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丨《窗外是蓝星》导演创作手记:在太空拍一部电影有多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0:49 2

摘要:当镜头透过空间站舷窗,定格下地球那抹深邃的蓝,中国首部 8K 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便成了跨越星辰与银幕的奇迹。可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诞生,始于导演朱翌冉一个「疯狂」的念头——让航天员在太空当摄影师。从零打造适配空间站的 8K 摄影机、赶在火箭发射前解决货

当镜头透过空间站舷窗,定格下地球那抹深邃的蓝,中国首部 8K 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便成了跨越星辰与银幕的奇迹。可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诞生,始于导演朱翌冉一个「疯狂」的念头——让航天员在太空当摄影师。从零打造适配空间站的 8K 摄影机、赶在火箭发射前解决货包气味危机、 2 小时教会航天员拍电影,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下面,我们就跟着导演朱翌冉的讲述,走进这场「把摄影机送进太空」的冒险。

看完中国首部 8K 拍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你有什么感受?

答主:朱翌冉

1200+ 赞同

各位知友大家好,我是电影《窗外是蓝星》的导演朱翌冉,想在这个问题下和大家分享在太空拍一部电影有多难。

在太空拍电影最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得有一个空间站!

在目前人类的载人航天器中,只有空间站能提供一个最基本的空间和周期进行大规模创作,而创作类型无外乎像法国电影《16 次日出》这样的纪录片和俄罗斯电影《挑战》这样的故事片两种,这两部电影都是在国际空间站上 进行拍摄的。《16 次日出》中,在国际空间站悬浮吹萨克斯的画面通过巴黎奥运会传遍了世界,被称为「法国人独有的浪漫」。

2021 年,中国的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发射后,一切可能性条件都存在了。

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也就是大家总看的 CCTV-9 纪录、CCTV-8 电视剧)导演,2017 年,因为工作在天津第一次见到了天和核心舱的初样船,当真正走近它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触摸文物般的奇妙感以及白色巨物的心理压迫,让人忍不住想拍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

2020 年,大家都知道核心舱就快要发射了。我最初的想法是策划一个专题片,在地面上拍一下科研人员和航天员的训练准备,但由于自己比较墨迹,向台里申请的时候发现别的同事已经报了同样的选题并且获批了拍摄资金,我只能选择放弃或者想一个别的角度。挣扎和焦虑了大约一周,在一次冲澡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为什么我们不送摄影机到空间站去,让航天员们在太空拍摄呢?

可行,但不可能。要运送专业设备去太空,绝不是我一个总台导演能办到的。意外的是,当我把这个想法说给航天小伙伴听的时候,对方觉得可以向上面尝试提一下。如今翻翻手机,最早的聊天记录出现在 2020 年 12 月 11 日,我向航天单位发送了一份《空间站任务摄影设备可行性方案》,这应该是整个过程中无数论证材料中最早的一份,我都不敢相信我一个文科生居然敢敲键盘写这种方案,但当时也顾不上了。

大约一周后,本来已经死心的我突然收到了回复,对方表示可以试试,但绝对不能影响安全,要万无一失。太棒了,至少载人航天没有表示反对,反而认为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试一试。至今我都觉得这是中国航天真正显示出它真正自信一面的重要时刻。

第一步——造出太空 8K 摄影机。

计划的第一步,是先搞出符合空间站要求的整套摄影设备。一是要 8K 且国产机;二是不能太大,越小越好(核心舱空间有限);三是要能经受得住火箭飞行的震动;四是要能适配空间站环境。

其中最难的是适配空间站操作的部分,如何固定?如何手持?如何运动?如何监看?如何贴着舷窗拍摄不漏光?这意味着我们要在集成设备的基础上,全新设计生产一台真正的太空摄影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挑选,终于,所有部件的厂家代表都坐在了一起。当他们得知我暂时不能支付他们费用且摄影机无法返回地球时,他们都表示可以先供货后签合同,这是太空拍电影过程中很令人温暖的一幕,这些设备厂家和我并不认识,但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经过无数次的评审,测试,修改方案,再评审,再测试,再修改方案,直到最终专家们在评审通过单上签下了字。

为了解决设备放在哪的问题,

我们论证这些大包平时可以放在出舱口

整个研发过程说实话很有趣,我们会钻进 1:1 的空间站备份去测量舷窗尺寸,寻找存放三个大包的位置,设计充电的方式等等。但令人紧张的是时间,太空摄影机必须在 1 个多月内造出来,因为火箭是不会等我的。

第二步——把设备送上太空

计划的第二步,是把设备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送 到太空,然后与核心舱对接。虽然期间差点被从货单上拿下来,但最后我还是幸运地拿到了这张船票。发射前夕,一个清晨,我们开车去机场送设备,交给航天 512 所的两位同事负责运送三个大箱子去文昌,看着他俩拎着箱子过安检,我还暗自得意,这事儿成了。但不出意外的是,意外马上就来了。

在首都机场 T2 航站楼

和航天 512 所的小伙伴交接太空摄影机

摄影机按时抵达了文昌发射场。根据在飞船装货现场的人回忆,一开始航天工作人员都很好奇这个拍电影的设备,纷纷过来围观,但 评测员很快就发现了一处致命的缺陷,安装摄影机的货包有气味!

的确,货包是我们团队比着天舟货运飞船货包的样子做的,绝对高仿真,但我们忽略了气味。空间站舱内是不允许有气味的包裹上行的。接完文昌的电话,我心凉了一半,都到了装船阶段货包却出了问题,设备被扔出来了,这么短的时间上哪再去找适配的货包呢,尤其是货包内还要有能紧贴安放各类设备的赋形内胆,没有这些贴合内胆,摄影机是绝对经受不住火箭震动的。而这些货包是市场上买不到的。

在航天 512 所的帮助下,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答应立刻开生产线帮我们生产这 3 个货包,同样也是在没有钱付给他们的情况下,我很感激他们,虽然彼此间连面都没有见过。

为了赶上飞船,我们为新生产的货包从四川运到海南设计了各种路线,飞机、汽车或者轮船,就像运荔枝的李善德,万幸在最后一刻赶上了。

2021 年 9 月 20 日,天舟二号启程,我拿着手机看直播,那时我才知道平时看火箭发射和看火箭里真有自己要用的东西发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那种紧张担心,万一任务失败就全完蛋了,一直到飞船入轨我都还在担心到底能不能成功对接上。

摄影包抵达,进入货运飞船前的状态

第三步——让航天员知道如何在太空拍电影

根据时间推算,能一起拍电影最大可能的是神舟十三号乘组, 因此他们也是第一批前来上课的乘组。

课程大概只有 2 个小时,且我只有这一次机会。为此,我写了三天的课件,必须用最短的方式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学会使用这台摄影机,在此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操作真是绝顶聪明,大约 20 分钟就全部掌握了。剩下的时间我全部用来聊电影,聊如何能拍出意境,如何让他们忘记摄影机的存在。

下课时,王亚平是最后离开的,我清晰地记得,我对她说,以前的镜头前你们都是完美英雄,但这一次我们导演摄影都不会在你们身边,你们要自己拍出自己身上活生生的人情味。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真的绝顶聪明且富有创造力。

导演和摄影师唯一的一次见面,

直到影片上映,我都没有再见过他们

那年十月,神舟十三号进入中国空间站,他们要开始为期 6 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我和我的太空摄制组在那次授课后就断绝了联系,他们在太空,我在地球。我只能不断拜托地面控制中心上传邮件和视频,补充说明一些想法和计划。

图片:上传到空间站的一些说明文件

当时曾有一句令我恐惧的话,设备在太空,航天员也可能不会去拍摄的。这种煎熬,直到我在 2022 年春节前夕,突然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他们在轨画面中,舱壁上悬挂着我那熟悉到一眼就能认识的太空 8K 摄影机。

我知道,《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开始了。

故事还有很多,字数有限,下次再聊。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