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部在现代语境下去讨论异性恋爱情的电影,主创似乎非常清楚现在人们对爱情的看法,企图通过一场类似《头脑特工队》的男女约会,去做一场情感实验,碰撞出爱情跟从前相比,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今晚聊一部刚上映的,很喜欢的片子:
《关于约会的一切》
这部在上影节口碑就很好,上流媒体后也第一时间看了,非常惊喜,也很意外等到了它上映,很推荐大家都去看。
这是一部在现代语境下去讨论异性恋爱情的电影,主创似乎非常清楚现在人们对爱情的看法,企图通过一场类似《头脑特工队》的男女约会,去做一场情感实验,碰撞出爱情跟从前相比,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正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一大原因,我们已经在电影里看到了越来越多新型情感关系的出现,《好东西》里王铁梅和小马约定的“课间十分钟”,在对方那里获得平等的放松的时间,《鹦鹉杀》里说的“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永远指的不是时间,是程度”等等,但我们很少去探寻和思考,这些变化发生的背后有什么?我们对爱情所产生的倦怠情绪,究竟是在倦怠什么?
《约会》想要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观察的切口。
很及时,很难得,也很有意思,这篇就来聊聊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一、混乱,冲突
整个故事的元素很简单,一男一女,一个房间,一场约会,各自脑内有四种声音,每个行为都会触发共同的讨论和决策。
虽然跟《头脑特工队》相似,但跟它截然不同,这四种声音并没有过于鲜明的划分,只是借此来呈现每个人内心各种角度的碰撞,其次也不是通过它们来勾勒人物的成长,而是完成不同的男女思维差别的呈现(这一点是本质的区别)。
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如今一段成人情感的建构过程里,权衡的角度在增加,在互动中需要处理的情绪变化也必然在增加,不断发生的只能是主观角度的快速切换和博弈。
在这些博弈里,最显然存在的是隐性的女性主义思考,以及男女思维的差异。
举具体例子来说,劳拉旁听男主皮耶罗跟女儿打电话那一段,脑海里各种声音在对抗和博弈,感性的声音提到“奶爸典范”,社会规训角度开始反击“这就开始想象他当爸爸的样子了?”,本我欲望角度也参与争论“但也许我们会睡了他”,其后顺势加入了对家庭教育的追因,对理想男性的寄望,最后以陷入自反的无奈收尾“世上哪有这种男人啊,那我们在这期间要怎样?等待灭绝吗?”
这几层自我审视之间是跳跃的,但又跟女性群体强关联,都是在家庭束缚、社会规训和本体欲望之间反复,呈现出一直寻找落点、始终难以平衡的状态。
而到男性这边,当皮耶罗知道劳拉冷冻了卵子,听到劳拉说,可以跟他一起去处理孩子的事情,编剧把他脑内的这场戏写得非常尖锐。
先是刻薄的反击角度,“先把卵子解冻,生个孩子再来指手画脚吧”,然后跳到教育规训下的反思“我就是爱说狠话”“太过分了”,随后回到父亲身份的角度“我们为了这场约会把女儿丢下了”,又为自己找了一个社会规训下虚伪的理由“原本是想让她学着独立处理问题”,然后延伸出自嘲“我们什么时候成为蒙特梭利的信徒了?(强调儿童自主发展的教育家),最后以承认本我欲望收尾,“从半年没那啥开始的吧。”
皮耶罗的自审视同样是自我与规训的相撞,但区别是,他不会有那么多向内或向外的批判性,更多是在“维护男子气概”和“承认真实感受”这组矛盾之间挣扎和取舍。
男女天性和社会规训下的思维差异,导致异性恋的爱情本身存在鸿沟。
但如果停在悲观态度里,爱情片也很难拍下去了。
这个电影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承认鸿沟的前提下,继续去给我们看男女的共性。
二、爱情后退,自我上前
这个共性其实就在这个设定里,设定是每个人脑内有大量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当它被翻译为一种行动时,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决策行为。
要不要接他这句话,要不要把这个话题聊下去,要不要和他睡觉,要不要给他一个进入自己生活的机会……
爱情虽然大家都理解成是双人游戏,但从电影的角度,其实是一个人的副本游戏。
具体放到电影里,就比如说,电影里的两个人是如何发生第一次关系的?
它就是一个各自决策的过程。
所以电影不断给我们看发生关系前的各种脑内博弈,上床只是决策后的结果。
劳拉突然收到前任的礼物,似乎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二人都想继续,但都不愿先开口,皮耶罗在头脑博弈后,提议拆开礼物看了再走,没有顺应所谓的社交礼仪,为之后关系的深入提供了机会。
劳拉也是如此,她看到礼物是戒指,选择在皮耶罗这里发泄一些对前任的怒气,还用考验他对自己衣着的记忆,来试图修复自己曾经未被正视的创伤,也给了皮耶罗共鸣自己,理解自己的契机。皮耶罗也在决策下选择了接受这个机会,最后让亲吻,上床这样的亲密行为得以顺其自然发生。
甚至上床后,你要用什么姿势,要不要为对方口,都是决策的一部分,而很显然,他们都做出了让刚好让彼此满意的决定,在男上女下的性爱后,皮耶罗主动给劳拉口交,彼此都抵达了高潮。
这些决策是在爱情里被忽略的部分,但这个电影通过这个设定把它强化了。
这其中有试探,斡旋,但更多关乎自身对情感的理解,也是人在爱情这件事里可以去“完善”的部分。
显然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范例,男女主都没有停留在陈旧的情感模式,不断尽力刨除性别权力,外在规训的影响,协调自己与对方的差异,协调自己对感情的需求,最终处理的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三、短暂的合奏
同样值得一聊的是电影对爱情的新写。
他们的关系里的确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缝隙,这些差异也被处理成了笑点,比如劳拉在给皮耶罗倒酒时,想的是自己读了女权的书,应不应该讨好男人。
在上完床后,劳拉还在温存后的感性里,而皮耶罗想的是避孕套该放到哪个垃圾桶。
这些也许指向两性共情的无解,指向现代情感与性别平等的矛盾,而在这部电影里,这种差异,恰恰被处理为他们接纳彼此的基础。
在结尾里,两人脑内的声音结合到了一起,模拟了脑回路的共同交流,他们没有寻找彼此的认同,相反是以反思的态度,卸下社会面具和性别面具,从不同角度袒露忧虑和脆弱。
皮耶罗提到不想再孤独面对一个人的家,也提到对未来责任的恐惧,劳拉也卸下心防,追问他为什么要离开而不是留下。
最后彼此没有就差异达成共识,只是就眼前的需求达成共识,皮耶罗选择回头敲门,然后他们一起和谐地配合做一碗夜宵。
不是因为爱而认同,也不是因为认同而爱,这样的因果都让爱肩负了太多的精神诉求。
人们只是在差异之上,接受彼此的节奏,实现短暂的合鸣,不保证未来再无变动,与承诺、契约、利益交换都无关,就只是这一刻,我们刚好还想在一起。
恰恰是当爱情呈现这样的轻盈质感时,似乎才会给人“不妨一试”的勇气。
尽管,我们可以想象,如今去寻求这样的一段关系,同样很难。
来源:汤圆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