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放映,现场座无虚席,观众泪光闪烁。工人党主席、历史学家、友协副主席纷纷起立致敬,称影片“让欧洲第一次如此贴近东方苦难”。然而同一部作品,在国内却遭遇“少儿不宜”“贩卖悲情”的指责,被部分短视频贴上“血腥营销”的标签。冰火两重天的反
历史是避免苦难的防疫针
每一位中国人都不应忘记
《南京照相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放映,现场座无虚席,观众泪光闪烁。工人党主席、历史学家、友协副主席纷纷起立致敬,称影片“让欧洲第一次如此贴近东方苦难”。然而同一部作品,在国内却遭遇“少儿不宜”“贩卖悲情”的指责,被部分短视频贴上“血腥营销”的标签。冰火两重天的反响,照出历史叙事在全球化时代的复杂处境。
匈牙利观众之所以动容,首先因为“遗忘”不是他们的选项。作为曾受纳粹蹂躏的国家,他们对“屠城”“安全屋”有本能共振;影片把南京惨剧从抽象数字还原成具体面孔,填补了欧洲二战记忆中“亚洲缺环”。更重要的是,当地舆论不存在“抗日神剧”疲劳,也无人质疑“放旧账”动机,历史被当作人类共同遗产而非民族恩怨,情感通道自然顺畅。
反观国内争议,一方面源自传播语境碎片化。预告片里几秒钟的砍杀镜头被截取循环,平台算法放大了感官刺激,却压缩了叙事语境;家长担忧孩子心理承受力,本质是对历史教育“分级”缺失的焦虑。另一方面也折射社会心态裂变:部分人把苦难等同于“卖惨”,把铭记理解为“仇恨”,担心“家丑外扬”影响国际形象。这种“未审先羞”的自我保护,恰恰削弱了我们面对历史的自信。
《南京照相馆》出海提醒我们:真正“走出去”的不是悲情,而是普世的人类立场;真正“传下去”的也不是仇恨,而是对战争罪行的共同警惕。要让国内不再陷入“要不要看”的无谓争吵,需要建立分级与讲解配套的电影教育,更需要把南京大屠杀纳入世界反法西斯叙事体系,让民众明白:讲述黑暗不是延续怨恨,而是点亮共同的光。只有当历史回归公共理性,影像才能超越国界,成为人类抵御遗忘的集体抗体。
来源:江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