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国产历史、古装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冷兵器爱好者心中的“痛”。这些影视剧中的古代战争场面,简直可以用“彻底崩坏”四个字来形容。在武器道具层面,要么胡编乱造,一股杀马特风;要么粗制滥造,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泡沫塑料的气味。
发布,谢绝转载」
长久以来,国产历史、古装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冷兵器爱好者心中的“痛”。这些影视剧中的古代战争场面,简直可以用“彻底崩坏”四个字来形容。在武器道具层面,要么胡编乱造,一股杀马特风;要么粗制滥造,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泡沫塑料的气味。
战斗场面更是惨不忍睹,让人每次看到都不禁疑惑,这一部剧制作成本这么高,钱呢!都花哪儿去了?而且国产古装道具的现状之“崩坏”,已经不仅是影视剧层面,即便是最应该讲求严谨、还原的纪录片服化道,在咱们国家也一样是乏善可陈。
每当看着国外能够拍出《天国王朝》、《天与地》这样考究的佳作,再看看咱们国内拍出来那些古代战争场面,真的让人无语。甚至有一种咱们纪录片都不如人家商业片的感觉,但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一部拍摄于67年前的老电影,更是堪称新中国古战电影的高峰-《宋景诗》。
《宋景诗》讲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宋大帅”,也就是电影主角宋景诗率领鲁西人民起义,与清军交战的事迹,其中也融合了诸如张宗禹、张皮绠等其他历史人物的事迹。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从剧情、表演、剪辑等方面看,并不能算一部佳作。
演员的表演没有什么惊喜,人物塑造也非常脸谱化,即便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相比,也是乏善可陈;而且电影的情节非常枯燥,整个就是一流水账,平铺直叙,没什么转折;
在剪辑方面,用今天的眼光看,剪辑师低级错误还蛮多的。甚至可以这么的说,整部片子,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这整个剧组,好像都不太会拍电影。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部电影的历史质感,却堪称一绝。
根据当时的主创回忆,当时有陈白尘、贾霁等十位作家组成“创作组”,在1952年春,从北京出发,深入鲁西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走遍163个村庄,走访了719位老人,记录了18万字的原始资料,然后历时两年,写出了《宋景诗》的电影文学剧本,之后又三易其稿。
可以说,从一开始,电影主创就充满了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拍摄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化道,拍摄方也是严谨考究后进行复原设计制造,甚至是直接采用过去遗留下来的老物件。相关部门为了影片的顺利拍摄,也是提供了相当多的帮助。相传,当时内蒙古军区甚至提供了一个骑兵团协助拍摄。
所以,即便不谈影片里面的战争细节,光是服化道,就让人惊艳。
比如这电影里的服装,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这不是临时制作的戏服,这就是从仓库里拉出来的古董。
我们现在看现代的一些清宫戏、古装戏,演员身上的衣服都十分贴身合体。而这部影片中,即使贵如僧格林沁,穿的黄马褂也像是个面口袋一样耷拉在身上,而且看起来料子是真的丝绸。然而这就是清代服饰真实的样子。
演员戴的帽子也和现代影视剧的大有不同。现代清宫剧,官员头上的帽子都老大一坨,显得官威十足,而真实的清代官帽就是这样小,人带这么个小帽子显得头大肩窄,十分滑稽。
即便贵如慈禧,也是一身农家乐打扮,虽然我们看起来觉得怪怪的,实际上清代统治阶级,从乾隆时期开始,就盛行这种繁复的装饰。
而且慈禧太后等人的旗头,也不像《还珠格格》等清宫戏一样,采用光绪后期到民国时期的“超级”大拉翅旗头式样,而是采用较小的“钿子头”式样,更符合清代同光时期的时代背景。
而剧中的武器道具和战争场面,更是堪称魔鬼级还原。
P2目前几乎所有的古装战争剧,步兵和骑兵手里的长矛都显得极短。而《宋景诗》影片里骑兵的骑枪就非常惊艳,所有骑兵的骑枪肯定超过三米,其长度有可能是4.35米。
这是典型的清代骁骑营长枪尺寸。冷研就曾提到过,清代“护军骁骑”枪长达一丈三尺七寸,换算过来就是4.384米。影片步兵的长矛和《皇朝礼器图式》中绿营长矛尺寸也差不多,三倍人的身高。
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有2米多的实战长柄刀(也就是清代朴刀),3米左右的实战偃月刀,还有钩镰枪等等道具,都十分的良心。很可能,这些武器应该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真古董。
毕竟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可没经费去做那么多武器道具。仅仅是道具还不算什么,关键演员还会玩刀、会骑马。比现在那些只会玩大型团体操甚至嘻嘻哈哈的演员们强太多了。
片中还有大量堪称一绝的战争镜头,首先是骑兵的夹枪集群冲锋,还有教科书般的回马枪,另外骑兵的镫里藏身动作,还能减少自身的迎弹面积,还有这种现代影视剧绝对不敢拍的危险镜头。
与其他的片子不同,该片长矛手使用了极多戳刺的动作,刀牌手则用巨大的圆盾牌护住自己的全身,对攻双方你来我往,十分激烈。
刀盾手的起势动作也拍得非常好。可以看到盾在前,刀横在头顶。这个起势在我们兵击爱好者眼中非常可爱,因为这个动作在对抗时十分实用。
而且这个镜头非常难得。因为他和其他人手中的刀产生了对比。大家可以看到,那团练大头兵拿的是牛尾刀。而正经有编制的官老爷拿的是细长的腰刀形制。
除了这些细节之外,电影里对战阵、变阵、指挥的还原,更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古代战争,虽然严格来说,宋景诗起义是近代历史上的发生的事了。
P3影片中,僧格林沁为了对抗宋景诗,摆出了防御力极强的“方城子阵”,最终挡住了二当家的三次猪突猛进;
而清军摆的这个阵势可大有来头,它的原型来自清代晚期,步兵与炮兵协同的《伏虎开山阵图》中的固守破阵式。
伏虎开山阵图·伏虎冲敌式
伏虎开山阵图·抄手环攻式
伏虎开山阵图·破马队式
伏虎开山阵图·固守破阵式
宋景诗的二当家在发动冲锋后,可以看到敌人骑兵从方阵两翼出发包抄,火炮摆在前方,使用霰弹压制对手的集群冲锋,除了为保护演员没有真的开炮外,其他毫无问题。
清军的机动兵力顺利切断了二当家和自己属下骑兵的联系。如果不是情节需要,二当家这时候已经跪了。
而二当家单枪匹马,前有方阵,两侧是包抄而上的骑兵,逃出性命已然不易
然后为了压垮宋景诗,僧格林沁下令方阵变横阵,单薄的横列挡不住宋景诗的骑兵冲击,僧格林沁大败;这里几个细节,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
僧王觉得对手全军乱动,自己的机会来了,下令展开方阵。
命令下达后,先发旗语
两翼展开,方阵变横阵
宋大帅的骑兵冲击矢锋,这是典型的楔型阵
僧王部队不顾自己纵深太浅,向前推进
最后不出所料,僧王卒!
而在洋枪队列阵之后,溃兵向阵两翼分开;射界开阔后,一轮齐射立刻阻断宋景诗的攻击势头。这样的场景真的无法期待更多了。电影把古战迷们想看的都表现出来了。谁说中国没有排队枪毙电影?
最后要说的是,影片中这个将台的场景也很难得,如果军官不能站在高处,身边没有一群卫兵摇旗击鼓,部队该如何指挥,难道靠天空中的大鼠标?遗憾的是最近十几年拍的古代战争片,各路大将似乎普及了战场C4I系统,这类“土气”的台子再也看不见了。
总而言之,《宋景诗》这部片子作为故事片,观影体验极差;但是我们换个角度,从复原古战片来看,它又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高峰,甚至有可能是没有之一的最高峰!其严谨程度甚至吊打现在很多的纪录片!
但是,欣喜之余也不免令人伤怀;譬如前几年,《长安十二时辰》的服化道,也曾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虽然有很多遗憾,好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能等来第二部类似的作品,中国影视道具产业、武指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仍然继续着,并没有因为一部《十二时辰》而好转。
那些打着大制作旗号的影视作品,不去认真研究历史,还原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反而买椟还珠,罔顾真实历史人物关系,给那些历史风云人物强行加入多角感情戏,恨不得将其变成沉迷于男女情爱的大冤种。对比《宋景诗》,在当年那个简陋的环境下,拍出如此严谨的战争题材电影,当年的这帮主创人员,完全可以骄傲的说:或许我们不懂电影,但是我们懂打仗,更懂得尊重历史!
参考文献:
我们在探索前进—关于“宋景诗”的修改
不信教的教匪:鲁西北地方社会与宋景诗的“反叛”(1861-1870)
从“反历史主义”谈到《宋景诗》的历史真实性
中国战术史
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清朝后期军事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