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边塞烽火》,父母比我还熟悉这部电影,说出王晓棠的名字,老父亲曾脱口而出——就是演《边塞烽火》啊!而这电影,我居然没看过。这怎么能放过呢?
提起《边塞烽火》,父母比我还熟悉这部电影,说出王晓棠的名字,老父亲曾脱口而出——就是演《边塞烽火》啊!而这电影,我居然没看过。这怎么能放过呢?
《边塞烽火》,这名字起得讲究,雅致。
边塞,指云南边陲景颇山寨。烽火呢,指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能够争取到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任与支持,我党曾付出过巨大的努力,本片以一个小切口(解放军带领大家建水坝)来展现这一历史时期。
为了改变边民落后的生活方式(转变其思想观念),上级派一支边防连队(没出演过电影的庞学勤,在剧中出演指导员)进驻山寨,提出修闸灌田计划,造福山寨百姓。
影片的中心思想从一开始就很突出。
23岁的达奇和王晓棠,两颗“影坛新星”。对达奇、庞学勤而言,这部电影是他们初上银幕的处女作。
王晓棠在电影中饰演景颇族少妇——玛诺,一出场就拍得很有民族风情。
王晓棠曾在《神秘的旅伴》中,扮演过一个彝族少女,《边寨烽火》是她的第二部电影。
但是,角色是很不一样的。
在1955年的《神秘的旅伴》中,21岁的王晓棠,扮演纯真的少女,跟她本人很像,属于本色出演。而在1957年的这部《边寨烽火》,玛诺则是一位景颇族的少妇,还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中间只相隔两年。
王晓棠的扮演非常成功,表演备受赞誉。
她的美丽——不如说,她在镜头前所表现的灵气,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使这部电影散发出了璀璨夺目的光彩。
为了贴近角色,王晓棠付出了巨大努力。她深入到云南,亲身体验景颇族的生活:学习点松明、打猎物、刀耕火种等这些她从未接触过的技能。全身心的投入和对真实的追求,使得她塑造的玛诺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质,人物形象扎实而鲜活。
达奇呢,年轻的时候也很帅。
他在电影中演个莽汉子,多隆。
——历代封建寨主和兵匪压榨欺骗,寨里的百姓对汉人有很深的偏见和敌意,其中就包括多隆。
甚至,见到解放军的医生抱自己孩子,多隆也要怒斥玛索,赶快把孩子抱回来。
修水坝遇到了巨大阻力,寨子里的人多数反对,其情其景,相当于西南版的《冰山上的来客》。
敌人嫁祸给孩子看病的李医生,暗自给孩子下毒,制造军民矛盾,阻止修水坝的计划实施。
在多隆的身上,反映出西南地区彪悍的民风,同时还有点弱,智,弄得解放军险些拔枪相向。
特务趁机唆使多隆,从中作梗,要拖他下水。
多隆报复医生不成,索性跑到界河对岸敌营,胳膊刻字,宣誓效忠。
解放军则给孩子治好了病,取得信任,在山寨中利民兴邦,深得人心。
在镜头前,王晓棠干练的动作,一下子就将玛诺那泼辣又刚烈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然而得知多隆跑了,担心的情绪又涌上心头,王晓棠非常擅长通过眼神和细腻的表情来传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她忧郁又坚毅的眼神,可谓神形兼备。
眼看公公越喝越多,她又担心公公的身体,劝其少喝。
“温婉贤淑,信任解放军,有着坚定的意志”,是这个角色的内在特质。
她不同于丈夫多隆,是一个可信可敬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在玛诺身上,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女性善良、又深明大义的品质,王晓棠的表现更是为角色注入了灵魂。
在影片中有一场“思念多隆”的特写镜头:玛诺深夜在大树下思念丈夫。俯身采了一朵花举到眼前。
镜头一转,王晓棠仅用一秒钟即入戏,泪水随即顺颊流下,情感真挚自然,感染力极强。
在玛诺的回忆中,这段舞蹈很有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汉人演的少数民族歌舞能不能被当地人接受,现在看着则比较粗糙,简陋。
这段情歌对唱,王晓棠出色的外形与气质契合度,与少数民族的装扮相得益彰。
玛诺弹牙齿发出的声音,我始终不明白什么意思,还上了杂志封面——无疑,这是以独特的方式,表现爱情的甜美。
这段穿插的爱情回忆,对歌等场景比较漫长,但是一点也不感觉喧宾夺主。反而感觉王晓棠赋予角色真实的生命力,“演活了角色”。
作为景颇族少妇的温柔、深情以及内心的坚韧,王晓棠不仅展现了玛诺人物外在的美,更挖掘了其内在的情感深度。
这使得玛诺的形象丰满而立体,超越了当时一些电影角色相对单薄的刻画。
凭借在《边寨烽火》中的表演,王晓棠获得了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青年电影演员”奖。这是中国解放军文艺工作者中第一个获得的国际电影演员奖项。
如果说,《神秘的旅伴》,是她的银幕处女座,这部《边寨烽火》,就成为其早期银幕的代表作之一。
当多隆知道儿子被李医生救活后,羞愧万分,后悔上了敌人的当。他向指导员表示,一定戴罪立功。
境外的匪徒决定回寨炸水闸,多隆将敌人带入解放军的包围,军民联合,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不过,从国民党过河开始,距离电影结束只有十分钟了,往后就比较草率。
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