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前女友复仇,他被生活斩首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08:03 3

摘要:游离于体系之外的人总是会感觉到孤独的,这种孤独在于和当前的秩序框架格格不入,疏离感自然而然地就会上升。等到了这种疏离感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就会感觉到挫败,这个时候或者是默默无闻的离开,或者是惊天动地的起来。当然,前者占据了主导,但后者也不容忽视。如果一个体系

游离于体系之外的人总是会感觉到孤独的,这种孤独在于和当前的秩序框架格格不入,疏离感自然而然地就会上升。等到了这种疏离感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就会感觉到挫败,这个时候或者是默默无闻的离开,或者是惊天动地的起来。当然,前者占据了主导,但后者也不容忽视。如果一个体系让人们慢慢的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情绪,那么不论这种情绪多么的渺小,都会有急剧膨胀的可能,有朝一日,必然会产生大问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罪与罚》,陀斯妥耶夫的名著被搬上大荧幕之后,有过很多中版本的表达,本片是1983年的波兰版。一个学习过法律的工人在屠宰场工作,3年前,自己的女友因为车祸离开,肇事司机什么事都没有就被无罪释放。3年后的某一天,他发现了肇事司机的住所,并且成功的潜伏进去杀死了肇事司机。而整个过程却被一个年轻的女子看到了,这个女子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未来的结局。

《罪与罚》讲述了一个沉睡与清醒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之下,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总是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着。如同女子的视角一样,这是普通人能理解的范畴,在这个视角内,男主人公是一个疯子。然而站在了男主人公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思路——沉睡中的清醒。

清醒的人最难受,因为当他看到所有人都在沉睡自己却并不合群的时候,首先会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其次,当这种意义被不断地强化之后,他可能会从自我怀疑到自我否定。最终,惶惶而终。然而本片的主人公显然是后者,后者强调的是思考,从自己的位置思考到整个社会体系的位置,之后,他得出来的结论是重塑框架。

这实际上是一种压制与反抗,压制在于用一种固定的社会体系来对于个体进行约束,为什么男主角会在3年后觉得愤怒,因为他意识到这种压制的社会体系最终的走向是固定了所有人的所有行为的最终走向。正义在这种体系之下并没有太多存活的空间,而邪恶可以依托程序上的正义肆意蔓延。所以,等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总有人要为这一切买单。这个时候,男主人公的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我们总是想要用一种绝对的程序正义来约束所有谋求正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然而程序正义也是一种绝对,这种绝对如果没有约束之后,会演化为什么呢?本片中男人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是无解的了,而这种无解的问题更多的时候都成了日常。只要是这种程序正义处于绝对地位,那么无解的问题必然没有被解决的可能。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问题,男主采用了自己的方式重新将问题还原到了最简单的是非。只要是做错了事情,就需要承担代价,这种代价本身带来的是对于错误的弥补,而试图逃离这种代价的人自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女人所不能理解的男人的行为本身在于男人超脱了现行的社会体系而存在,而女人却依旧是困囿于现行的社会体系之内。她无法理解男人的行为,然而男人却看她看的非常清楚。而正是这种无法理解,才最终催生出来男人在面对女人的时候,他所想到的就是结束这一切。如果女人没有在最后时刻出现在警察局门前,男人依旧是可以继续“自由”下去的。

当一个社会生病的时候,自然是需要进行革新的,这种革新自然不会受到所有人的支持,因为革新的背后是利益框架的重塑,不论这个社会的主体是什么政体,这种重塑带来的阻力都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即便是这样,总有不断革新的社会,也总有无法更新如死水一般的政体。仅仅靠着某种信念固执的念经,而忽略了客观事实的国家,在上世纪看来是苏联,但在本世纪,我们越发清楚的看到曾经因为苏联解体而成为无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深陷自己的泥潭无法自拔。

曾经高举着自由大旗的西方主宰,如今不过是被子内部的虱子所蚕食殆尽,只剩一具空壳。而维系空壳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他们不停的高呼着程序正义一万年不动摇,却不知不觉的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在了阳光下。从年初的亚伦,到年末的路易吉,他们都是如同本片中的男人一样的反抗者,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像男人那样置身事外的反抗,而是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进行自我牺牲式的警醒,然而这种警醒并不会给已经病入膏肓的美国一剂良药。

唯有蔑视一切的人联合起来彻底的重塑,曾经的超级大国才有可能在发展的时代中重生,然而这对于它来说太过于遥远,因此,现实中的它不会像本片男主那样洒脱,只会是陷入到更深的泥潭。

……

你好,再见

来源:娱七娱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