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电影《BLINK》的“治愈”——当失去不可避免,唯有爱可抵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9:46 2

摘要:近期在院线上映的《BLINK》,中文译名是《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如同一则诗意的预言——当视力被赋予明确的期限,当所见都可能成为最后的告别,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会发生怎样深刻的变化?

电影邀请人们思考:如果每一次看见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们会如何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近期在院线上映的《BLINK》,中文译名是《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如同一则诗意的预言——当视力被赋予明确的期限,当所见都可能成为最后的告别,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会发生怎样深刻的变化?

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家庭面对不可逆转的失明命运,开展了一场关于视觉、记忆与存在的探索。影片并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带领观众直面生命中的艰难,并在其中找到勇气。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四个孩子,其中三个被诊断患有罕见的遗传病——视网膜色素变性。随着病情进展,他们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彻底失明,而现代医学至今无法提供有效的治疗。孩子们最大的11岁,最小的才5岁,本应是人生最初始、最明亮的阶段,却被预告了一个黑暗无光的未来。影片的开端宛如一记重锤,令观众感“痛”身受。

然而,该片并没有停留在悲怆的基调里。妈妈在寻求各种专业建议时,被告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丰富孩子们的视觉记忆吧”,让他们在未来也能在听见描述时想象出画面。这对父母勇敢决定倾尽家财,放弃原有的生活秩序,用一整年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周游世界,让他们把最壮丽、最鲜活的影像刻进记忆。影片从这里开始展开一段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旅程,看极光的闪烁、看沙漠的黄昏、看海洋的湛蓝与高山的雪白,观众跟随这家人一路完成每个人出发前许下的心愿……在孩子们去“看”世界的旅程记录中——影像的重点投向光影与色彩,让观众跟着他们体验从清晨到夜幕的变化。尤其在一些段落中,刻意拉长凝视的时间,令人共情眼前景象的珍贵……

片中妈妈在回应采访时说:“当他们看不到星星时,才意识到这是他们最先和世界告别的东西。”夜盲正是这个病症最早出现的症状,所谓“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并不是一个文学性的修辞,而是失去与获得的真实。

虽说是特定事件发生在一个特定家庭里,但该片之所以打动观众,也因触及了一个共通的主题:人与未来的相处。

我们或许不会经历失明,但我们每个人都在逐渐失去一些东西。失去健康,失去青春,失去身边的人,乃至最终失去整个世界。其实“与世界的告别”从来都是进行时,只是告别的速度不同而已。这一家人成为一个参照,既反射出痛苦的真实性,又同时展现了人类精神的韧性。对未知的恐惧永远存在,在不可避免的失去面前,最有力的反抗就是全然地爱我们即将失去的一切——这种爱的方式,就是真正地看见它,记住它,让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影片如实呈现了一家人面对命运时的选择,很多人在观影后表示“焦虑得到了治愈”。人总是在为未发生的事情焦虑,为不可控的风险焦虑,却常常忽略了最能把握的部分——此刻。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用行动去拥抱当下——观众在观看时,也会自然地被带入这种思考。世人难免焦虑,未来的困境无法提前解决,但我们至少可以决定此刻的姿态。这趟旅途,不只是为孩子存储视觉记忆,也是父母自我救赎的过程。他们渐渐学会放下那些虚无的焦虑,把全部的心力投入到“此刻正在发生的事”里。

该片的“治愈”不是消除了焦虑,而是重构了人与焦虑的关系:未来失明是确定的,但此刻看见的快乐也是确定的;黑暗将会降临,但脑海中储存的万千美好同样真实——不要执着于无法改变之事,而是全然投入当下可体验之事。

孩子们将来或许再看不见夕阳,但曾经凝视过的落日已成为内在景观,这种“内在视觉”成为孩子们未来生活中的明灯。这种态度超越了医疗局限,抵达了某种永恒。

电影邀请人们思考:如果每一次看见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们会如何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感谢这一家六口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智慧: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度过当下的每一刻,如何将有限的看见转化为无限的记忆,如何在必然的失去之前,先全然地拥有。当片尾字幕升起时,你可能仍然心疼那几个孩子,但也会带着一种笃定离开影院:未来不可预测,但此刻仍在流动的光与色,是实实在在的。

作者:卜翌

图片:网络图

编辑:江妍

责任编辑:蔡瑾

栏目主编:朱光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