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电影局9月1日发布数据,6月1日至8月31日,中国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共119.66亿元,观影人次3.21亿。这组数据相较于2024年的116.43亿元与2.85亿人次略有提升。据统计,2025年的暑期档平均票价37.2元,是四年暑期档中最低的。
中国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共119.66亿元,观影人次3.21亿。(视觉中国 图)
转眼间,2025年只剩下四个月的时间,伴随着天气转凉,暑假结束,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也落下了帷幕。
国家电影局9月1日发布数据,6月1日至8月31日,中国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共119.66亿元,观影人次3.21亿。这组数据相较于2024年的116.43亿元与2.85亿人次略有提升。据统计,2025年的暑期档平均票价37.2元,是四年暑期档中最低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以28.9亿元票房登顶暑期档票房冠军。这部电影和《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罗小黑战记2》占据了暑期档电影票房一半以上的份额。
不同于往年的暑期档以年轻观众为主,2025年暑期档消费的中坚力量转变为40岁以上的中年群体,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预示着电影消费会发生结构性的巨大变化。
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组数据则是,2025年暑期档华语电影票房排名前五的导演无一例外是80后。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创作力量和主流观众正在变为“同代人”,他们也是深受中国“迷影”文化影响的一代人。
与前作《孤注一掷》相似,申奥在《南京照相馆》这样一部厚重的题材中植入了年轻导演擅长的视角以及技法,让叙事的节奏变得更加符合当下的观影习惯;《浪浪山小妖怪》和《长安的荔枝》搭配起来可以看到年轻人对职场文化的反思和反抗,没有一味“复古”,而是都强化了借古讽今的寓言感;至于《捕风追影》,则更加直接地触及代际冲突的话题。
这几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基本获得了“双赢”,或许就是它们有意无意地触达了主流观众的内心诉求。
而“七夕”档期上映的两部爱情片《7天》与《有朵云像你》的票房就不够理想,远远低于市场预期,或许也因为男女情感并非是40岁上下观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事实上,观众能否与电影共情,早就是这几年考察一部电影是否可以获得高票房的切入口。以2025年暑期档上映的第一部华语大片《酱园弄·悬案》为例,这部电影引发的口碑争议与主创是否准确把握观众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片尽管十分努力地平衡商业诉求和个人表达,但始终没有解决戏里戏外的种种价值冲突,导致票房口碑双输。
类似的情况在《东极岛》这里也成立。究竟是拍成一部架空历史的偶像大片,还是反映真实事件的战争片,这部电影的主创没有想明白,观众自然也没有理由为之埋单。
当然,票房并不是衡量一部电影的全部,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一些新的艺术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存在。《小白船》《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坪石先生》等影片都有各自的表达,彰显出可贵的作者气质,它们的创作者也许不够完美,也许技巧生涩,但不应该被忽视。
此外,这个暑期档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老片重映,贾樟柯与田祺联合创办的“浪漫电影发行科”在中国内地发行了卓别林《淘金记》的最新4K修复版,虽然只收获了八十多万元的票房,但它依然有效地抵达了近两万名影迷的内心,让人们有机会在现代化的影院空间里去感受一部百年前的名作。
徐克的《青蛇》修复版则遭到一些质疑,有心人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质疑修复版删除了原版的部分内容,重做的部分特效效果也难如人意,甚至有人在网络上呼吁,为了捍卫记忆中对这部影片的美好记忆,不应该去电影院看修复版。
8月27日,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顺利开幕,中国演员赵涛担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委,还有两部华语电影成功入选,分别是蔡尚君导演的《日掛中天》与舒淇导演的《女孩》。
至此,2025年可以被称为中国艺术电影的丰收之年,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影展”的主竞赛单元都有所斩获,或许可以重新激发年青一代创作者、影迷对艺术电影的热情。
剧集领域,反思和怀旧也是8月的主题,改编自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的剧集《生万物》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这部剧以一位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民国时期发生在鲁南大地上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本来颇具历史厚重感。但是由于剧情过于渲染包括“守贞”在内的封建礼教,反而给人不合时宜的感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
2025年8月13日到19日,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如期举办,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数百家出版机构举办了一千多场活动。与今年出版物销量整体冷清相反,上海书展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据统计,上海书展共接待读者超38.2万人次;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
一位每年都去书展的读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书展最火爆的就是文创产品,很多精美的文创都被读者一抢而空。或许,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在面临危机的同时,新的增长点也在出现,对于各大出版机构来说,机遇和挑战似乎同时摆在了面前。
月度电影:《浪浪山小妖怪》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资料图)
脱胎于热门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延续了原作的良好口碑,成为暑期档一道亮眼的风景。作品从传统神话中作为背景板的小妖怪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为《西游记》的故事提供了生动而温情的变奏。小妖怪们模仿唐僧四人,从浪浪山出发,自发前往西天取经,本事有限而笑料不断,在种种错认和颠倒中,引发关于个人努力、命运和出身的大问题。当最后他们一起打败敌人,法力耗尽,在变回动物原形之前,他们甚至彼此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相忘于江湖,隐入山林之间,也给故事涂抹了一层奇妙迷人的泛灵论色彩。(胡亮宇)
月度剧集:《异轨殊途》
《异轨姝途》剧照。(资料图)
BBC的新剧《异轨殊途》(Outrageous)是一部根据非虚构作品改编的历史剧,讲的是米特福德勋爵家的六个女儿南辕北辙的人生,其中三姐戴安娜嫁给了英国法西斯联盟的头目莫斯利,四姐尤尼蒂做了希特勒的情妇,五妹杰西卡则成为共产主义者。
第一季的故事截止到1936年,讲的是没落贵族家的女儿们如何在1930年代的社会变革中,做出关于爱情、婚姻、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故事的起点与简·奥斯汀的小说一样,都是英国的长子继承制,米特福德家唯一的男孩是家族产业的继承人,女儿们只能通过婚姻获得经济保障。贵族少女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曾体验庄园外的世界,对政治的热情是源于青春的悸动和婚姻生活的无聊。一方面,女性无法直接参与政治,只能通过婚姻或者非婚关系间接参政;另一方面,她们的显赫身份也让她们被野心家利用,被裹挟进纳粹邪恶的议程之中。
第二季的故事应该会围绕二战展开,英国对德宣战的决定正是六姐妹的表亲丘吉尔作出的。战争爆发后,尤尼蒂自杀未遂但失去自理能力,最终因脑膜炎早逝,年仅33岁;戴安娜和丈夫在英国被监禁;杰西卡则与自己的贵族家庭决裂,到西班牙加入了国际纵队。如果说第一季的结尾,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战胜了姐妹们的立场分歧,那在战争中,她们将经历更加残酷的背叛、心碎和死亡。(张之琪)
月度图书:
《林门郑氏》
《林门郑氏》
《林门郑氏》以十万字书写了林雪虹的家族故事,故事围绕着她因癌症去世的母亲展开。直到全书最后一句,我们才知道这位在自己的葬礼上被称为“林门郑氏”的女人名为郑锦。
雪虹来自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她怀念母亲或怀想过往的笔触,可能与读者想象中的多数写作不同,并非挣扎与和解,也非伤感与温情。《林门郑氏》是直白且残酷的,近乎血淋淋,死亡和亲情没有带来柔光或美化,作者将对母亲和父亲的不解、隔阂甚至鄙夷诚实细致地写出来,包括母亲嗜财、虚荣的样子,包括父亲残暴、吝啬的样子。
她写道:“在这个充斥着漠然、沉默、语言暴力的家庭里,我永远是那个沉默、懦弱的孩子。我为眼前的一切感到难堪,却不忍用苛刻、一针见血的词语戳破人的谎言、虚伪与自私。”
写作予人机会与权力,实现这种“一针见血的戳破”。一针见血的“针”指向外部也指向自我,她从那个家庭中来,她不断地发现自己与妈妈那么像,她严厉地审视着外部也审讯着自我,但她总是要离开的,要逃走的,要继续过着艰辛的生活并一直写下去的。(冷建国)
《妥协与抵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妥协与抵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王升远在写作上追求着语言的密度性、话题的公共性和内容的思想性,让这部著作读来有种学术思想公共化表达的独特风格。考察了日本知识人在战争前后的个人抉择与责任问题。比如,奥野信太郎等“支那通”笔下的中日感受、永井荷风的日常抵抗、大佛次郎的逆转检省、尾崎士郎的徒劳诡辩、火野苇平的自辩奔走、宫崎骏电影的思想解读、鹤见俊辅的叛逆转向,等等。从这些知识人的具体案例,王升远引向了认识近代日本及其精神变迁的认知方法论,进而讨论近代日本社会的精神变迁、日本文人在战后的责任追求,以及历史后人该如何理解日本近现代的历史性问题等。
通过极端环境下具体人物的思想文化研究,王升远认为,不唯独战争时期,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与恶相逢之际,都应该将责任追究问题进行内化与主体化,哪怕是冷眼沉默而不投机趋时,也是将之“作为自己的事情”去思考和判断,让自我与他人之间形成命运的连带,将参与与介入当作己身之事,才可能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抵抗力量,否则“你越努力,别人越不幸”的悲剧便会不断上演。与此同时,王升远呼吁,面对极端环境,“若不能做一个历史学家,或可以自立的市民姿态做一个时代与自我的忠实记录者;若觉懒于记录庸常或惮于披沥闻见,至少可以做一个野坂昭如这般带着疑问的观察者、唐纳德·金这般同时代人的诚恳阅读者或保阪正康这种可靠的经验传承者”,为历史记忆做好记忆接力的劳动分工。(萧轶)
《覆巢之下:一位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明清鼎革》
《覆巢之下:一位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明清鼎革》
明清鼎革时期的遗民际遇,素来备受后世关注。近些年来,嘉定侯氏作为江南士绅的代表,因其日记的再度发掘而成为“易代之悲”的典型个案。不过,对于明代遗民在清军入关之后的江南士绅,往往更容易让人关注士人内心的乱世遭际和异族统治的文化抵抗。然而,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会因地缘、人缘、学缘等而具有更为复杂的面向。较之于遗民心史的忠义印象,《覆巢之下》更关注江南士绅侯歧曾在鼎革年代的日常生活研究,进而通过动荡年代的复杂交往与日常事务,复原一位去刻板化印象的时代中人,而非单面向的易代忠臣形象。
比如为了家族的性命与延续而与异族统治阶层之间的非正式抵抗方式,在公共层面与私人层面有着更为幽微的心态。再比如,在内心抗拒与现实妥协之间,忠臣、遗民与贰臣之间往往因为个人、家族与朝代等因素而界限模糊,呈现出有别于主流叙事的琐屑与矛盾。故而,此书以个案的方式叙述了鼎革时代江南士绅的复杂生活,将时代中人所需要面对的复杂事务,置放于日常生活中去探寻人在特殊境况的隐微细节,还原一位日常生活中的“忠臣”心理。(萧轶)
月度纪念:许倬云
历史学家许倬云。(视觉中国 图)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3日去世,享年95岁。许先生祖籍江苏无锡,生于福建思明,成长于台湾,最后病逝于美国……其一生经历也可以看作华人世界离散历史的缩影。
许倬云1948年入读台湾大学,与“五四”先贤如傅斯年、胡适多有交集。他有先天肌肉萎缩的疾病,童年经历充满坎坷,这些过往经验淬炼出了这位渊博的学问家。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广泛,但他最是倾心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他为中国文化担忧,认为中国自晚清以来就不停地丢失自己的文化精髓,只剩下皮毛,失去了灵魂,因此我们要从价值观念的真空状态中走出来,他晚年总在激励年轻人从民族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人生最后的阶段,许倬云也没有对工作松懈,他不断地写作和对话,积极地介入公共生活,让我们看到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以及对民族文化深沉的情感。
南方周末记者 余雅琴
责编 李慕琰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