪怕自己早已红了眼眶,我也要把自己的爱,用我自己的方式,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亲手交出去...

她不再单方面地适应这个只为“听人”设计的世界,而是温柔且坚定地,邀请女儿,也邀请所有旁观者,来进入自己的表达与世界…

真正的平等,在此刻发生,爱不是谁模仿谁,谁牺牲谁,而是哪怕我是残缺的,我也值得被完整地看见,我也有权利表达完整的爱意…

当在一次玩闹中,当她比出小狗的手语时,女儿竟然神来之笔地,也比出了小狗的手语...

这一刻,母亲百感交集,仿佛出生后剪断的脐带,又重新相连,这才是第一次,她与女儿真正意义上的联结与交流...

有意思的是,女儿的名字如果用手语表示,是“看见”的手势。

这一刻,小小的女儿,也真正“看见”了母亲...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