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联动,定义中国人自己的“太空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0:26 2

摘要:灯光暗下的一刹那仿佛置身无垠宇宙,一只可爱的粉色小兔子悬浮在半空,拉开舷窗,一束光正好照在航天员叶光富的脸上。电影《窗外是蓝星》以王亚平的女性视角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点滴。该影片采用“天地联动”的拍摄模式,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

本报记者 李迅典

《窗外是蓝星》

灯光暗下的一刹那仿佛置身无垠宇宙,一只可爱的粉色小兔子悬浮在半空,拉开舷窗,一束光正好照在航天员叶光富的脸上。电影《窗外是蓝星》以王亚平的女性视角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点滴。该影片采用“天地联动”的拍摄模式,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天和”核心舱内实景拍摄,导演团队在地球上进行内容设计与后期制作。影片全部采用国产8K摄影设备拍摄,实现了“8K、50帧”的高格式电影标准,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该片于9月5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线。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对话该片导演朱翌冉,谈谈这部太空电影背后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仅仅是为了拍一部电影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朱翌冉:这部电影我们筹备制作了4年多时间。说实话,整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哪个环节是不困难的。什么是第一次?这是一部需要载人航天工程深度配合的电影,它不是我们自己能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航天体系和电影体系)的人要在一起磨合,要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工作。要说最大的困难,我觉得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摄影机造(集成)出来。在这仅有的四台适配中国空间站的摄影机中,执行拍摄任务的两台现在已经再入大气层。我们的摄影机是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上去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飞船发射前把所有工作做完。除此之外,还要确保摄影机在空间站上能正常使用——能安放、能充电,最关键的是要能在失重环境下完成拍摄任务。

环球时报:影片由在轨航天员团队与地球主创团队共同协作完成,这种“天地联动”拍摄模式是如何运作的?

朱翌冉:很多人问我,“朱导,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好要拍这样一部电影?”我说,真的不是,这件事情是一步一步“摸”出来的。先要有设备,有了设备还要能把它运到太空去,运上去后还要找到合适的人来拍摄,也就是我们的航天员团队。此外,还要担心在太空上拍得好不好,拍完了之后素材能不能顺利带回来,带回来后我们能不能剪辑成一部真正的电影……每一步都很关键。我记得当时很焦虑,担心“万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么办?”但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要做这件事,因为在电影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大家会觉得,去太空拍电影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然后就帮助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拍一部电影,更是为了记录人类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

那怎么让这部电影好看?两个方向:第一,要用超高清的影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要展现最真实的生活质感和情感。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这是任何特效都做不出来的。

环球时报:电影采用“8K、50帧、全画幅”的高格式标准是出于怎样的考量?这次实践能够为中国未来电影发展带来哪些思考?

朱翌冉:希望《窗外是蓝星》像一个信号弹、探路者,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载人航天技术除了科学研究和实用价值外,能不能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开辟新空间?也希望这部电影能推动整个影视行业思考,可以把更多的想象力投向真实的太空,开发出更多适合太空拍摄的设备,甚至实现完全在太空取景拍摄。

记录这个时代的航天成就
环球时报:影片为何选择以王亚平的视角展开叙事?希望向观众传递哪些太空体验和情感共鸣?
朱翌冉:如果说这是一堂科普课,那请专家来讲解是合适的。但我们要做的是太空旅行,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真正去过太空的人,才能讲述出真实的感受。王亚平不仅是职业航天员、太空教师,还是母亲、女儿、姐姐、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亚洲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这么多身份交织在一起,让她的情感特别丰富,完全能够支撑起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那些柔软的部分。空间站是大国重器,但我们希望在“硬核”之外,还能展现出温柔细腻的一面。

我记得和王亚平沟通时,她说在太空时最想念的就是女儿的声音,有时候在执行任务的间隙,她会飘到舷窗边、看着地球,想象着女儿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这种情感特别真实,也特别打动人。

环球时报:与好莱坞或其他国家太空题材影片相比,这部电影在视觉表达和电影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朱翌冉:我们的电影和科幻片有本质上的区别。好莱坞的太空题材电影大多是科幻片,突出戏剧冲突和视觉特效,他们喜欢拍太空冒险、星际大战这类刺激的故事。我们把《窗外是蓝星》定义为“真实的太空电影”。实际上,国际上这类题材很少见,法国的《16次日出》(2018)和俄罗斯的《挑战》(2023)可以算是同类作品。为什么这么少?因为拍这种电影需要两个基本条件:要有能上太空的团队,还要有空间站。世界上现在只有两个空间站,所以这类作品自然就少。

为什么中国人应该拍自己的太空电影?因为我们在8K影像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方面都是领先的。这不是为了赶超别人,而是为了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航天成就。
环球时报:一些外媒评价影片让中国电影开辟了“新领域”。您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对这部影片的关注?

朱翌冉:我记得影片在罗马展映时,有个意大利记者看完后写了很长一篇评论。他说,《神舟十三号》(《窗外是蓝星》英文译名)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电影,它讲述的是一段穿越地球与宇宙的情感旅程,是科技与亲情交织的动人故事,传递出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我看到这篇评论特别感动,不管是什么肤色、什么国籍,当我们从太空中凝视这颗蓝色星球时,那种震撼、敬畏以及对家园的眷恋,是全人类共通的。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也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孩子的牵挂。我觉得这就是《窗外是蓝星》的独特之处:它既有人类共通的情感,又有中国文化的特色,这种结合让它在国际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

叶光富与小女儿太空对话“最动人”
环球时报:制作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故事?
朱翌冉:难忘的瞬间太多了,比如第一次和空间站通话,第一次给航天员发邮件……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难忘的镜头,我会选春节团聚连线时叶光富小女儿的那个画面。那时候大家都在和家人视频,其他孩子乖乖地坐在镜头前和爸爸说话,但是叶光富的女儿还很小,她不明白这是在和太空中的爸爸通话,就一直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最后扒着窗户探头往外看……画面特别生动。在那个瞬间,你会忘记这是高科技的航天任务,只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想爸爸,这种生活气息为硬核的太空任务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环球时报:在首映礼现场您提到,翟志刚是01、王亚平是02,叶光富是03,希望观众是04。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您对这部电影有哪些期许?

朱翌冉:04其实就是摄影机的视角,也就是观众通过电影看到的画面。在这艘“电影飞船”中,我们只安排了三位航天员,第四个位置留给观众。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电影,让大家不要熄灭自己的梦想。包括我在内,很多孩子小时候梦想去太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实现大家的梦想,也希望当观众通过摄影机镜头看向地球的时候,可以真正治愈到自己。最重要的是,让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文化不会断。

采访后记:在与朱翌冉导演的对话中,最令《环球时报》记者动容的是“五年磨一剑”的坚持与信念。从2020年最初的一个念头,到如今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的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人和电影人的梦想与汗水。这部电影不仅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领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个机会——在电影院中做90分钟的航天员,以从未有过的视角凝视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正如片中王亚平的一句旁白:“窗外的地球上,有我挚爱的一切。”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