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前言: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25年的电影圈,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大洗牌”。没有人是安全的,没有类型是绝对保险的——曾经我们认为的“票房保证”,正在一批接一批地失效。
就在《捕风追影》仍以单日超1500万的成绩高歌猛进、总票房破9亿的同时,更多新片甚至连“溅起水花”的机会都没有。市场像一锅煮得滚烫的粥,有人捞得盆满钵满,有人只捞到一口糊底的空锅。
老片吃肉,新片喝风?排片与现实严重脱节你看这组数字:
单日全国总票房5111万,观影人次128万——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票房前三,清一色是老片的天下:《捕风追影》依旧强势,《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一个月仍能日揽883万,《南京照相馆》迈入第41天居然还有574万入账。
而新片呢?
《营救飞虎》拿着近10%的排片,却只收了299万票房,就好像一家餐厅给了你一张大桌,你却只点了一碟花生米。
5个人看一场电影,票房147元…这行还怎么玩?
但如果要说惨,恐怕没有谁比《我们的那一年》更惨了。
这片子我差点就没注意到——上映一天,全国只有5个人买票,票房147元。不是万,不是亿,是147块人民币。你甚至不够在一线城市的电影院买两杯可乐一桶爆米花。
它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总票房停留在6707元,连破万都成了“不可能的梦”。很多影院干脆直接没给它排片,真正做到了“院线一日游”。
叫好不叫座?音乐爱情片为何没人买账?
说实话,这片子题材并不差。
它聚焦民间“走穴”歌舞团的生存现实,讲一个女孩逃离包办婚姻、遇见歌手豫东的故事。导演袁秀芬自导自演,112分钟的片长,看得出是想认真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但它失败了,败得无声无息。
不是所有“独特”都能被看见,尤其是在观众越来越没有耐心的今天。
更讽刺的是,它在某些平台上居然清一色五星好评,只是点进去一看,内容大同小异、空洞无物——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片方最后无力的“刷分自救”,看得人莫名心酸。
吴京救不了的场,郭富城圆不了的梦,姜文也跌下神坛?
你以为这只是小成本电影的宿命?错。今年暑期档,多部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同样折戟:
[烟花]吴京的《再见,坏蛋》,票房26.7万;
[烟花]郭富城搭档梁咏琪的《无名指》,也才50万;
[烟花]曹保平导演的《脱缰者》,投资5000万,票房仅1200万;
[烟花] 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姜文——他那部投资2.8亿的《你行!你上!》,最终票房只有9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观众不再为名字买单。
你是吴京又如何?你是姜文又怎样?
片子不好看,我就是不买票。
没有神话,只有内容:2025,电影回归真实。
说到底,这或许是一件好事。
它告诉我们:电影不再是谁的“保险游戏”,没有哪个明星、哪个导演的名字可以再让观众无条件走进影院。
现在的观众,比以前聪明,也比以前残酷。
他们依赖口碑、信任真实反馈、看重同伴推荐——而不是海报上的番位和通稿里的“史诗巨制”。
当我们剥离明星光环、卸下导演滤镜、抛弃类型套路,电影终于只剩下最本质的东西:一个好故事,一种真情绪,一段值得记住的时间。
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近看过最好/最失望的一部电影,我们评论区见。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