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的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文化生活还很单调,电影在大众生活中还占有重要地位。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香港电影《少林寺》;另外一部电影就是《血战台儿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先生说:我们搞了多年的统战,还不如一部电影的影响(原话记不准
在上世纪的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文化生活还很单调,电影在大众生活中还占有重要地位。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香港电影《少林寺》;另外一部电影就是《血战台儿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先生说:我们搞了多年的统战,还不如一部电影的影响(原话记不准了,大意如此)。这部电影指的就是《血战台儿庄》。
《血战台儿庄》(1986年上映)作为首部正面展现国民党军队抗战史实的电影。我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20多岁,看完都是泪流满面。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对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成两岸政策破冰
1. 触动台湾高层决策
影片通过客观呈现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王铭章等国民党将领的抗战功绩,首次在大银幕上还原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贡献。蒋经国观影后感慨“大陆展现了诚意”,随即组织国民党中常委集体观看,并推动台湾当局于1987年解除实施39年的“戒严令”,开放老兵返乡探亲。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后续的“汪辜会谈”和“九二共识”框架。
2. 化解历史认知隔阂
影片突破性地以纪实手法刻画蒋介石形象(如主持王铭章追悼会时面对日军轰炸仍镇定演讲),未进行意识形态丑化。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呈现,被蒋经国视为“未损害父亲名誉”的诚意之举,成为两岸互信重建的关键转折点。
二、构建共同历史记忆
1. 唤醒两岸情感共鸣
台儿庄战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象征,通过电影镜头(如川军“死字旗”、士兵肉身炸坦克等场景)强化了两岸“共御外敌”的民族认同。台湾抗战老兵后代观看修复版影片时“颤抖的军礼”和年轻网民“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弹幕,体现了历史记忆的情感联结。
2. 对抗“去中国化”叙事
面对民进党当局修改课纲淡化抗战史实的行为,该片成为民间守护记忆的重要载体。2023年超50万台湾同胞通过线上观看,短视频平台相关历史科普内容播放量突破800万次,78%台湾民众在调研中认同“中华民族共同抗战”史观。
三、奠定交流合作基础
1. 推动人文经贸互动
台儿庄于2009年成为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战役遗址和纪念馆成为连结纽带。两岸青年共植“抗战纪念林”、台胞作家创作相关小说等举措,延续了电影引发的交流动能。
2. 启示两岸关系哲理
影片的成功印证了“客观真实”对化解分歧的核心作用。周恩来1965年提议拍摄的初衷,以及创作者坚持“无关党派,只为民族生存”的立场,为两岸关系提供了“超越政治符号”的解决范式。正如学者所言:“真诚与历史敬畏,才是打开两岸心结的钥匙。”
结语
《血战台儿庄》以光影为桥,将一段共同抗战史转化为打破坚冰的“破冰剂”。它证明:当历史摆脱意识形态滤镜,民族大义便能超越政治藩篱。如今台儿庄古城墙的弹痕仍见证着——两岸血脉亲情与集体记忆,从未被炮火或海峡割断。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