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从上映后的市场反馈来看,排片率不足2%、预测票房仅3000万的惨淡数据,却印证了一个残酷事实:
十点电影
2025年09月05日 21:48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电影杂志 ,作者影小妹
电影杂志.
电影杂志——为你发现好片。
转载来源:电影杂志(dianyingzazhi8)
情人节档期,并没有因为新片的上映,对于榜单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当榜单中却有一部电影,很特别——
这部耗资10亿、历经半年重制的军事巨制,又杀回来了。
还记得春节档这部电影的表现吗?
票房垫底,宣发争议,绝不撤档,结果都打脸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电影重映了,而且是选择了情人节的档期。
然而从上映后的市场反馈来看,排片率不足2%、预测票房仅3000万的惨淡数据,却印证了一个残酷事实:
用技术补丁掩盖叙事硬伤,用情怀营销填补观众信任,终究无法让这艘“深海巨轮”摆脱沉没的命运。
《蛟龙行动》延续《红海行动》的IP框架,将故事设定在未来某时。
中国海军截获情报,得知“幽灵号”超级潜艇正密谋针对东南沿海城市实施“恒星计划”——一项足以引发毁灭性灾难的核打击行动。
为阻止阴谋,中方派出“龙鲸号”核潜艇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两条叙事线并行推进:
一边是赵启航指挥“龙鲸号”在深海与“幽灵号”展开声呐博弈、鱼雷攻防;另一边是孟闯带领蛟龙小队潜入“幽灵号”,争夺核弹启动装置。
影片开篇删减了春节版中“红海行动闪回”的片段,直接以“潜航器遇袭”切入主线,但叙事节奏并未因此变得紧凑。
“龙鲸号”启航后,先是插入赵启航对旧舰“蓝鲨号”的感伤独白,后又安排工程师检测出核辐射反应的支线,这些情节与“阻止恒星计划”的核心任务关联薄弱,反而割裂了紧张感。
蛟龙小队的登场同样缺乏逻辑支撑,队员们在未明确“幽灵号”具体方位的情况下贸然侦查,遭遇机械狗袭击的戏码,更像是为了展示特效而强行插入的“动作秀”。
机械狗的攻击方式单一,队员们的反击缺乏战术设计,整场战斗沦为“打打杀杀”的堆砌。
随着剧情推进,“恒星计划”的细节逐渐暴露,但影片对这一核心阴谋的铺垫却极为潦草。
华特将军作为反派,其“启动核弹”的动机从春节版的“不愿做失败者”改为“先下手为强”,这种单薄的设定让角色沦为“工具人”;
乔治艇长因“政见不合”反对计划却遭迫害的情节,本可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转折,却被简化为“临死传情报”的俗套桥段,毫无情感冲击力。
两条主线的衔接更是混乱:
当“龙鲸号”与“幽灵号”在深海激烈交火时,蛟龙小队潜入“幽灵号”的过程缺乏必要铺垫,队员们仿佛“开了上帝视角”般直接找到指挥中心;
佟莉的戏份虽有增加,但除了“肉搏敌人”“吸引火力”的重复动作,没有任何人物背景或心理活动的补充,她的牺牲更像是为了“赚眼泪”而刻意安排的悲剧,无法让观众产生共情。
影片高潮部分的“核弹解除”戏码,暴露了叙事逻辑的致命漏洞。
小何主动请缨前往“幽灵号”调整设备,既没有说明他为何具备这项技能,也没有展现他克服困难的过程,仿佛仅凭“主角光环”就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华特将军在混乱中被倒塌设备砸死的结局,更是将反派的“威胁感”彻底消解——这个曾扬言要摧毁沿海城市的反派,最终死得毫无分量,让整场“深海决战”沦为一场闹剧。
结尾处,赵启航与队员们在甲板上的沉默对视,本应是对牺牲战友的缅怀,却因前期人物塑造的缺失,显得空洞而刻意,无法传递出“胜利代价”的沉重感。
从内容层面看,《蛟龙行动》的“修补”本质上是“头痛医头”的敷衍。
片方删掉了“赵启航吹口琴”“孟闯与韩骁吃饺子”等被吐槽的抒情段落,却未对叙事结构进行根本调整——
双线叙事依然缺乏情感共振,“龙鲸号”的深海作战与蛟龙小队的陆地行动,更像是两部独立影片的拼接,没有形成“1+1>2”的协同效果。
这部影片的遇冷,也是对中国军事类型片“盲目跟风”“重特效轻叙事”乱象的集中反噬。
自《战狼2》《长津湖》获得票房成功后,大量军事题材影片扎堆立项,却陷入“特效堆砌”“情怀绑架”的同质化陷阱。
《蛟龙行动(特别版)》试图以“核潜艇题材”打造差异化,却未能在“专业度”与“观赏性”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它对深海作战的呈现缺乏真实逻辑,声呐探测、鱼雷拦截等专业操作被简化为“按钮式”的过场戏;
另一方面,它又试图用“民族自信”“英雄牺牲”的标签打动观众,却忽视了“情感共鸣源于真实细节”的创作规律。
更值得警惕的是,《蛟龙行动(特别版)》的重映策略,暴露了片方对“观众智商”的轻视与对“市场规律”的漠视。
春节档宣发阶段,片方以“拍摄时藏剧本防外籍演员泄密”的“涉密梗”博眼球,被网友质疑“真涉密何以公映”后,不仅未反思营销失误,反而将票房失利归咎于“排片不公”;
重映时,又试图以“长春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荣誉背书,却忽略了“奖项认可不等于市场认可”的基本常识。
好莱坞的重映作品,要么像《泰坦尼克号》3D版那样实现“技术革命”,要么像《教父》导演剪辑版那样完成“叙事拓展”。
而国内不少重映影片,却将其视为“清理库存”的止损手段。
既舍不得投入宣发费用,又不愿对内容进行深度重构;
既想切割前作的负面口碑,又忍不住蹭IP热度。
这种矛盾的策略,无疑是在消耗着观众对电影行业最后的信任。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