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一档上映的《大风杀》,像阵来得猛、去得也快的沙尘暴 ,在北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把观众的期待值直接拉到顶点。
今年五一档上映的《大风杀》,像阵来得猛、去得也快的沙尘暴 ,在北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把观众的期待值直接拉到顶点。
可真等走进影院看完,不少人都忍不住觉得 “差了点意思”。
最后大家把它归成 “国产 7 分片”,其实挺中肯的:它不是烂片,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但离 “惊艳” 还差得远,优点和缺点都明晃晃摆在那儿,谁也藏不住。
《大风杀》最直观的优点,是它在视觉和类型融合上的大胆尝试。
导演张琪想把西部片的苍凉、犯罪片的生猛,还有时代剧的厚重感揉进一部电影里,这点确实做出了新意。
黄沙漫天的荒漠、摇摇欲坠的边陲小镇、突然响起的枪声,那些经典西部片里的 “孤镇对峙” 符号,复刻得相当到位。
再配上粗粝的画面质感和冷峻的氛围,这种近乎暴烈的风格,在国产片里确实少见。
尤其是场景细节,特别能拉近距离。
故事的核心舞台 “明日美食城”,红绿撞色的墙面、锈得掉渣的招牌、被风吹得卷边的旧挂历,一眼就能把人拽回上世纪 90 年代那个衰败又荒诞的边陲角落,时代感给得很足。
更撑场面的是演员们的表演。
辛柏青演的悍匪赵北山,完全颠覆了《人世间》里的温和形象 。
他时而疯癫、时而一本正经讲大道理,处决叛徒时带着优雅的残忍,甚至用 “发工资”“KPI” 这种职场词管理匪帮,把黑老大的故事演出了 “黑色职场寓言” 的味儿。
前半段他光脚走路的细节,更是把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那股狠劲捏得死死的。
白客的转型也让人惊喜,他彻底甩掉了喜剧标签,演活了警察夏然。
这个角色不是传统英雄,带着战争创伤,会怯懦、会犹豫,这种 “反英雄” 的不完美,反而让人物更真实。
还有耿乐的曲马多,戏份不多却是公认的 “全场最佳”,他的角色一死,电影质量肉眼可见地往下掉,足见这个配角的重要性。
尤其是辛柏青和白客在饭桌上的对峙,一句 “你不能抓我,抓我镇上就会死人”,把反派的威慑力和脆弱感同时拎出来,张力特别足。
另外,电影其实藏了个挺深的核心想法:“一个人行吗”。
不管是守护者夏然,还是侵略者赵北山,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最后都得独自扛着记忆活下去。
夏然 “报丧鸟” 的外号、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的结局,甚至暗示 “其他人都是他的幻想”,这些设计本来能把 “孤独” 的主题挖得很深,可惜没完全讲透,但至少能看出导演的野心。
《大风杀》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乱”—— 导演想塞的东西太多,没捋顺,反而显得杂乱无章。
先是叙事上的 “乱”。
编剧好像写到后面自己都慌了,经常能感觉到 “补剧情” 的仓促感。
前面挖的坑填不上,就找 “天意” 帮忙 ,片名里的 “大风” 成了万能工具,想让它吞掉枪声就吞,想让它掩埋尸体就埋,想让它中断冲突就来一阵。
风本来是物理威胁,也是时代隐喻,可用多了就成了偷懒;比如正邪对抗到最后,实在圆不上了,就靠一场沙暴 “机械降神”,把对决变成 “老天裁决”,之前铺垫的人性探讨一下就没了分量。
还有模仿的痕迹太露骨。有些台词和设定,很容易让人想起《让子弹飞》,但没学到精髓,反而显得东施效颦。
甚至有些慢镜头画面,看着花里胡哨,跟主线剧情半毛钱关系没有,纯属为了博眼球故弄玄虚。
再就是人物的 “弱”。
除了辛柏青、白客、耿乐这几个主角,其他角色基本都是 “工具人”—— 没有背景故事,没有成长弧光,很多配角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贡献一个 “震撼的死亡场面”。
比如郎月婷演的李红,作为 “明日美食城” 的老板,本该是关键人物,结果全程没存在感,白白浪费了演员。
匪帮内斗看着热闹,可谁忠谁叛、为啥要斗,都说不清,忠诚和背叛来得莫名其妙,角色一个个倒下,观众却没法共情,最后只剩视觉上的热闹,没了人性悲剧的重量。
后半段的剧情逻辑更是硬伤。
赵北山这个 “黑老大”,人设前后矛盾:表面上运筹帷幄,实则跟不上时代,还特别多疑。
就因为外人几句挑拨,就杀了最得力的会计,会计临死前说 “没人能陪您走了”,简直是精准吐槽。
一个连身边人忠奸都分不清的老大,怎么可能撑得起 “悍匪” 的设定?
还有警察这边,三个警察对抗四十多个装备精良的悍匪,这么夸张的设定,连个合理的战术都没有,完全不符合逻辑。
结尾那个被风沙埋了的 “未来” 招牌,本来该是点睛之笔,可前面铺垫不够,看着特别刻意。
跟《树大招风》《无人区》比,它的隐喻用得太直白、太贪多,反而削弱了核心表达的力量。
说到底,《大风杀》就是一部 “野心大于能力” 的国产类型片实验。
它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视觉风格够独特,演员表演够扎实,也敢在主题上做尝试,给沉闷的国产类型片市场注入了一股生猛的活力 —— 这种敢于探索的勇气,在当下的电影环境里很难得。
但它的缺点也没法回避:剧本的硬伤、叙事的混乱、人物的单薄,让它没能从 “华丽的尝试” 变成 “经典之作”。
就像一杯兑了水的烈酒,闻着带劲,喝起来却少了后劲;看完一遍能记住几个精彩片段,却没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
不过即便有这么多遗憾,张琪导演的这次尝试依然值得尊敬。
它至少证明,华语电影在类型片的创作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可以挖掘。
《大风杀》自己没做到完美,但它掀起的这阵 “风”,说不定能为后面的中国电影,吹开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来源:木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