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屏幕上的光影流转,忽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片影像里,和角色一起欢笑、流泪,甚至跟着他们思考时间的模样、世界的真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屏幕上的光影流转,忽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片影像里,和角色一起欢笑、流泪,甚至跟着他们思考时间的模样、世界的真相?
我曾以为,电影不过是闲暇时的消遣,是疲惫生活里的短暂逃离,直到我遇见德勒兹 —— 那个把电影和哲学揉进同一片星空的人。
今年,是德勒兹诞辰一百周年,也是他离开三十年的日子。
当我翻读他关于电影的文字,忽然觉得,这个人哪里是在谈理论啊,他是在和每一个热爱影像的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絮语。
他说哲学不是对现实的静止回望,而是创造概念的艺术,这话多动人啊!就像我们总在生活里寻找新的表达,德勒兹用哲学的笔触,为电影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原来电影不只是镜头的拼接、故事的讲述,它可以是思想的翅膀,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眼睛!
先说说德勒兹的哲学核心,这人就不跟你玩 “固定不变” 那套。
别人研究 “这东西到底是啥”,他偏不,一门心思琢磨 “这东西咋变的”,还整了个词叫 “生成”。
在他眼里,哲学不是翻来覆去嚼别人剩下的理论,而是跟开脑洞似的 “造概念”,主打一个 “我的哲学我做主”。
他还整了俩特玄乎的概念,咱掰开揉碎了唠。
一个叫 “图形表”,听着像建筑图纸?错!这玩意儿其实是个 “神仙打架” 的场子,不是记事实的,是展现各种看不见的力量较劲的,艺术家就得靠这玩意儿 “搞事情”,打破常规,让你看见不一样的艺术真相。
另一个叫 “无器官的身体”,听着怪吓人,其实就是说身体摆脱了那些条条框框的功能,只剩纯粹的 “感受暴击”,跟解锁了身体的隐藏模式似的,主打一个自由随性。
最关键的是,德勒兹觉得世界没有 “高高在上的老大”,没有啥外部力量能拿捏一切,这叫 “内在性”。简单说就是:世界自己玩自己的,别瞎掺和!
再聊聊他的电影理论,这人简直是电影圈的 “破壁人”。
别人看电影,要么觉得是 “照镜子”(再现现实),要么纠结镜头咋剪、咋拍。
德勒兹不,他直接把电影抬到跟哲学平起平坐的位置,喊出 “电影就是哲学,哲学就是电影” 的口号,这波操作直接把电影的 “逼格” 拉满!
以前看《正午》,只觉得警长的故事紧张又热血;可经德勒兹一提,我才发现,那镜头里藏着 “运动 - 影像” 的因果链条。
从感知危险到付诸行动,每一步都是对生活的回应。
还有《圣女贞德蒙难记》里,贞德的面部特写明明没有一句台词,却把痛苦、坚定、信仰全都刻进了观众心里,这就是德勒兹说的 “情感 - 影像” 啊!
原来那些让我们心头一震的瞬间,早被这位哲学家悄悄解读,变成了连接心灵的纽带。
他把电影影像分成俩大类,跟打游戏闯关似的,先过 “运动 - 影像” 这关,再解锁 “时间 - 影像” 副本。
“运动 - 影像” 就是按 “刺激 - 反应” 的剧本走,跟你看的好莱坞爽片似的,有因有果,逻辑闭环。
后来,当 “时间 - 影像” 的概念走进我的视野,我忽然懂了为什么有些电影看完后,心里会久久不能平静。
就像法国新浪潮的电影,没有紧凑的剧情,没有明确的结局,可那些跳跃的镜头、交错的时空,却让我们实实在在 “看见” 了时间。
它不是时钟上的数字,是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德勒兹说这是 “时间晶体”,多贴切啊!就像我们偶尔发呆时,脑海里闪过的那些碎片画面,不也是属于自己的 “时间晶体” 吗?
最牛的是,德勒兹还 “手撕” 传统电影理论。
以前有人把电影当 “语言” 研究,抠那些符号密码;还有人纠结 “蒙太奇” 和 “长镜头” 哪个更牛,吵得不可开交。
德勒兹直接摆手:别瞎扯!电影是 “影像之流”,要感受不要套路!蒙太奇和长镜头都是 “运动” 的不同玩法,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
在他之前,电影总被当成 “娱乐零食” 或者 “文学的小跟班”,德勒兹一出手,直接给电影正名:电影是 “思维工具”,看电影不是躺着当 “咸鱼”,是主动搞哲学思考!
这一下,电影研究从 “边缘小透明” 变成了和绘画、文学平起平坐的 “艺术大佬”。
他还写了两卷本《电影》,里面唠了好多导演和电影,但他说 “我不是写电影史”。
你以为他打脸?不,他是搞了个 “影像族谱”,不管啥风格的电影,只要影像类型像,就能凑一块儿唠。
比如甲电影的某个镜头和乙电影的某个镜头,看着八竿子打不着,但在 “影像家族” 里是 “亲戚”,这操作直接打破了按时间、按风格唠电影的老套路,简直是电影研究的 “神级脑洞”!
德勒兹走了三十年,但他留下的影像哲学,却依然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
原来,好的理论从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真诚的分享;
好的电影也从不是短暂的消遣,而是照亮心灵的光。
谢谢你,德勒兹,让我们知道,当影像与思想相遇,当电影与哲学同行,我们能在这片光影里,看见更真实的世界,也看见更清晰的自己。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