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泪水与掌声:舒淇导演处女作《女孩》的时代回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9:49 2

摘要:当地时间 9 月 4 日傍晚,威尼斯丽都岛的电影宫灯光璀璨。当舒淇自编自导的《女孩》片尾字幕滚动完毕,全场观众起身鼓掌,掌声持续了整整七分钟。镜头下,这位首次执掌导筒的华语影星泪流满面,红肿的双眼映照着银幕的余晖。这场泪水中,既有创作者卸下重担的释然,也有对光

当地时间 9 月 4 日傍晚,威尼斯丽都岛的电影宫灯光璀璨。当舒淇自编自导的《女孩》片尾字幕滚动完毕,全场观众起身鼓掌,掌声持续了整整七分钟。镜头下,这位首次执掌导筒的华语影星泪流满面,红肿的双眼映照着银幕的余晖。这场泪水中,既有创作者卸下重担的释然,也有对光影岁月的深情回望 —— 这部以 1980 年代基隆港为背景的影片,不仅是舒淇献给青春的自传体情书,更成为第 82 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具情感冲击力的华语作品。

"当演员只要漂漂亮亮就好,当导演根本没时间想这些。" 首映礼后的记者会上,舒淇坦言转型的压力。这位曾与侯孝贤、王家卫等大师合作的金马影后,在《女孩》的创作中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早在 2025 年 5 月的澳门活动中,她就透露影片已完成 70%,"后面还有些小东西改改就差不多了",言语间难掩对作品的珍视。

舒淇的导演梦并非一时兴起。在担任青年导演真人秀《开拍吧》"投资人" 期间,她就展现出对新人创作者的包容与支持。"不要有挑骨头的毛病" 的创作理念,后来也体现在《女孩》的拍摄中。而真正推动她迈出这一步的,是恩师侯孝贤的鼓励。"如果没有他当年的鼓励,我可能永远不敢迈出这一步。" 舒淇在首映现场特别提及侯导 "先把人物立住" 的创作箴言,这一理念贯穿《女孩》始终。

创作过程中发生的 "曼波桥奇遇" 成为一段影坛佳话。当舒淇带着美术团队勘景时,意外发现选定的菜市场场景附近,正是侯孝贤《千禧曼波》中著名的曼波桥取景地。"当时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就好像是无形之中我跟侯导的联结。" 这种宿命般的巧合,为影片增添了传承的隐喻。

《女孩》将镜头对准 1988 年的基隆港,少女林小丽在酗酒家暴的父亲与脾气暴躁的母亲之间艰难成长,直到遇见洒脱自在的李莉莉,才第一次窥见生活的亮色。新人演员白小樱以灵动的表演撑起了这个敏感脆弱的少女角色,歌手 9m88 饰演的母亲与邱泽塑造的父亲则构成了那个年代典型的家庭图景。

"家庭暴力是非常沉重的话题,我不希望演员受到伤害。" 舒淇对家暴场景的处理展现出女性导演的细腻。影片没有直白呈现暴力画面,转而用衣柜拉链声、摩托车引擎声等声效营造压迫感,让观众通过少女躲藏时的呼吸节奏感受恐惧。这种 "无声无形的恐惧" 比直接展现更具穿透力,正如舒淇所言:"通过镜头语言的流动,让观众和演员身处同一时空"。

邱泽在塑造父亲角色时融入了个人情感:"我一直想着自己的父亲,通过这个角色完成了许多与他的对话。" 这种表演中的真情实感,让 80 年代台湾工业化背景下的家庭压力显得尤为真实。舒淇选择这个时代背景自有深意:"1980 年代整个城市都在改造建设,父母亲为生活奔波,而女性开始变得独立,不再依附于家庭。" 影片中灰暗色调向明亮画面的渐变,恰是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的双重隐喻。

红气球等意象的运用,则藏着对电影传统的致敬。这些充满象征意味的视觉符号,既延续了侯孝贤式的诗意表达,又承载着舒淇个人的创作印记。摄影指导余静萍用柔和的光影勾勒出 80 年代的怀旧质感,让基隆港的海风与少女的心事一样,成为可感可触的存在。

作为本届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唯一的华语女性导演作品,《女孩》的亮相意义非凡。从 1993 年陈凯歌《霸王别姬》擒获金狮,到近年张艺谋、是枝裕和等导演的持续耕耘,威尼斯始终与华语电影保持着深厚联结。舒淇的导演处女作能入围这一顶级平台,本身就是对其创作实力的认可。

首映礼上的动人场景被镜头永久记录:当舒淇与主创团队走上红毯时,现场响起热烈欢呼;放映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许多人眼含热泪。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印证了影片主题的普世价值。舒淇在映后哽咽着说:"这个故事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角色身上映射了许多现代女性童年时的恐惧和阴影。"

舒淇将演员生涯积累的表演经验转化为导演优势,尤其在指导新人演员时展现出独特耐心。白小樱与 9m88 虽是首次参演电影长片,但在她的引导下,表演自然真挚毫无痕迹。制片人叶如芬透露:"舒淇在片场既能坚持艺术追求,又懂得灵活调整,这种平衡能力令人惊讶。"

对于未来的创作,舒淇保持着一贯的随性与好奇。"白羊座就是要想做就立刻去做,不然过一阵天秤座跑出来,可能就放弃了。" 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让她从懵懂少女成长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如今又以导演身份站上国际舞台。正如她在《开拍吧》中所说:"每个人都要感谢曾经的挫折,没有那些挫折,也就不会有成长。"

当威尼斯的夜色渐浓,电影宫的灯光依旧明亮。舒淇的泪水与观众的掌声,为这部充满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的作品写下最好注脚。《女孩》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位优秀演员的成功转型,更在于它用影像为女性的集体记忆找到了出口。无论最终能否摘得金狮,这部影片都已成为舒淇艺术生涯的新起点,也为华语电影的女性表达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高德国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