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看了《南京照相馆》,对比同类型电影才懂一味迎合权力审美,丧失生命主体性有多可悲。
直到看了《南京照相馆》,对比同类型电影才懂一味迎合权力审美,丧失生命主体性有多可悲。
看《南京照相馆》前觉得不太喜欢同类题材电影,也许因为太沉重,也许因为会想起《辛德勒名单》等西方个人英雄,暴力者忏悔主题。
直到看了《南京照相馆》,才发现我们也可以看到,不迎合西方权力话语体系不止普世个人英雄的电影。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的印象,电影好像一个人拥有了主体性,更有生命能动性。
1 暴力威权下的审美假象对比觉醒人们的相机凝视
电影中,相机好像伴随着整部电影。
从日本摄影师伊藤的相机,带着使命要给中国人拍亲善照,找到邮差阿昌帮忙找照相馆,又要王广海做翻译。
相机镜头想拍摄中国人的微笑顺从,现实却是暴力威胁谎言。
伊藤代表当时的暴力威权,表面和气,却为了拍照,无视一个中国孩子被摔死。
威权下的微笑,伪善审美,极度扭曲让人恐惧麻木。
再看相机镜头拍摄,伴随枪炮扳机声,也意味威权下的审美有多虚伪残暴。
对比,从暴力中逃脱出来的毓秀,在人群中举起相机拍摄审判施暴者,这是对威权的抗争,是小人物生命主体的审美觉醒。
相机是中性的,拿着相机的人用它做什么带着生命主观能动性。
2 从普世价值外国牧师的个人拯救,到中国小人物的群体觉醒
在同题材南京大屠杀,电影审美里,出现外国牧师个人英雄拯救国人的故事。过去电影里上也曾有这类故事,比如辛德勒,比如拉贝,但这个主题并不是时代的唯一审美导向。
为了迎合西方权力审美,影片中中国大地上的民众需要被另一个文明的英雄去拯救。这不也是当年中华大地遭受重创,却期待西方列强良心发现拯救的重演吗?
镜头回到南京照相馆,原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审美视角,从中国人自己的小人物出发,自发觉醒自救自强。
阿昌原本是一个邮递员,代表基层员工,老金是照相馆老板,代表城市中产,王广海是翻译,代表城市买办,毓秀戏剧女演员,代表着有点梦想的年轻女人。
他们都是当时首都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也许有梦想,有家庭事业,也许只为好好活着。
当他们突然站在和国家共存亡的最前线,从最开始的各自逃避,自保,讨好麻木,到最后看见敌人的伪善残暴,身边人的接连离世,开始觉醒坚定甚至牺牲自我,也要抗争自救!
就算要和面临最危险得灭亡,也不能只希望侵略威权者怜悯,人性尚存,当伪装被撕开,残暴底色暴露,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而不是靠什么外国英雄。
这种小人物的微光聚集起来能量也可拯救世界。这种人民史观的审美,相比过往渴望被强权英雄拯救的审美,更让人震撼!
就好像现在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更注意生命主体的美!这是一种充满主观能动性的真实有力量的美!
3从凝视受害者暴力受辱,到聚焦施暴者的伪善残暴和丑恶
还记得曾经的这种题材,太多讲述受害者被暴力女性被凌辱,仿佛这个视角才能表现出施暴者的残酷。
其实这种聚焦受害者被残害,更多是一种感官刺激,不仅对曾经的受害者有更大伤害,更像施暴者的视角刺激他们兴而不会道歉反思?
这一次的南京照相馆,审美,没有停留在感官的血腥侮辱上,反而让加害者丑恶暴露,让受害者生命冲击觉醒,而不是麻木退缩。
加害者伊藤的伪善掩饰不了他的兴奋,日本兵显露得了梅毒的背如此丑陋。
还有受害者老金看到照片的震撼愤怒,毓秀的麻木和坚定。
王广海的讨好敌人的挣扎和守护。
审美有很多视角,可以通过加害者外表凶残伪善内里丑恶软弱,受害者的肉体挣扎,柔中有强,精神的力量。
这种生命底层迸发的精神力量,更震撼!而不是感官刺激人的浅层。
氛围到了,心理冲击更大。
审美从来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复杂的,接近大多数人的朴素真挚充满生命性的情感。
当阿昌对伪善的伊藤说,我们不是朋友。
当毓秀在人群中面对强权举起了相机!
当老金决定冒险把敌人的照片铁证保留下来。
当王广海决心为喜欢的人绝然勇敢一回。
审美才不是什么肤浅的感官,而是心灵的震撼!生命主体性的光芒!
写在后面
《南京照相馆》从小处着手,没有大开大合英雄主义,也没有讨好威权话语权审美,什么外国拯救者,什么聚焦受害者的感官刺激,而是我们自己,更多小人物汇集起来的流动起来的生命之河,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我们在生活里,可以是相机里被迫微笑讨好的被凝视拍摄,也可以是透着生命主体性的主动凝视拍摄,就像活下来的毓秀一样。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侵删
@怡小城,探秘生命,写作双城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