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在国内横扫155亿,放到北美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70万滑到10万只用了一周,成龙的捕风追影悄悄从后头摸了上来,把日票房第一抢了。
哪吒2在国内横扫155亿,放到北美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70万滑到10万只用了一周,成龙的捕风追影悄悄从后头摸了上来,把日票房第一抢了。
这事儿听着魔幻,其实挺现实:哪吒在国内封神,是因为观众自带神话滤镜,哪吒一出场就“我命由我”,大家秒懂情绪。
到了北美,这梗得先解释三千年天庭体系,观众听完已经困了。
成龙不用铺垫。
老外看他打,就像我们看007飙车,肌肉记忆还在,一张电影票直接掏。
动作片在北美是日常刚需,神话片却成了异文化选修课。
票房曲线最有趣:哪吒前面2000万是华人基本盘,后面英文版上线,路人观众没跟上,等于二次起跑就抽筋。
捕风追影起点低,却每天多几万几万攒,像极了长跑里匀速超车的老江湖。
别急着骂北美不懂东方美学,市场就讲一个适配度。
饺子把封神宇宙炖得太地道,老外筷子拿不稳;成龙那锅炒青菜加辣酱,全世界都能尝出咸淡。
再换个角度,漫威英雄在国内不是也遇过滑铁卢?
观众对陌生宇宙天然警惕,除非提前十年做铺垫。
反向看,成龙四十年如一日的“家具城战斗”,早就把功夫标签贴进了北美DNA。
有人说哪吒输在宣发,其实更输在门槛。
海报再好看,观众一看是动画、又是中国神话,怕踩坑,先观望;成龙电影海报一出来,肌肉记忆立马唤醒——爽片,稳。
一个小细节:哪吒英文版配音上线那天,社交平台上讨论最多的是“龙王普通话变伦敦腔”,笑点跑偏,路人更不想进了。
成龙那边,预告片里一个跳窗镜头被剪成15秒循环,底下老外直接刷“classic Jackie”。
所以别再问“中国故事为什么走不出去”,得先问“我们想让谁听懂”。
有时候不是故事不好,是快递送错门。
成龙的快递盒子上写着“action”,全球签收;哪吒盒子写着“Chinese mythology”,多数人得先查字典。
当然,这并不悲哀。
哪吒守住了家门口的155亿,已经足够让投资人笑醒;成龙继续把华人动作片的香火点在北美,两条路都算赢。
国产片出海以后会更像自助餐:有人端佛跳墙,有人摆炒河粉,口味杂一点,反而生意长。
最怕的是所有窗口只卖同一道菜,那才真的没戏。
来源:好学面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