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电影的繁荣,标志之一是“双周一成”的存在。他们无与伦比的票房号召力,让他们站到了香港电影的制高点。这三个人之中最后一名火起来的是周星驰,他于1990年才真正凭借《赌圣》一飞冲天,成为了一代天王巨星。一年前,他还猫在TVB里主持儿童电视节目呢。95年之后,三
时间进入1990年,香港电影终于迎来了全面繁荣期。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繁荣期如此之短,从1990年到1994年,前前后后只有五年时间。1995年后,就一落千丈。
香港电影的繁荣,标志之一是“双周一成”的存在。他们无与伦比的票房号召力,让他们站到了香港电影的制高点。这三个人之中最后一名火起来的是周星驰,他于1990年才真正凭借《赌圣》一飞冲天,成为了一代天王巨星。一年前,他还猫在TVB里主持儿童电视节目呢。95年之后,三人中两个去了好莱坞,剩下一个也神奇不再。
香港电影繁荣的第二个标志,是独步全球的武侠文化,其兴盛及繁荣,起点就是1990年的《笑傲江湖》,然后是1991年上映的《黄飞鸿》,全面打开了这一市场的格局,代表人物就是徐克。
另有独步全球的枪战片,也就是以吴宇森为代表的以描绘江湖义气为核心的黑帮片,同样傲视全球。
武侠与枪战黑帮,外加传统动作片,是香港电影独有的片种,香港之外的地方都拍不出那味来。
“双周一成”,外加一个“功夫皇帝”,是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周润发代表了黑帮枪战片,成龙代表了功夫片,李连杰代表了武侠片。只有周星驰的喜剧,只代表他自己,因为没人学得像。
到1990年,成龙、周润发尚在巅峰期,周星驰、李连杰则刚刚火起来。这里面,最晚火的,就是李连杰,凭借的正是《黄飞鸿》。
其实,时间到了这个时候,成龙已经连续火了十余年,也到了强弩之末,1988年的《警察故事》之后,连续几年没有推出强有力的作品,直到1992年的《警察故事3》,才算续上了火力。再之后,他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好莱坞去了。
周润发与吴宇森深度捆绑,到了1992年的《辣手神探》之后,也去了好莱坞。
留给香港的,只有刚刚火起来的周星驰与李连杰。
至于星爷,他助推了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也亲手埋葬了它。有关这一点,后面大公会细说,这里先不聊。
只说李连杰,他其实是赶上了香港电影巅峰期的尾巴。凭借《黄飞鸿》系列火了之后,他成立了“正东影业”,结果只火了一个《方世玉》两部曲,然后就一直亏钱,最后也去了好莱坞。
说到底,都得从《黄飞鸿》说起。
话还得两头说。一来呢,拍摄武侠题材,是徐克多方尝试之后的结果,并不是说他是天选之人,上来就选择了最正确的道路。二来呢,徐克的确早就想拍武侠了,这是他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毕竟,处女作《蝶变》就是武侠题材,后来的《蜀山:新蜀山剑侠》也是武侠题材,只是都没有拍好,票房反响不佳,打消了他的积极性。
创业之初,在成立“电影工作室”的时候,率先拍的是《上海之夜》,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徐克已经有想法想要拍摄一个自己想要的黄飞鸿,还煞有介事地在墙上贴满有关黄飞鸿的纸张,写了很多小卡片。到了真正准备拍摄《黄飞鸿》时,按照往常习惯,剧本创作都是边拍边谈,很多人一起构思,这次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闭门造车。对于剧本,他是下了功夫的。
后来,编剧介入,进行剧本创作。由于徐克非常喜欢黑泽明,他要求编剧先去看很多黑泽明的戏,然后再来写剧本。而且,徐克明确要求,这部戏要有《用心棒》的感觉,将黄飞鸿往三船敏郎塑造的武士三十郎上去靠。
最初的剧本,徐克请来了他的美国朋友写,所以老是想讲华工血泪史,因为徐克本身是归国华侨,对华人漂泊在外的经历很有感触,所以剧情中的反派就设定为沙河帮贩卖猪仔的故事。结果,后来戏里突然多了一个铁布衫严震东,徐克发现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便将他的戏份进行延展,愈写愈长,最后成了片中的反一号。而沙河帮卖猪仔到美国的故事,便放到续集里,结果在创作的时候,又延展出了纳兰元述,将第一部的伏笔给掩盖掉了。不过,最后还是用上了,那就是后来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徐克的计划是如果第一部能够成功,就将这个IP拍下去,毕竟关德兴版黄飞鸿就有70余部之多,留下的故事框架非常多,很有改编的潜力,所以他的计划是拍10部。没想到后来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换角事件,主角从李连杰换成了赵文卓,口碑没有得到延续,加上跟风者众,更重要的是,香港电影迎风而折,到了1995年全面败退,繁华不再。因此后面的五部,便被他塞进了电视剧里,于1996年完成,名为《黄飞鸿新传》。
《黄飞鸿新传》由五个篇章组成,分别是《黄飞鸿之八大天王》、《黄飞鸿之少林故事》、《黄飞鸿之无头将军》、《黄飞鸿之辛亥革命》以及《黄飞鸿之理想年代》。这些篇章中,我们依然能看到电影中的熟悉面孔,如莫少聪、刘洵、熊欣欣等。每一篇章都精心制作,分为四集,每集时长45分钟。整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高达2000万,全部采用电影胶片进行拍摄,确保了画面的高质量与观影的流畅性。
所以,徐克的“黄飞鸿计划”就是十部,只是大家都熟悉的是前五部电影罢了。
所以,《笑傲江湖》之后,真正开创香港武侠电影新高潮的《黄飞鸿》系列,亲眼见证了这股风潮的兴起、高潮、尾声,见证了香港电影最高光的时刻。
所以,盘香港电影,盘香港武侠动作片,怎么都绕不过《黄飞鸿》。
只是,这个系列的拍摄,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了坎坷。
最初的筹备,一切倒也顺利。
从1984年筹拍《上海之夜》时就计划拍摄《黄飞鸿》,可是他发现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来演。
等到了1986年,《英雄本色》大火,狄龙、张国荣、周润发三驾马车一炮而红。
徐克就开始动脑筋,想让狄龙来出演黄飞鸿,周润发出演梁宽。毕竟,在已经创作出来的剧本里,黄飞鸿已是黑旗军教头、民团总教练,名声在外,已经是一代宗师了,这部戏不是将英雄成长记,而是一出来已经很厉害了,就像《用心棒》里武士三十郎一样。所以,中年的狄龙是可以胜任的,何况他曾经是古龙武侠剧的御用小生,是曾经的第一古装大侠,有很强的接受度。
只是,周润发戴墨镜穿披风的“小马哥”形像深入人心,再让他穿上长袍马褂演市井梁宽,怕观众接受不了,风险太大。在剧本里,黄飞鸿已经是宗师,总得有个年轻人来承担视角人物,在串起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条人物成长线,非常重要,梁宽的选角也尤为重要。周润发不行,那怎么办?
其实是没有办法,徐克不得不搁置了这一计划。后来,梁宽的角色花落元彪。其实,那时候的元彪已经不年轻了,演绎梁宽存在一些违和感,没有年轻人的青春蓬勃的天然感,演得成分很大。
时间到了1989年,徐克去美国进修,在那里顺手拍了一部《龙行天下》,与李连杰正式展开合作。这部作品不怎么样,但是却让他发现了李连杰。觉得他就是饰演黄飞鸿的不二之选。
回到香港,正好“嘉禾”主动要求徐克启动新武侠计划,双方一拍即合。《黄飞鸿》,正式提上日程。
至于徐克的老东家“新艺城”,此时却想去跟风拍摄漫改作品,最后选定《财叔》进行改编。尽管导演也是徐克。但是胜负的天平,在立项时刻已经确定。
“嘉禾”因为《黄飞鸿》赚得盆满钵满,继续成为香港电影巨头。“新艺城”因为《财叔之横扫千军》,一败涂地,一年不到就宣布结业、停产,正式倒闭。
如果“新艺城”选择拍摄的是《黄飞鸿》,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一部电影的成败,能救一家公司,也能灭一家公司,就是如此。
“嘉禾”也是眼光毒辣,一向奉行“巨星战略”,创业起步阶段遇上李小龙,一己之力让嘉禾成为了巨头。李小龙去世后,“嘉禾”又找到了成龙,外加上许冠文、洪家班,发展之盛,直接盖过了老对手“邵氏”。当成龙创造力开始枯竭,“嘉禾”又碰上了徐克,靠武侠热潮,再度狂赚了一把。等到这一波过去了,无人可用了,“嘉禾”也就到了结业、停产的时候了。
对于《黄飞鸿》,尽管早有关德兴版,近有刘家辉、成龙版。但关德兴的古旧版,显然不入徐克法眼,他求学西方,看不上古典版本,关德兴所代表的旧道德旧传统,他不想要,那版黄飞鸿脱胎于戏剧,过于刻板,缺乏灵动,黄飞鸿被塑造成一个绝顶高手,绝不轻易动武,一出手则弑神杀佛,战无不胜,已经远离了时代。而近些年间拍摄的两版黄飞鸿,《陆阿采与黄飞鸿》里刘家辉版,形象过于呆板,而且影片宣扬洪门功夫大过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至于《醉拳》里的成龙版黄飞鸿,又过于嘻嘻哈哈,怎么都无法让人跟一代宗师产生联系。
徐克想要拍摄的黄飞鸿,不仅仅是一名武学宗师,他的核心任务不是弘扬武学,不是宣扬国粹,而是学习先进,睁眼看世界,追求进步,努力带领国人走出贫穷落后的先行者,甚至是启蒙者。但是他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于是挣扎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之中,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这其实是徐克的自喻,他自己从小生活在越南富商家庭,然后又去美国留学,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于是就自觉地将自己当成启蒙者,来宣化教谕思想落后的国人。
这样的黄飞鸿,该怎么拍?
而且,徐克发现香港的年轻人对历史没有兴趣,而黄飞鸿又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究竟该怎么拍?
“他们是厌烦历史的一代人,他们并不想听也不想了解近代历史,或者他们的祖先或祖父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对于他想要拍摄的黄飞鸿,他心目中的形象,“我当时看了一些黄飞鸿的历史材料,发现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东西方文化交锋的边缘。他应该是一个受挫的角色,而非战无不胜,因为他一方面无法摆脱中国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为西方思想而动摇。我想通过一个崭新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其故事,让香港人重拾对历史的兴趣。”
将黄飞鸿拍成历史的见证人,徐克有心将《黄飞鸿》拍成史诗级大片,就像美国的《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那样。甚至,他将影片的英文片名直接叫做“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往事”。
那么,该怎么来讲这个故事呢?
在研究清史的过程中,徐克发现了黑旗军领袖刘永福。他组织的“抗法援越”多次取得胜利,在“甲午战争”中抗日保台,是妥妥的民族英雄。晚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刘永福定居广州,担任广东省民团总长。正是在这一时期,刘永福邀请黄飞鸿担任民团总教练,两人发生了直接关联。(并不是黑旗军总教练,那时候黑旗军早已解散了。)
徐克先行研究了一下刘永福。他发现《清史稿》中有一段关于刘永福的记载:
“永福骨瘦柴立,而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尽死力云。”
短短数十字,就让徐克决定将这个人加入剧本中:
“一个民间英雄的诞生,必将有一个大名气的大豪杰做引,刘永福就很符合这种大豪杰。他曾在一场战争中腿部受伤,来宝芝林看病,从此跟黄飞鸿结下缘分,这也很符合历史本身。”
这样,故事一下就通了。
谁来演刘永福?
徐克想到了刘洵。
嗯,就是那个蓄上胡子是好人,剃了胡子是恶棍的那个刘洵。大家对他熟悉的角色是《新龙门客栈》中的东厂厂花贾廷,以及《九品芝麻官》里的公公。他也是《黄飞鸿》首先定下来的演员。
然后才是李连杰版的黄飞鸿。别忘了,徐克考虑过让狄龙来演黄飞鸿。
主要人物定了,其他角色也很快落位。梁宽交给了如日中天的元彪,十三姨交给关之琳,“猪肉荣”林世荣交给了郑则仕,林震东则交给了任世官。
至于动作指导,则定下了刘家良、刘家荣兄弟。毕竟,他们的父亲刘湛是林世荣的徒弟,洪门正宗,名正言顺。刘湛担任过关德兴版黄飞鸿系列影片的武术指导,现在新版由他们兄弟俩继续指导,简直不能再好。何况,刘氏兄弟也赫赫有名,本身就是宗师级大咖。
整体上,整个项目推进得相对顺利。
最不顺的地方,就发生在了动作指导身上。
徐克嘛,拍电影天马行空,不仅在技术应用上经常开拓新想法,人物形象塑造及情节创意都经常性拿出新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即便是自己并不懂行的动作设计领域,依旧会有自己的想法。别忘了,他拍摄《金刀情侠》,压根就没有动作设计,很多动作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自己担任武指的结果。
拍摄《黄飞鸿》,徐克已经天马行空,但是刘家良不行,他是著名的规律派,作为武学正宗,拍的又是黄飞鸿这个武学大宗师,刘家良想恪守传统,让黄飞鸿有眼有眼,传承祖志,就按洪门功夫的打法去拍。
徐克当然不能接受。否则,他就不是徐克了。
胡金铨,他敢得罪。李翰祥,他敢得罪。金庸,他敢得罪。麦嘉,他敢得罪。黄霑,他敢得罪。刘家良,他不敢?
他当然敢。
徐克说:“我不希望黄飞鸿是传统武师,希望他是个‘顽皮小子’,招式不一定要符合武功路数,但一招一式一定要漂亮、有观赏感,让人一看就觉得他是一代宗师。”
漂亮、有观赏感,一切服务于镜头,这是徐克拍片的宗旨。而刘家良为了维护正宗,是不惜牺牲镜头感的,这一点徐克绝对不能忍。
当他们讨论黄飞鸿使用的一个洪门绝招---“无影脚”的时候,矛盾最终爆发了。
徐克是只要其名,至于怎么踢,完全凭空想象。既然是无影,那么就可以是踢得太快,没有留下物理意义上的影子。所以,他要求片中的黄飞鸿要在空中连续踢出七脚,至于什么物理学定律,不必理会。
而现实中的“无影脚”,其实是传统功夫里的一个“阴招”,是偷袭时专用的招数。就是人原本在那站着呢,身穿长衫,然后在上半身不动如山的同时,下肢突然发动,从长衫下面突然踢出一脚,讲究一击致命,对准对方裆部或者膝盖等要害处,一举将对方踢倒在地,失去行动力。因为被长衫盖着,又因为事出突然,对方没看到出脚的套路与影子,所以叫“无影脚”。
传统功夫里这种“阴招”及“损招“蛮多的,大都是实战中的绝招,但是因为够阴够损,在传承中师傅往往不轻易传授,在现代传武中更是被严禁使用。这就造成了后世对于前人的功夫戴上了滤镜,甚至觉得非常可惜。实际上一旦明了,也就那样了。
实战中的“无影脚”,一点都不好看,就是突然发力,偷袭一下,然后就结束了。这样怎么会好看呢?
成龙为了充分展示“无影脚”,在《师弟出马》里加上了大量戏份,而且为了有现代感,还将长衫改成了西班牙斗牛服,在舞得花里胡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藏在长衫后的脚开始发动进攻了。这已经是“无影脚”这种传统功夫在镜头呈现下的极致了。成龙也没有违背偷袭的实质。
但是徐克要求黄飞鸿飞在空中连踢七脚,这不仅有违传统,也有违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刘家良不干了,他就是要恪守传统,甚至不超过成龙的演绎。之前,刘家良在自己执导的《中华丈夫》中已经演绎过一次“无影脚”(片中脚“裙里脚”),他要的是类似的踢法。
于是,听完徐克的想法后,刘家良很不屑:“这样的电影放出去,我们洪拳十万弟子都会笑死!”
徐克说:“我的电影拍给全世界的人看。”
言下之意,我才不在乎你十万弟子,我的观众可是几十亿全球观众。
首先,洪拳属于南拳,讲究技巧,“无影脚”就是技巧性打法的典型。而徐克要求的“凌空飞腿”,这是典型的北派打法,刘家良作为南派宗师,出于派系之间,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动作被植入北派招数,更何况连踢七脚,匪夷所思。
就这样,电影才开始拍,武术指导就和导演分道扬镳了。
因为徐克习惯先拍打戏,他的理论是,文戏怎么拍都成,只要插进去就是了。
不愿意接受徐克过于新颖想法的刘家良走了,他的弟弟刘家荣却留了下来,弟弟与麦嘉、吴耀汉、岑建勋这些新浪潮人士接触处,更能接受新派观点,不像哥哥那么死板。
但是刘家荣也设计不出来徐克想要的效果。
只能引进新人。
当时,香港电影的武术指导团队,也只有刘家班、洪家班、成家班、袁家班几家。
刘家班不行,洪洪金宝、成龙又很忙,只有去找袁家班。
那时候,袁和平正寄身于“德宝”,与洪家班合并在一起,1990年前后忙得团团转,连续执导了《皇家师姐4》《洗黑钱》,还参与演出了《义胆群英》《一本漫画闯天涯》。
因此,袁家班派出了老四袁信义去挑大梁,担任《黄飞鸿》的武术指导,并让老三袁祥仁作辅助,配合袁信义、刘家荣的工作。
大家继续研究如何设计黄飞鸿的绝招“无影脚”,但大家依旧想不到怎么拍,甚至想先打开雨伞,然后趁雨伞降下来再出脚,走得还是突袭的路线。大家不断试,拍了一些戏回来剪,也不满意,于是再拍又再剪。好在“嘉禾”给出的预算充足,重拍不是问题。
徐克自己也很着急,说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的武侠世界,倒不如自己去学拳好了。弄得这么僵。
还譬如,梁宽是个很跳跃的人,徐克说他轻功很好,大家便理解为像《倩女幽魂》里吊威亚那样飞来飞去。徐克说不行,要“实”一点的,毕竟这是清装片的轻功,那样飞来飞去不太好。可是,究竟要怎么拍,大家都没主意。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也搞了很久,不停地摸索。
刘家良、刘家荣那样硬桥硬马的,结果拍不成,便改用袁信义、袁祥仁,还是拍不成。
怎么办?
最后是袁祥仁私底下找来袁和平,八爷来帮忙后总算弄妥了。连李连杰觉得不可思议有违常识的“无影脚”,也被袁和平设计了出来。
袁八爷脑子很灵活,会为电影画面构思招式,专业精神很好,彻底抛弃了门派成见,不会理会哪一派该用哪些招式。为观众炮制功夫电影,只会想到怎样把招式拍得又劲又有力。
袁和平就此与徐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电影合作。
对于袁和平,徐克评价道:“他的武打设计节奏感极强,而且非常赞成我的用威亚展现高超武艺的理念。”
徐克电影的动作,从此有了鲜明特征,当需要漫天飞舞时就用程小东,将动作往仙侠方向去拍,将武侠片拍成仙侠片。当需要实战效果时就用袁和平,为他的打斗设计出赏心悦目的打斗场面。
袁和平为李连杰设计的动作,属于量身定制,无论身形还是招式,无不具有强大的宗师气场,打得漂亮,摆Pose也漂亮,让黄飞鸿的青年宗师气度跃然画面之上。
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接下来的不顺,发生在了李连杰的身上。
电影拍摄一开始很顺利,李连杰的武打配合也相当到位。但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出事了——李连杰摔断了腿。
那场戏,李连杰撑一把伞,从楼上跳下。工作人员觉得这个高度不要紧,就没给他绑威亚。
他们没有考虑到,其实李连杰本来有旧伤。
十年前,李连杰还是国家职业武术运动员,张鑫炎看上了他,叫他去拍《少林寺》。在一场打戏中,李连杰不仅小腿断了,而且内侧韧带、两根十字韧带、半月板全部断了。剧组见势不对,立马把他送去医院,只手术时间,就花去7个半小时。
手术做完后,医生对他说:“停止一切剧烈运动,否则早晚会瘫痪;如果还拍摄动作电影的话,结局会是:晚年为自己买一辆轮椅!”
为了电影票房,《少林寺》剧组集体对外隐瞒了李连杰受伤情况。但国家武术队知道了这件事,李连杰不得不结束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少林寺》之后,李连杰又拍了好几部电影,但因为身手都不如《少林寺》,反响越来越差。从1986年到1996年,李连杰持续陷入事业低谷,甚至呈现出半退休状态。
因此,当徐克叫他拍《黄飞鸿》时,他立马答应了——那是最后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下子,李连杰腿摔断了,缠上绷带,打上石膏,坚持要继续拍。
没多久,他的腰部又受伤了。
“无法给李连杰用近景了,所有的踢腿、翻腾、全身镜头,他都无法完成了。”
无奈之下,徐克开始找替身。他找到了熊欣欣——也就是《狮王争霸》中的鬼脚七。因此,我们看到的《黄飞鸿》,实际上很多打斗戏是熊欣欣一己之力演出的。
回忆起当时场景,李连杰说:
“他在台上进行武术表演,我却装成一代宗师的模样坐在那里。”
然后到镜头特写的时候,徐克马上换上李连杰;后者的脚上吊着石膏,脸上还得表露出或坚毅或调笑的神情。
为了配合李连杰,很多动作戏就进行了修改。片中的重头戏,黄飞鸿与严振东在梯子上的大战便是在徐克的临时构思下诞生的。虽然李连杰在拍摄过程中腰部受伤,但徐克巧妙地运用了大场面和梯子等元素,既减少了替身的使用,又保证了高难度动作的完美呈现。
这段动作戏,就是袁和平出手设计的。
香港武侠片,自从有了徐克与袁和平的合作,格局上有了巨大的改观:变得非常有观赏性。
一个崭新的武侠时代,正式开始了。
当然,对于徐克与《黄飞鸿》系列来说,更麻烦的事,还在后面。
主要还是发生在李连杰身上,最后不得不换角,换成了赵文卓来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