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暂停键》:停止向世界描述你的“监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2:17 2

摘要:本周五,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独得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以及最佳女主角)的《爱的暂停键》上映,给出了它的答案。

当国产爱情片还在反复讲述“纯爱”的时候,海外的爱情片在拍什么?

本周五,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独得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以及最佳女主角)的《爱的暂停键》上映,给出了它的答案。

01

《爱的暂停键》前十分钟,像一个标准的爱情片开场:女主角玛利亚和男主角西格蒙德在一场派对上相识,玛利亚对西格蒙德一见钟情,两个人迅速陷入热恋,紧接着是玛利亚怀孕、结婚……

镜头一转,时间来到七年后,气氛陡然转变。

排着长队的超市里,头发凌乱的玛利亚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被收银员提示信用卡无法使用。与此同时,儿子拆开了包装袋,膨化食品散乱在柜台上,身后其他等待结账的顾客表情明显不耐烦了起来。

你以为这是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并不。

当玛利亚提着大包小包、看顾着两个孩子回到家,家里等待她的是正值青春期敏感叛逆的大女儿和等着她完成学校任务的儿子。

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是她与前夫所生,两个更小的则是她与西格蒙德所育。

前夫只在周末出现接走儿女,而现任丈夫西格蒙德忙于演出,玛利亚的日常需要照顾四个孩子。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就像大多数家庭上演的那样,比起终日陪伴的母亲,孩子们都明显更喜欢不常出现的父亲。

你以为这又是一个丧偶式育儿的故事?又或者是挪威版《出走的决心》?依然不。

下一幕,结束演出的西格蒙德登场。他表达着自己对玛利亚的爱意,也努力扮演着“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

显然,创作者无意把西格蒙德塑造成一个“反派”。

但婚姻中的问题,并非单靠耐心就能解决。又一次争吵过后,西格蒙德提出了离婚,二人分居,玛利亚独自搬进了朋友家。

直到婚姻被按下“暂停键”,这个故事才真正开始。是的,在“爱情片”的外壳之下,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玛利亚的自我探索。而离婚,正是那个让她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

02

关于婚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此前许多女性题材作品都曾有过呈现与探讨。

《爱的暂停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未停留于将婚姻中的女性塑造为单纯的受害者,而是带领观众深入玛利亚的内心,还原出她软弱、笨拙,甚至阴暗的一面。

西格蒙德提出离婚后,在朋友的建议下,两人一起去做了心理咨询。这三次心理咨询,就好比是女主角内心世界的拼图,逐渐拼凑出这段关系崩塌的真相。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玛利亚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牺牲者。她能清楚地意识到家庭分工不公带来的不平等,也极为主动地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在与丈夫的争吵中,她明确表示:“如果你一直工作,我就会一事无成。”

在第一次心理咨询中,她表现出的愤怒与情绪失控,正是源于这种清醒却无力的自我认知。换言之就是:觉醒了,然后呢?

而在她反复强调和诉苦的过程中,旁观者(电影中的好友和银幕外的观众)又会进一步强化她作为“受害者”的印象。

此时,电影展现出某种近乎“无情”却又极其现实的一面:即“受害者叙事”或许能够加深旁观者对玛利亚的同情,却无法解决她真正的困境。因为生活并不站在任何“主义”的一边。

在心理师的引导下,玛利亚像电影博主拉片一样,一帧帧复盘自己与西格蒙德的相处方式。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总在无意识地打压对方、强调付出,试图让对方内疚——更直白地说,“我想让他觉得自己很糟糕”。

不仅是在婚姻中,玛利亚似乎在所有亲密关系中都显得无所适从。当好友听到她因离婚而自我否定时,送上了安慰的拥抱,而玛利亚对此的反应是:“你的毛衣扎到我了。”

这场戏写得很妙。毛衣上的毛球,就像人身上那些隐藏却顽固的性格毛边——在正常的社交距离下看不见,但当靠得足够近时,就会让别人感到刺痛。

03

当玛利亚开始以自我审视的目光重新进入生活,一切都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

她意识到,那些在与母亲相处中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其实在无形中催生了她内心深处的自我厌恶;而在她与西格蒙德的关系中,她似乎又不自觉复刻了离异父母曾经的相处模式……

电影中反复出现玛利亚站在镜前凝视自我的画面。正如镜头所暗示的,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属于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也意味着,最终的和解唯有依靠她自己才能完成。

在第三次心理咨询结束后,玛利亚回到家中,对着镜子完成了一段真诚的独白。镜头平视着她的脸庞,玛利亚既像是在对镜中的自己说话,又仿佛在跨越银幕与观众对话:“你其实很好……你渴望被爱是正常的……我爱你……”

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在伴侣与子女身上都未曾获得的支持与无条件的爱,原来可以从自己这里寻得。在宛如圣咏的背景音乐中,影片的情绪被推至高潮。

电影并未安排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圆满结局”,玛利亚只是和西格蒙德在咖啡馆里来了一场平静的对话——没有了喋喋不休的抱怨,也听不见歇斯底里的控诉。

走出“监狱”的第一步,是“停止向世界描述你的监狱”。

04

截至发稿前,《爱的暂停键》的豆瓣评分为7.5。相较于此前引进的女性题材影片,如《坠落的剖析》(8.7分)、《还有明天》(9.3分)和《初步举证》(9.5分),这个分数并不算高。

这种评分差距并不难理解。

在叙事风格上,《爱的暂停键》有一种静水流深式的克制,整体质感更接近纪录片。它没有《坠落的剖析》那般精巧的结构设计,也不具备《还有明天》或《初步举证》那样强烈饱满的情感冲击。

翻阅豆瓣短评可以发现,这部电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冒犯”了部分女性题材作品的受众:

为什么影片直到最后都没有回应开头的母职困境?为什么整个家庭矛盾的代价似乎都由女主角承担?为什么最终要以女性的自我反省结束?

但正如天坛奖评委会所言,这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

有勇气呈现一种不那么“正确”、却同样贴近人性真实的女性叙事,正是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

《爱的暂停键》或许不符合一部分观众对女性题材“爽感”或“解决方案”的期待,但其价值正体现在这种“不迎合”之中——它坚持让角色回到自身,完成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成长。

导演兼编剧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也在活动中回应:

“老实说,我受够了大家总是将女性看作是承受着外部压力的受害者,又或者把她们塑造得无坚不摧。”

“对我来说,玛利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位女英雄,因为她敢于向内看,去发掘真正的自我。”

我们当然需要勇敢“出走”的苏敏,但同样需要学会“内省”的玛利亚。这不仅是女性题材创作多元化的必然,更是女性意识真正走向成熟与深化的体现

【文/王盼】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