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8世纪,拿破仑便已洞悉信息的战略价值:“一个间谍抵得上战场上的两万人”。而在现代战争史上,海湾战争中的“白雪行动”通过电子压制瘫痪伊拉克指挥系统、以色列“果园行动”借网络攻击摧毁叙利亚核设施,更以直观的战果印证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在当代军事对抗中的核心地
早在18世纪,拿破仑便已洞悉信息的战略价值:“一个间谍抵得上战场上的两万人”。而在现代战争史上,海湾战争中的“白雪行动”通过电子压制瘫痪伊拉克指挥系统、以色列“果园行动”借网络攻击摧毁叙利亚核设施,更以直观的战果印证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在当代军事对抗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新时代持续演变,信息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唯有提前布局新兴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才能切实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和信息安全。
信息战的形态远比传统战争更丰富多元,涵盖情报收集、电子对抗、网络攻击等多种形式,其隐蔽性、渗透性与高效性,使其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战局走向,甚至深刻影响国家命运。
而谍战,正是信息战中最具戏剧张力的一环。间谍常以血肉之躯为“武器”,在敌营中游走,用智慧与勇气编织情报网络,这种“以少胜多”“以巧破局”的特质,天然契合大众对“英雄叙事”的想象。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影界始终对谍战题材情有独钟。
法国经典谍战片《蛇》就曾全方位展示过一场间谍之间的暗斗。
享誉国际的悬疑片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也在二战前后,创作了一部超越时代的经典间谍电影《美人计》。
《美人计》
9月13日21:15即将播出
1946年4月,美国佛罗里达州法院内,德国间谍约翰·赫伯曼因从事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活动,被判处20年监禁。
《美人计》剧照
法院外,他的女儿艾丽西亚成了众人目光的焦点,她对父亲的罪行感到羞耻与反感,同时又因血缘关系承受着痛苦与无力。为驱散这份压抑,她选择用酒精与狂欢来麻痹自己,直到美国情报部门官员德夫林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份虚假的平静。
《美人计》剧照
德夫林希望艾丽西亚能利用父亲曾是纳粹间谍的身份背景,为美国政府效力,前往巴西里约热内卢,渗透进纳粹余孽的圈子中获取秘密情报。
《美人计》剧照
或许也想用这种方式弥补父亲犯下的过错,艾丽西亚最终答应了这个危险的请求。
抵达里约不久,艾丽西亚就收到了一个沉重的消息:父亲约翰在狱中自杀身亡。悲痛之下,德夫林的陪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两人在异国他乡的险境中迅速坠入爱河。
《美人计》剧照
艾丽西亚甚至开始幻想,在完成任务后与德夫林过上安稳的生活。
但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一击,德夫林接到命令,要求艾丽西亚以身入局,用美色获取纳粹首脑塞巴斯蒂安的信任,进而探听核心情报。
《美人计》剧照
作为情报官员,德夫林只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强压下内心的情感,向艾丽西亚传达指令......
尽管《美人计》的剧情围绕间谍任务展开,但希区柯克本人却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他拍的是一部爱情片。
为了拍好这段爱情故事,希区柯克绞尽脑汁对抗当时的《海斯法典》,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场银幕上前所未有的吻戏:
他让加里·格兰特和英格丽·褒曼每吻三秒就分开一下,说几句台词再继续接吻。整场吻戏就这样持续了两分多钟。
《海斯法典》是1930年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制定的行业道德规范,旨在“净化”电影内容,包括禁止过长的接吻镜头。这一规定,让很多导演在展现爱情场景时束手束脚。1968年,《海斯法典》才逐渐被电影分级制度取代。
《美人计》剧照
这场吻戏还在阴差阳错间准确展现了角色之间欲拒还迎的复杂情感,意外成就了电影史上突破禁令的经典时刻。
将重点放在爱情戏上,很难说不是出于希区柯克的私心。他对英格丽・褒曼的爱慕,在当时的电影圈已是公开的秘密。他曾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想吻褒曼的想法通过格兰特实现了。
《美人计》剧照
熟悉希区柯克的影迷都知道,他素有“片场暴君”的称号,每一部经典电影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他“虐待”女演员的传闻。
此外,在他长达50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希区柯克与至少40位不同的女主角合作过,这些女性在故事中大多有几个共同点:她们都是金发碧眼,且多为非正面形象,下场也往往很糟糕。
但拍摄《美人计》时,这位以“折磨”演员为乐的导演,在褒曼面前却变成了一个温和体贴的绅士。
片场还留下一张耐人寻味的幕后照片:
《美人计》剧照
希区柯克微微弯腰,身体前倾,对着褒曼的方向“鞠躬”,姿态恭敬得像在对待“女神”。
实际上,“鞠躬”只是视觉误差,希区柯克只是专注于褒曼手中的道具。但这个小插曲,成了两人友谊最好的注脚。
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将终身成就奖颁发给希区柯克,当时已是满头银发的褒曼特意从欧洲赶赴现场,上台为他致辞,感谢这位“伯乐”对自己演员生涯的指导,并将《美人计》中那把酒窖的钥匙道具还给他,感谢他多年来带给自己的好运。
英格丽·褒曼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幕后故事的确温暖人心,但若以现在的眼光回看《美人计》的爱情线,却能读出一丝隐藏的“惊悚”。
艾丽西亚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牺牲情感与身体,嫁给自己厌恶的纳粹头目,用“爱情”作为伪装去换取情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她最初踏上这条危险之路,本身就源于一场有预谋的“美男计”。
《美人计》剧照
这种“以美色为武器,以情感为诱饵”的策略,正是电影标题“美人计”的完美诠释。
而这个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写入了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中,成为“三十六计”里极具代表性的攻心之计。
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计案例包括西施帮助越国灭吴、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等。
近年来,美人计的概念频繁被用于“杀猪盘”网络诈骗中。
诈骗分子会先在社交平台上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用精心设计的人设吸引受害者,通过长期的情感陪伴、嘘寒问暖,让受害者产生信任与依赖。等到受害者彻底陷入情感陷阱后,再以“投资理财”“创业合作”等名义,诱导受害者转账汇款(这一步被称为“杀猪”),最终卷款消失,让受害者不仅损失钱财,还承受情感背叛的双重打击。
《美人计》在剧情上除了与“杀猪盘”有着巧合,还有个令人惊叹的预言。
在剧本创作时,希区柯克与编剧本·赫克特需要找一个足够有分量的“麦格芬”——希区柯克电影中推动剧情的关键物件。他们最终选择了当时对大众极为陌生的“铀”,设想纳粹余孽正秘密收集这种能制造出超级炸弹的元素。
《美人计》剧照
那个年代,“铀”只是实验室里的稀有元素,除了少数科学家,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更没人预料到它能制造出毁灭世界的原子弹。
但制片人塞尔兹尼克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谁会关心一种听不懂的元素?”
希区柯克与赫克特却坚持了这个设定。为确保细节准确,两人甚至多次前往加州理工学院拜访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博士,请教有关铀的问题。这位科学家谨慎地回答了两位编剧的问题,并警告他们不要过度好奇。
这些访问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注意,于是《美人计》剧组收到一封信函,警告他们在海外发行这部电影前,必须先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行。
《美人计》剧照
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震惊世界,塞尔兹尼克才恍然大悟,希区柯克一年前坚持的“荒诞设定”,竟是即将改写人类历史的现实。
为了避免剧情与现实冲突过于尖锐,希区柯克紧急修改剧本,弱化了铀的“毁灭性”描述,只保留“关键情报”的属性。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晚年每次谈到《美人计》时,都难掩自豪之情,觉得自己是个有预见的智者。
或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它从不只局限于讲好一个故事,更会在不经意间将现实与想象编织成永恒。
来源: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