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亏1.2亿!王中磊怒批:学好莱坞?咱学的是败家子剧本!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1:52 2

摘要:你以为中国电影现在拍的是大片?其实拍的是“烧钱真人秀”——2.5亿拍《长安的荔枝》,票房6.88亿倒亏1.2亿;从美国空运道具拍古装剧,结果延期半年,最后靠后期P雪景;导演改镜头207次,成片剪得像拼贴PPT……王中磊在阿那亚电影周一句话戳破窗户纸:“我们把浪

你以为中国电影现在拍的是大片?其实拍的是“烧钱真人秀”——2.5亿拍《长安的荔枝》,票房6.88亿倒亏1.2亿;从美国空运道具拍古装剧,结果延期半年,最后靠后期P雪景;导演改镜头207次,成片剪得像拼贴PPT……王中磊在阿那亚电影周一句话戳破窗户纸:“我们把浪费钱的本事学得炉火纯青,却没学会怎么赚钱。”这话听着扎心,可放眼望去,中国电影圈现在不就是个“捧着金碗要饭,还把碗摔了”的魔幻现场?

一、从《英雄》到《长安的荔枝》:二十年,我们把“大片”学成了“大冤种”

要说中国电影学好莱坞的开端,绕不开张艺谋2002年的《英雄》。那会儿1.5亿人民币砸下去,染红了九寨沟,也染红了观众的眼——“嚯,咱中国也能拍这么炫的!”票房2.5亿,搁当年相当于现在的50亿,直接开启“大片时代”。可谁能想到,二十年过去,这“大片”竟从“视觉盛宴”变成了“视觉剩宴”:钱花得越来越多,味却越来越馊。

王中磊拿《长安的荔枝》当靶子,不是没道理。2.5亿成本,光制作宣发就烧进去小两亿,结果票房6.88亿——看着不少吧?可电影圈有个“票房三倍回本”的铁律,6.88亿扣掉影院分账、税费、宣发,最后倒亏1.2亿。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我出钱,你看戏,亏了算我的”慈善项目。

更魔幻的是,这还不是个案。某古装片为拍“千里冰封”的雪景,包下整座滑雪场三个月,结果拍摄期天天下雨,最后全靠后期P雪——合着花三百万包场,就为了给后期师傅加鸡腿?某科幻片更绝,为追求“好莱坞质感”,从美国空运一批“未来感道具”,结果清关耽误半年,拍摄期撞上疫情,道具在仓库里落灰,最后成片里就露了三秒钟脸。这哪是“工业化”?这是“有钱没处花,硬要作个大死”。

想想好莱坞咋玩的?人家拍《阿凡达》,钱花在研发3D技术上,最后靠技术革新赚全球票房;拍《冰雪奇缘》,钱花在角色设计上,艾莎公主裙卖了50亿衍生品。我们呢?钱花在“面子工程”上:导演要“国际范儿”,就得空运道具;制片人要“豪华配置”,就得请流量明星;宣发要“排面”,就得包下全国地铁广告——结果呢?《长城》请了马特·达蒙,观众骂“不伦不类”;《上海堡垒》请了鹿晗,票房扑街被群嘲“科幻爱情PPT”。二十年过去,我们把好莱坞的“工业化”学成了“比谁更敢烧钱”的小学生攀比,也是没谁了。

二、三大致命坑:中国电影圈的“败家子三件套”

王中磊说“学歪了”,到底歪在哪儿?说白了,就是把好莱坞的“精华”扔了,专捡“糟粕”当宝贝。现在中国电影圈有三个致命坑,堪称“败家子三件套”,坑得整个行业快没裤子穿了。

第一个坑:面子工程比天大,钱花得比冤种。好莱坞工业化的核心是“精细化管理”,比如拍《速度与激情》,每辆车的特技镜头都有预算表,多花一分钱都得制片人签字;我们呢?某剧组拍宫廷戏,为了“还原大唐盛世”,给宫女的头饰镶真宝石,结果拍摄时掉了一颗,全组停工三天找宝石——合着观众看的是剧情还是珠宝展?更离谱的是中小成本电影,明明钱不多,非要打肿脸充胖子:某青春片为拍“浪漫雪景”,花光一半预算去北海道取景,结果成片里雪景只占5分钟,剩下全是演员尬聊——观众买票是来看雪景还是听你唠嗑?这种“为面子烧钱”的操作,本质上是自卑:觉得不砸钱就没“大片感”,不请流量就没人看,结果钱花了,口碑票房双扑街,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个坑:剧本缺钙,特效来凑,故事讲得比PPT还干。好莱坞拍类型片,先有“剧本为王”,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诺兰改了12版剧本才开机;我们呢?某导演拍科幻片,剧本没写完就开机,现场想到哪儿拍到哪儿,最后剪辑师拿着几百小时素材哭晕在机房——这哪是拍电影?这是“拍着玩”。《749局》就是典型,陆川导演+王中磊监制,顶级配置吧?结果为了“美式动作场面”,硬塞了一堆爆炸、枪战,把“神秘古国”的故事改成了“美国大片低配版”,观众看得一脸懵:“这到底是749局还是神盾局?”更别说那些改编网文的“快餐片”了,2024年暑期档150部新片,68%是网文改编,原创剧本不足两成——不是说改编不好,但你倒是把故事讲圆了啊!某修仙片改编自爆款网文,结果为了塞流量明星,把主角人设改得面目全非,原著粉骂“魔改”,路人粉看不懂,最后票房惨淡——这哪是改编?这是“花钱买IP,然后把IP撕碎了喂狗”。

第二个坑:钱包只靠票房一棵歪脖子树,其他路全堵死。好莱坞电影赚钱靠“票房+衍生品+流媒体”三驾马车,比如《星球大战》,衍生收入占比70%,光主题公园门票就够吃十年;我们呢?95%的收入靠票房,就像个赌徒,把所有筹码压在一把牌上,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可问题是,现在这牌局,十把有九把是“诈胡”。2025年上半年,影视行业融资额暴跌42%,资本都跑去投短视频了,为啥?因为电影太“赌”了:投一部大片,成了能赚,败了血本无归;投短视频呢?拍个段子就能接广告,风险小见效快。结果就是电影圈越来越没人敢投钱,中小成本原创剧本更难出头——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对吧?

三、谁在狂欢?谁在买单?一场“皇帝的新衣”式闹剧

有人说:“烧钱归烧钱,总有赚钱的吧?”确实有,比如《流浪地球2》票房40亿,衍生品卖了3.2亿,算是给行业挣了口气。但你仔细看,赚钱的要么是“国家队”级别的大制作,要么是靠情怀收割的系列片,真正靠“工业化”赚钱的,凤毛麟角。那现在电影圈到底谁在狂欢?

首先是“资本掮客”。有些影视公司根本不是拍电影的,是拿电影当“融资工具”:搞个“大IP+流量明星”的项目,包装成“爆款潜力股”,去忽悠投资人投钱,然后把钱挪去搞房地产、炒股票——至于电影拍得怎么样?反正票房赔了是投资人的,他们早赚够手续费了。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把电影圈搞得乌烟瘴气,也难怪资本现在看到电影项目就躲。

其次是“伪导演”。有些导演拍电影不是为了讲故事,是为了“混圈子”:今天跟这个明星吃饭,明天去那个电影节走红毯,电影拍得一塌糊涂,但人脉混得风生水起。某导演拍了部古装烂片,票房亏了2亿,结果转头就去拍网剧,理由是“电影圈太累,网剧来钱快”——合着拍电影成了你的“镀金工具”?

最后是“观众韭菜”。我们观众也是惨,明明想看点好电影,结果天天被塞“PPT式大片”“流量烂片”。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观众对“国产大片”的差评率高达62%,但骂归骂,下次有新片上映,还是忍不住买票——毕竟谁不想看到“中国电影崛起”呢?结果就是我们一边骂“烂片”,一边给烂片送钱,成了电影圈“烧钱狂欢”的终极买单侠,也是挺魔幻的。

更讽刺的是,当《长安的荔枝》花2.5亿拍“一骑红尘妃子笑”,却把故事讲得像“快递员升职记”时;当《749局》堆砌美式装备,把“神秘古国”拍成“美国大兵中国分兵”时,我们观众看的到底是“中国电影”还是“好莱坞山寨片”?这哪是“工业化”,分明是“文化自卑”——觉得只有模仿好莱坞,才算“高级”;只有烧钱,才算“大片”。可别忘了,好莱坞拍《功夫熊猫》,用的是中国元素;拍《花木兰》,讲的是中国故事。人家是“用你的文化赚你的钱”,我们倒好,“用你的模式砸自己的钱”,这波操作,我愿称之为“反向输出”。

四、破局:别学好莱坞的皮毛,先把中国文化的骨头捡起来

王中磊的批评,其实是给行业敲了警钟:再这么“学歪下去”,中国电影迟早得把自己玩死。那咋破局?不是“不学好莱坞”,而是“学好莱坞的精华,扔好莱坞的糟粕”,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文化的“骨头”捡起来。

第一步,先砍“面子工程”,学好莱坞的“红绿灯机制”。好莱坞拍电影,分“概念、预制作、制作、后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生死线”:概念阶段剧本不过关,砍;预制作阶段预算超了,砍;制作阶段质量不达标,砍。华谊现在试点“剧本医生”制度,找专业团队给剧本打分,三轮评估下来,淘汰率73%——听起来狠,但总比拍出来亏1.2亿强吧?某导演吐槽“剧本医生太严”,可你想想,连剧本都写不好,拍出来能看吗?

第二步,别死磕票房,打开“赚钱新思路”。《流浪地球2》衍生品卖3.2亿,证明中国观众不是不买单,是你没给他们“买的理由”。好莱坞的衍生收入占比70%,靠的是主题公园、游戏、手办、沉浸式体验——我们呢?万达跟迪士尼合作“东方幻想世界”主题公园,把《封神》《流浪地球》的角色做成游乐设施;《长安三万里》出了“李白诗仙手办”,上线三天卖断货。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中国文化里有太多能变现的宝贝,比如“孙悟空”“哪吒”“大唐盛世”,只要好好挖,衍生品市场能比票房还香。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别让好莱坞掏空中国魂。陈凯歌拍《志愿军2》时说:“要让观众看见炮火中的诗意,听见枪声里的家国。”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中国电影的根,从来不是“好莱坞特效”“美式叙事”,而是“东方美学”“家国情怀”“人间烟火”。《流浪地球2》为啥能火?因为它讲的是“中国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集体主义,不是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拯救世界”;《满江红》为啥能卖45亿?因为它把“悬疑”和“豫剧”结合,让观众看到了“中式美学”的魅力。

相反,那些学歪了的电影,比如《长城》,把“饕餮”拍成“西方恶龙”,把“长城”拍成“怪物游乐园”,观众能买账吗?《上海堡垒》把“末日危机”拍成“鹿晗谈恋爱”,把“科幻”拍成“青春伤痛文学”,不扑街才怪。说白了,没有文化根脉的电影,就像没有地基的高楼,看着唬人,一阵风就能吹倒。

结语:工业化不是堆钱,是让文化站着把钱赚了

王中磊说“学歪了”,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中国电影要的不是“好莱坞式的工业化”,而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不是堆钱、堆特效、堆流量,而是把好莱坞的“精细化管理”“多元盈利模式”,跟中国的“文化根脉”“东方美学”结合起来。

就像盖房子,好莱坞的工业化是“钢筋水泥”,能让房子结实;中国的文化根脉是“地基”,能让房子立得住。只有把“钢筋水泥”浇在“地基”上,才能盖出既高大又不倒的“中国电影大厦”。否则,光靠堆钱,堆出来的不过是“豆腐渣工程”,风一吹就塌,还得让观众给你收拾烂摊子。

最后说句实在话:中国观众不怕你拍大片,怕的是你拍“大冤种片”;不怕你学好莱坞,怕的是你把自己的根丢了。什么时候中国电影能做到“用东方故事赚世界的钱”,而不是“用西方模式亏自己的钱”,才算真正“学会了”。毕竟,能让观众掏钱又叫好的,从来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你讲了什么故事,有没有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魂”。

至于那些还在沉迷“烧钱狂欢”的,劝一句:醒醒,再这么玩下去,真没裤子穿了。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