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州巴黎》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在1984年拍摄的公路片。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男主角特拉维斯在德州漫无目的的徒步,被弟弟沃尔特找到后返回洛杉矶。后半部分是特拉维斯带着儿子亨特回到德州寻找妻子简。
《德州巴黎》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在1984年拍摄的公路片。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男主角特拉维斯在德州漫无目的的徒步,被弟弟沃尔特找到后返回洛杉矶。后半部分是特拉维斯带着儿子亨特回到德州寻找妻子简。
《德州巴黎》是维姆·文德斯的代表作, 在此之前,维姆·文德斯的《公路之王》,《美国朋友》,《侦探小说》3次获得戛纳金棕榈提名,但都没有获奖,而凭借《德州巴黎》,维姆·文德斯也终于拿到了金棕榈。

《德州巴黎》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尤其是从后倒推。特拉维斯的年纪在50上下,妻子简年轻貌美,两人相爱后干柴烈火,但是两人的年龄差让特拉维斯没有安全感,导致他对妻子有着极强的占有欲,结婚后也是矛盾不断。他猜忌妻子背叛他,最终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失手差点害死所有人。清醒后,特拉维斯无法再面对家人,选择离开,或者说逃离。年轻的简也无法承受压力和责任,把年幼的儿子亨特交给沃尔特一家后也选择了离开。
几年后,沃尔特找到了在德州游荡的特拉维斯,把他接回了洛杉矶。在沃尔特的家中,特拉维斯遇见了儿子亨特,他也开始回到正常生活。在得知简可能在休斯敦后,特拉维斯带着亨特回到德州并在那里见到了简。在一面单面镜的两边,特拉维斯和简通过电话打开了心结。简也重新鼓起勇气,承担起了作为母亲的责任。
从简的角度,她会爱上比自己大很多的特拉维斯,显然也是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简和特拉维斯婚后虽然也快乐,但她也明显感觉婚姻和孩子束缚住了自己渴望自由的灵魂。所以,在特拉维斯失控之后,她也选择放弃。
或许是一句题外话,饰演简的是德国女演员,当时23岁的娜塔莎·金斯基。而娜塔莎·金斯基在15岁的时候和43岁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一起。以及,据说她也和导演维姆·文德斯相处过。影片结尾,简和亨特团聚,而特拉维斯再次离开。

片名“德州巴黎”指的是德州一个名叫巴黎的地方,特拉维斯在那里买了块地。买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认为他的父母在那里生活过,自己在那里出生,因此他想去那里生活。而在影片里,这个地方只是以一张旧照片的形式存在。现实中,德州的巴黎也是真实存在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东北部,据说巴黎镇上还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
联系整部电影,德州巴黎的意象带有很强的存在主义的意味,也带有很强的荒诞性。没人会想到在广袤粗野的美国西部,居然会有一个地方叫巴黎。
同时,特拉维斯也提到了他父母关于巴黎的“笑话”。他的母亲是西班牙人,但父亲总会说她是巴黎人,最初可能很搞笑,但时间一长,当他的父亲对每个人都说她是巴黎人时,这就不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种控制。特拉维斯自己也说,他的母亲在父亲眼里,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从这个层面可以推测出特拉维斯父母的关系后来并不好。特拉维斯身上某种极端的特质也可能是出自于此,而沃尔特几乎没有提过父亲,也代表着在沃尔特的记忆里,可能没有父亲的形象和记忆。
文德斯说,他拍《德州巴黎》是想讲述美国,然而这部讲述美国的电影里,美国的男人们全都在追逐欧洲风情的女人。前面已经说到特拉维斯的母亲是西班牙裔。特拉维斯爱上了简,虽然简是美国人,但娜塔莎·金斯基是德国人。沃尔特的妻子安有很重的欧洲口音,影片里没有提安的出身,但演员奥萝尔·克莱芒是法国人。
而且影片也不露声色地讽刺了特拉维斯和沃尔特这对美国兄弟。特拉维斯留不住简是因为深深怀疑自己的男性气概,而沃尔特和安之间则是没有孩子。
一个细节,特拉维斯是深色头发,儿子亨特的外形,一头金发显然是和母亲保持一致,是非常典型的日耳曼民族特征,也表明了美国男性力量的羸弱。
《德州巴黎》是一部公路片,导演维姆·文德斯对公路和旅行情有独钟。在70年代,他就有过一个“公路三部曲”,即1974年到1976年间他拍摄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和《公路之王》三部电影。不过文德斯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三部曲,但评论界还是认为这三部电影有着同样的团队,相似的形式,相似的主题,可以划分在一个集合,是文德斯导演生涯早期的代表作,并且也对后来他拍摄《德州巴黎》,《直到世界尽头》等类似公路片电影有着指引。
简单说一下三部曲里最早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这部电影来源于文德斯想过的一个讲述男人带着小女孩旅行,送她回家的故事。后来他看到了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电影《纸月亮》,发现两个故事太过相像,一度很沮丧想放弃。
不过文德斯还是把这个故事发展成了《爱丽丝城市漫游记》,电影的故事完善成了一个德国摄影记者菲利普遇见了一个美国女子丽萨,并且莫名成为了她女儿爱丽丝的监护人。但是丽萨奇怪的消失了,菲利普则不得不带着爱丽丝穿越德国寻找爱丽丝的奶奶。这部电影实际上构成了《德州巴黎》的结构基础。
文德斯说,公路是属于他的电影元素。公路片的主题大都是关于寻找,在旅途中找寻自我,重新认识自己,而在这个过程里通常也是伴随着矛盾的消解,家庭成员的重聚。 也有例外,在文德斯的《错误的举动》这部电影里,旅行是一次错误,导演自己说,它加深了男主角威廉的孤独,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不过公路和旅行之于《德州巴黎》,依旧是在那个经典的框架之内。旅程,走向的是和解,而非冲突。
而旅程之于特拉维斯个人,则还包含着逃避。看上去矛盾的是,他在通过逃避简去寻找简。简本身更多的成为了特拉维斯心中的一个意象,而非真实的人。这实际上和特拉维斯所说的他父亲讲述的关于他母亲的巴黎笑话形成了微妙的对应。特拉维斯的自觉性也给他自己的在路上做了存在主义式的注脚。
《德州巴黎》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美国公路片,然而,它的重要性还是被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是,在《德州巴黎》之前,美国有像《逍遥骑士》这样的摩托车飞车党电影,《雌雄大盗》这样的盗匪电影,但这些电影无论是从形式还是结构,都和现在的公路片大相径庭,美国电影里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片的,《德州巴黎》是第一部。
1980年代,美国的州际公路系统基本成型,这使得汽车真正开始成为美国普通家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跨州之间的旅行,汽车也成为普通美国人的主要选择,随即公路旅行开始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就在此时,维姆•文德斯拍摄了《德州巴黎》,将他的公路片形式带到了美国。
《德州巴黎》也奠定了之后美国公路片的两大基本形式,开车穿越美国,传统家庭观与个人自我价值的相结合。

作为一部相对比较小众的电影,《德州巴黎》也表现出了对美国中眉电影艺术难以想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甚至又再次塑造了美国。举几个例子。首先是1988年的经典电影,《雨人》。在这部电影里,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查理为了弄清楚父亲数百万美元的遗产为什么没有留给自己,找到了他的哥哥,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德。在和雷蒙德相处的过程里,查理重新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他自私自利的性格也发生转变。
《雨人》的形式和《德州巴黎》高度相似。主角都是一对兄弟,他们都因为哥哥不愿意做飞机而开车长途旅行返回洛杉矶。哥哥都表现出自闭的特点,主题也都是家庭关系的和解。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雨人》受到《德州巴黎》的影响,但这种关联性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其次,1994年的《阿甘正传》。阿甘带有救赎性的奔跑和特拉维斯忏悔式的徒步是很像的。(阿甘奔跑的情节小说里也有,但电影加上了阿甘通过奔跑疗愈救赎的作用)。
在视觉上,阿甘也和特拉维斯一样,戴着一顶标志性的红帽子(阿甘戴的红色棒球帽是纪念好友巴布,特拉维斯的红色棒球帽,很有可能是对应着巴黎镇埃菲尔铁塔上的红色棒球帽,而这个形象已经成为特拉维斯经典形象的组成部分)。《阿甘正传》和《德州巴黎》之间的联系也是我的推断,没有明确的说法,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断。

第三个例子是2016年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从片名开始就几乎和《德州巴黎》构成了对位。“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小镇。英国的曼彻斯特没有海,德州的巴黎是荒漠。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主角也是一对兄弟,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弟弟李·钱德勒,凯尔·钱德勒饰演的哥哥乔·钱德勒。乔·钱德勒还有一个16岁的儿子,由卢卡斯·赫奇斯饰演的帕特里克,这三个人基本对应了《德州巴黎》里的沃尔特,特拉维斯和亨特。
更核心的是,影片里李因为犯错导致了巨大的悲剧,使得自己陷入了心理创伤之中,在哥哥帕特里克去世后,李也无法承担起监护帕特里克的责任,始终无法面对内心巨大的伤痛。即使到影片的结尾,也没有走出来。这几乎就是特拉维斯的翻版。
作为一部讲述美国的电影,《德州巴黎》或许在故事层面并没有如文德斯所希望的那样表达出美国,但在其他方面,这部电影却反哺了此前它所深受其 影响的美国文化。
影片的结尾,特拉维斯再次离开。维姆·文德斯对此有自己的评价,他说他就是想让特拉维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他此前电影里的那些男主角们也跟着他一起离开。似乎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自己要开始新的方向。之后也确实如此,1987年,文德斯完成新片《柏林苍穹下》,在影片里,天使俯瞰人间。只不过,即使是天使,也是游走在城市角落或边缘的漫游者,和特拉维斯依旧是相通的。
来源:来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