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充高坪原创歌曲《丝绸源点》被选定为院线电影《丝源之恋》主题曲,成为连接银幕艺术与地方文化的深刻纽带。自发布之初便迅速刷屏,直至跃身电影主题曲,这首作品以其恢弘的意象、沉厚的历史纵深与激昂的时代气息,引发广泛深远的共鸣。《丝绸源点》究竟如何淬炼而成?记者
近日,南充高坪原创歌曲《丝绸源点》被选定为院线电影《丝源之恋》主题曲,成为连接银幕艺术与地方文化的深刻纽带。自发布之初便迅速刷屏,直至跃身电影主题曲,这首作品以其恢弘的意象、沉厚的历史纵深与激昂的时代气息,引发广泛深远的共鸣。《丝绸源点》究竟如何淬炼而成?记者深入探访,揭开其背后的创作历程。
为何是“丝绸源点”?千年文明积淀遇上当代新声
“丝绸源点,不只是一个地理称谓,更是一种地域文化记忆的活态存续,是我们南充人的精神原乡。”创作团队如此阐释这一意象的抉择。其背后,离不开南充累叠千年的桑蚕历史,更因为这片古老土地上焕发的新生机。
南充市是中国西部唯一“绸都”,高坪区作为南充主城区,“世界丝绸源点”闻名遐迩,丝脉源远流长。自上古时期嫘祖始蚕传说在此落地生根,《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西陵之女”的瑰丽想象至今在当地流传。及至汉代,蜀锦闻名天下,南充是巴蜀织造重镇。唐宋时,这里产出的绸缎成为贡品,诗人笔下“锦帛云织、市罗星稠”的盛景可窥一斑。到了近代,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于1912年在高坪区创办六合丝厂,这家企业就一直生产到了现在,这不仅开启四川近代丝绸工业的先河,更寄托了一代人以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
主创团队介绍,历史的辉煌并非选择的唯一理由,真正使团队决心要锚定“丝绸源点”下功夫,还在于近年来这一金字招牌在系列举措下复苏振兴。
在产业维度,当地政府推动丝绸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打造现代丝绸产业园,引入数码提花、智能缫丝设备,加快构建从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丝纺服装产业年产值超过16亿元,带动就业超过6000人。
在文化层面,当地则着力于“丝绸源点”符号挖掘与再造,通过修复六合丝厂百年老厂区,将其转型为集遗产保护、文旅体验与创意孵化于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并建成博物馆系统收藏、研究并展示丝绸文化、丝绸工业的物证与记忆,推动工业遗产旅游进入当代审美视野。可以说,围绕“丝绸源点”所作文章,不仅保存了历史,更是延续了当地的文化生态。
“‘丝绸源点’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既承载记忆,又赋能发展。”主创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何书写新声?于时代脉动中捕捉创作灵感
“丝绸源点”虽关键,但以“丝绸”为主题的相关歌曲并不鲜见,如何才能发出新声?记者了解到,创作团队并未急于求成,而是俯身最基层,走进多个现场捕捉时代的声音。
“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震撼。”曲作者李德清坦言,“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蚕妇》诗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辛酸背影,而是新一代丝绸人用科重新定义‘丝绸源点’的内涵。”
为了创作歌曲,创作团队多次深入乡村、工厂和市集,传统丝绸业的深刻转型正在发生。在都京丝绸产业园,智能设备精准织造,古老的纹样在当代获得新生,销往全球市场。在六合丝厂旧址,老厂房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旅打卡地,大型杂技舞台情景剧讲述南充人的奋斗经历,蚕丝变成新的文创产品,在现代化设计中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蚕桑、丝绸为灵感的造型随处可见,“丝绸”主题的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构建……
“这些鲜活的时代印记,深刻影响了我们创作的方向。”作词人王晓介绍,歌曲题为“丝绸源点”,实际上呈现当下南充高坪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我们在歌词中既表现了丝绸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产业发展新气象。”
为此,在音乐层面,歌作曲李德清、李笛菲与编曲秦喆、吴鼎默契配合,在传统民乐基础上融入现代编曲技巧。船工号子的铿锵节奏与川剧帮打唱的婉转唱腔交织,既保留了地域音乐的“根”,又赋予其当代审美活力,构建出鲜活的听觉叙事,为市民传唱奠定基础。在歌词上则跳出沉湎历史的窠臼,从历史纵深写道未来愿景,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城市文化图谱。
值得一提的是,该创作团队还创作了姊妹篇《天下曲流》,两首作品共同构筑“天下曲流高坪·世界丝绸源点”的文化双璧,淋漓展现高坪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成就。“我们希望通过这两首歌曲,展现一个既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南充形象。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魅力所在。”高坪区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获悉,自《丝绸源点》MV在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平台上线后,不仅深深触动了南充市民的情感,也在更广维度上引发共鸣,成为外地游客认识南充、走进南充的窗口。此外,凭借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表达,《丝绸源点》也成为《丝源之恋》影片主题曲。歌曲与电影艺术相互赋能,必将为电影叙事注入浓郁的地域特色,进一步拓展南充丝绸文化传播维度,助力南充高坪走出四川、走向更的广阔天地。
全媒体记者 刘维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