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朱翌冉 | 中国人首次到太空拍电影 终于实现!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12:58 2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开启在中国空间站为期6个月的驻留任务。与以往任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的摄影师。

1905电影网专稿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开启在中国空间站为期6个月的驻留任务。与以往任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的摄影师。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轨道上,他们手持特制8K摄影机,进行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拍摄。

如今,《窗外是蓝星》制作完成,向观众献上了一场属于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旅程。科幻作家刘慈欣如此评价这部电影:就像一份来自现实的礼物,让太空探索从遥远的想象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使更多人看见中国航天的力量,点燃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

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特别邀请影片导演朱翌冉,向我们详细揭开这段天地联动、共赴星海的创作之旅。

全国产特制8K摄影机的太空首秀

电影《窗外是蓝星》的诞生,源于中国自主建造空间站新时代的到来。2021年,伴随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太空家园”。朱翌冉导演领衔的创作团队意识到,中国空间站为拍摄太空电影,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那么,在太空能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基于目前能够实现的技术和现实条件,最终确定了影片的核心理念——太空旅行。

“我们就是去真实呈现太空,让航天员成为被呈现的对象,同时成为创作的参与者。”他们希望尽可能减少与太空旅行无关的元素,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能够沉浸式地跟随航天员一起飞向太空,完成长达6个月的太空飞行。

太空拍摄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技术设备。影片采用全国产特制的8K摄影机,由总台技术团队打造,先后攻克火箭震动测试、空间环境测试和空间站内适配性充电存储等一系列挑战,这是中国电影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太空中拍电影,和在地球上完全是两回事。”导演朱翌冉举例说,“拍固定镜头的时候,摄影机是靠尼龙粘扣粘在舱壁上。这在地球上不可想象,在太空中却可行。”

可让人意外的是,失重并没有让拍摄变得更轻松。航天员在悬浮状态下操作沉重的摄影机,反而需要耗费更多体力去控制身体的稳定性。“他们完成推拉摇移的动作,其实比在地球上更辛苦。”

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团队准备了两台8K摄影机,随天舟货运飞船运送至中国空间站。这既是为了重要场景的双机拍摄,也是作为备案,以防其中一台设备故障。太空拍摄的机会非常珍贵,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3小时的黄金培训和6个月的惶恐等待

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团队仅有三个小时与三位航天员面对面交流。这三个小时,几乎是整个拍摄计划成败的关键。

在这三小时里,航天员们接受了使用8K摄影机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技术操作,更要按照太空环境里的特殊标准和要求来学习,将每一步操作分解得像说明书一样清晰,确保航天员能在太空中顺利拍摄。

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沟通。“我必须和三位太空摄影师达成一致,我们要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导演朱翌冉强调。团队找了很多类似的镜头,希望向他们准确传达“太空旅行是真实,有温度,带有情感”的这一核心理念,把“普通人”的身份放在创作的第一位。

事实证明,这种沟通是成功的。航天员在镜头前展现出了他们的温情与内心的柔软,许多情感表达都超过主创原本的想象。

在轨拍摄的六个月中,地面团队无法实时查看拍摄进度和画面素材。朱翌冉在首映礼上幽默地说:“我只能通过电视看他们在干什么,甚至在想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拍电影。我应该是唯一一个要通过新闻去看我的剧组什么时候工作的导演。”

实际上,地面团队并没有闲着。他们需要根据航天员的工作日程实时调整、更新拍摄计划,航天员们需严格按照任务清单执行。“因为他们每日的日程不对我们公开,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只能靠猜测去调整。”导演朱翌冉描述了这样特殊的工作方式。

双方通过邮件保持有限联系,实时沟通的机会非常少。他袒露,“曾经无数次在惶恐中想象,打电话来说:对不起导演,你的两台设备都拍不了,全失灵了。”

六个月后,当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开启,朱翌冉最关心的就是承载着太空拍摄素材的40张存储卡是否完好。他通过新闻直播紧张地关注着开舱仪式,“后来终于等到我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说,我们的8K摄影素材也带回来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点击链接收看:在太空实拍电影导演一度惶恐 没想到航天员拍出特别完美的镜头!

在海量太空素材中照见中国人的情感

拿到素材后,团队的心情非常兴奋,如挖掘宝藏般逐一查看。那些震撼心灵的地球影像、浩瀚宇宙的视觉奇观、航天员的生活细节,以及空间站日常、舱外作业、紧急避险等任务场景画面都一一浮现在他们眼前。

尽管有非常详细、周全的拍摄计划,仍然有不少精彩的画面来自航天员摄影师的细腻捕捉。

导演朱翌冉分享了一个例子:“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的那一段画面,真的是意料之外。我们没有想到他们能拍到一颗特别完美的镜头,飞船慢慢地划过地球上的云海。这颗镜头如此完美,以至于无数人问这是不是CG合成的。”

在剪辑阶段,电影紧扣“太空旅行”这一主题概念,突出真实感和沉浸感。“我们不想讲特别多的科学道理,不去刻意渲染和夸大,而是以生活流的方式来呈现,所以采用线性叙事的方法,按照人的心理感受来剪辑。”

从发射时的紧张,到适应日常工作,再到太空行走后的放松,以及航天员在舷窗边对地球的凝视和春节过年对家人的思念,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推动叙述这趟太空旅行,既展现了航天员肩负的宏大使命,也展现了他们身为普通人在太空中最真实的情感轨迹。

朱翌冉导演表明,这部电影想让观众感受到:“无论我们飞多远,我们的生活是不会变的,我们的文化是不会变的,我们骨子里作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王亚平是亚洲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的视角和旁白则为影片注入了更多情感张力。

“由一位女性来讲述雄壮的太空探索,能形成一种特别强烈的反差。”朱翌冉导演说,王亚平并非专业配音演员,只有一天的时间为整部电影配音,但她对这趟亲身参与的太空征途富有深厚的感情,在配音过程中真情流露,所以她的旁白充满感染力,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式浪漫。

三位乘组航天员在片中的“人设”更超出了导演的预期。他们的身份、性格、地域背景都有十分鲜明的差异,这都不是提前的设计和他们有意识的表演,一切都源自真实,却都恰巧很符合电影的需求。

打开中国实拍太空电影的大门

这一次,我们终于能跟随电影《窗外是蓝星》圆梦,在太空中远望蓝色星球与漫天繁星。《窗外是蓝星》也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开创性的实验。它证明了中国在太空实拍领域的技术能力和艺术创作的潜力,为中国电影人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朱翌冉导演坦言,“当时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冒险,但我跟团队一直在说,如果我们这次不拼尽全力去试一试,未来一定会后悔。”

在他看来,电影《窗外是蓝星》走出了第一步,我们不再只依靠科幻电影去想象太空,而是有了太空实拍片这一小小类型,从小部分实拍到全部实拍,去点燃中国拍摄太空电影的“火种”:“我相信它能够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在太空取景的步伐,我也相信未来很快中国会有一部在太空实拍的故事片,这需要整个电影行业和科学界一起去努力。”

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更多跨越天地界限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将出现。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太空实拍的尝试,电影《窗外是蓝星》注定留下不可替代的印记。

如导演所说:“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我们只是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过程。”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