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手影讯,赢取各类免费电影福利摘要:“能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这份认可,我非常感激和自豪。”回忆起今年四月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爱的暂停键》连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的辉煌时刻,赫尔加·古莲的声音中依然带着激动。
短视频 | 77、米亚文 | 米亚
“能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这份认可,我非常感激和自豪。”回忆起今年四月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爱的暂停键》连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的辉煌时刻,赫尔加·古莲的声音中依然带着激动。
也正因为这段特殊的缘分,让她时隔四个月又回到了北京,不仅与中国观众零距离交流,也得以更深入地体验这座城市。
“我去了长城,它比想象中更雄伟,也更壮美,还参观了故宫,吃了烤鸭!”在做客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时,古莲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北京之行,“在北京,我经历了很多美好的事情,遇到了很多美好的人,这些都是毕生难忘的回忆。”
这部来自挪威的电影,之所以能跨越7000多公里的距离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就在于它聚焦的是当下女性共通的婚姻、育儿、原生家庭等普遍困境,并用细腻克制的女性视角呈现出情感拉锯中的自我成长、破碎与愈合,更传达出“爱人先爱己”的主题。
就像北影节评委会主席姜文说的,《爱的暂停键》拍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中无”的东西,像挠痒痒一样,挠到了观众心里真正“痒”的地方。
评委会成员倪妮更直言看片后哭得不能自已“一部优秀的作品是不分国籍和性别的,人类的某些情感是共通的。只要传达的内容够真诚,它就会打动人。”
古莲同样提到,玛利亚的故事是每一个平凡女性的故事,她希望观众都可以如身临其境一般体验电影中的甜蜜、崩溃与治愈,最终收获感动与爱。
1
7年打磨一个“不完美”角色
古莲与角色玛利亚最初相遇是在7年前,“导演兼编剧莉莉娅给我看了初稿,那是我读过的最美、最好的剧本之一。”细腻的女性视角让她印象深刻,“过往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经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审视。但这个角色你从不审视,你总是与她同在。”
还有玛利亚身上未经粉饰的复杂与真实感,同样是大银幕稀缺的女性形象,“她非常复杂、多层次、充满矛盾,她是一个非典型,甚至不讨喜的女性角色,因为我们不太习惯看到女性角色会犯错、会愤怒、但其实所有人都会犯错,能够深入挖掘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对演员而言是一份礼物。”
在筹备过程中,剧组遭遇了多次拍摄资金困难,历时7年才完成,但也恰恰因此,古莲有了更多时间与导演莉莉娅进行交流。她为玛利亚写了创作笔记,里面满满都是人物小传和她对角色的理解。
“我要理解她的全部,她的所有行为模式、所有创伤和恐惧。经过几年时间,这些都已经内化在我的身体里,让我能在表演之中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去诠释玛利亚。”
尤其是那场感动无数人的对镜自白戏,玛利亚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你值得被爱”的一刻,情感张力穿过银幕喷薄而出。古莲透露这是全片唯一没有排练过的场景,只为将所有的情绪保留在那一刻。
她承认在拍摄前曾感到紧张,“当我第一次读剧本时,那场戏就让我的心碎了,我哭个不停,然后就想,该怎么演那场戏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深入内心,完全沉浸在玛利亚在那个时刻的情绪中。”
“爱自己”是世界主题
外出工作长时间不在家的丈夫,难以沟通的母亲和女儿,独自照顾四个孩子的重担,无法重启的事业还有摇摇欲坠的婚姻…这是影片中玛利亚遭遇的多重困境,也是摆在很多女性面前的现实难题,这也是影片能在世界各国引发广泛共鸣的原因所在。
古莲深以为然:“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从中看到自己,因为我们都有家庭,都要处理各种关系。”
具体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她认为挪威社会过于强调个人“独立”,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我们一直被灌输要独立处理一切的想法,但人并非生来如此,我们生来就要成为群体,互相帮助的。”
影片中,玛利亚与母亲和女儿之间“相爱相杀”的微妙关系格外真实,让很多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古莲认为电影中的危机对玛利亚来说其实是转机:“因为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新的眼光看待她与母亲的关系。在那一刻,她意识到她可以改变自己。她也许永远无法改变母亲,但可以改变自己与女儿相处的方式。”
‘爱自己’是当今全球热门的话题,也是《爱的暂停键》的主题之一。古莲说,我也自问过怎样做才是爱自己,但电影的主题,并不只是爱自己,我更希望鼓励大家在爱自己之前首先理解自己,发现自身问题从何而来,并直面它、解决它。
正如古莲所说,玛利亚的故事不是一段遥远的叙述,而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让每位观众都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收获自己生活的答案。
谈到电影结束后玛利亚的生活,古莲希望她继续已经开始的内在成长:“我不认为她一下子就痊愈了。我认为这是你需要一生去努力的事情,保持坦诚,倾听你自己内心的需求。”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朋友↓↓↓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