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营救飞虎》王丹妮 揭东江纵队被尘封的奇迹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8:51 2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开启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时期。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为唯一成建制坚持抗战直至胜利的武装力量。他们用鲜血与信念,在敌后书写了壮烈的抗战篇章。

1905电影网专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开启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时期。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为唯一成建制坚持抗战直至胜利的武装力量。他们用鲜血与信念,在敌后书写了壮烈的抗战篇章。

电影《营救飞虎》以1944年为背景,讲述了一支由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员组成的临时小队,突破日军重围,营救被击落的美军飞虎队飞行员詹姆斯的感人故事。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电影《营救飞虎》中“三家姐”的扮演者王丹妮,与她一同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感受东江纵队的抗战精神。

东江纵队的抗战传奇

东江纵队的抗战历史始于1938年。曾生将军与王作尧将军来到广东东江地区(包括东莞、宝安、增城等地),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武装。

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支游击武装不断壮大,通过合并与重组,于1939年组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至1943年,部队进一步整编,并于1943年12月2日正式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在抗战中的贡献令人震撼。1942年1月至3月,仅三个月时间,他们成功协助800余名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安全转移,展现了卓越的组织与战斗能力。

在陆上,他们频频袭击日军控制的广九铁路,破坏敌方交通命脉;在海上,他们打击活跃于香港一带的日军运输船。在短短数年间,东江纵队共发起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约6000人,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1944年2月,美军飞虎队飞行员克尔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击落。跳伞后,他在东江纵队游击队员的保护下,在山洞中藏匿17天,成功躲过了日军数千人的围捕。这段鲜为人知的营救行动,成为东江纵队抗战史上的一段奇迹篇章,也为电影《营救飞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用电影还原历史的奇迹营救

电影《营救飞虎》通过一比一复刻的场景,如红磡、天后庙等真实建筑,将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展现了东江纵队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条件下,凭借智慧与勇气完成“不可能任务”的壮举。

王丹妮认为,影片被称为“奇迹营救”,是因为东江纵队以简陋的装备对抗日军精良的武器,仅凭六人之力,在48小时内突破重围,完成营救任务,展现了团队精神与不屈意志。

王丹妮表示,拍摄这部电影对她意义非凡:“这部电影发生在我成长的地方,剧组用心还原了当年的场景,拍摄时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深刻感受到战争中人们的坚韧与无畏。”

在拍摄前,王丹妮通过搜集大量资料,深入研究了老兵的口述回忆,试图理解他们在面对恐惧时的心理状态。她提到,拍摄海蚀洞战斗戏份时,狭窄的空间、繁复的武打动作以及对精准度的要求,让她深刻体会到当年游击队员的艰辛与勇敢。

三家姐展现出的女性力量

王丹妮在影片中饰演“三家姐”,一个既有血性与担当、又温柔坚韧的女性角色。三家姐是东江纵队女战士的缩影。

王丹妮认为,三家姐的角色支点在于她的血性与担当:“她对沙胆仔与虾米展现的是温柔的一面,因为这场仗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平安生活;而面对飞行员和战友,她则展现出坚强与领导力。”

在营救过程中,三家姐并非一开始就自信满满,她也有犹豫与不自信的时刻,但在战友的信任与支持下,她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女战士。

影片中,三家姐的角色不仅有穿作战服的英姿飒爽,还有身着旗袍的优雅从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身着旗袍、手持枪械的画面,完美诠释了女性的柔美与刚强并存。

正如王丹妮所说:“我希望通过三家姐的精神,激励大家在困境和人生低谷时找到勇气。”影片中,三家姐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用行动诠释了“日本鬼子一定能被我们赶出中国”的坚定信念。

东江纵队的多元与抗战精神

东江纵队的成员构成极具特色:港澳同胞多、海外华侨多、知识分子多、女性成员多。女性成员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还在文化保护、情报传递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女连长、女排长亲自带队作战,展现了中国女性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福尔曼照片集中,记录了三位八路军女战士的飒爽英姿,她们是中国女性抗战精神的代表。

东江纵队的女战士们以行动证明,女性在抗战中并非配角,而是与男战士并肩作战的英雄。无论是前线的战斗、后方的救援,还是隐秘的情报网,她们都在为保卫家园贡献力量。

电影《营救飞虎》不仅是一部再现历史的影片,更是一次对东江纵队抗战精神的致敬。 让我们铭记东江纵队的抗战事迹,传承那份跨越山海的勇气与担当,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奇迹。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