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交织历史回响 时代之歌《松花江上》这样诞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8:49 2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1905电影网专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CCTV-6《中国电影报道》特别策划推出14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共同在光影中回顾那全民族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

特别节目由《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和《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部分组成。

《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将从经典抗战电影歌曲出发,以十首歌曲为切入点,从人物访谈、音乐解析、电影艺术等多个层面回溯那不屈的传奇。

本期推出《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第二集,聚焦时代之歌——《松花江上》,带您聆听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回响,揭开它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鲜为人知的是,《松花江上》这首歌并非诞生于白山黑水间,而是在西安唱响,它的创作者张寒晖也并不是东北人。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他写松花江的歌曲,好多人都认为他是东北人,其实他就是我们定州人,也从未去过东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地自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东北的重要水系,静静流淌的松花江,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里,大批东北人被迫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的沉重背影。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河北省委派李德仲到定州重建定州党组织。他第一个找的是张寒晖,晚上李德仲就讲,东北九一八之后那些惨状,他经常掉泪,所以说张寒晖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1935年,张寒晖受党组织的委派到西安,以一名中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抗日工作。国仇家恨在张寒晖的胸中不断翻涌,东北难民的哭声在他脑海中一次次搁浅。打回老家去,好收拾旧山河的忧国之情在他心灵深处反复激荡。终于,饱含悲愤的歌词从他笔下喷薄而出。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他写歌曲,把自己关在这个屋子里不出来,因为他会拉二胡,他唱一句拉一句,极其艰苦,两天两宿没有出门,在发高烧的情况下写出来这首歌。当时来说,西安事变之前,形势非常紧张,在那种情况下,他带着一种非常迫切的心情想唤醒东北军。

对于歌曲的曲调,张寒晖则想起了家乡独特的地方戏——定县秧歌中凄凄惨惨的“大悲调”,还有苍凉遒劲的河北梆子。这些民族音乐的集合,终于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问中有答、悲中有恨的时代曲《松花江上》。

张寒晖先生曾孙 张跃宗:他创作的时候,第一点启发是在一个大学大厅里听到隔壁一个东北同胞啼哭的惨劲儿,就想渴望回家和家人团聚。第二次启发是日本兵追着兄妹俩到河边的时候,哥哥怕他亲妹妹被日本人找到,就把她推到河里去,还没等到她哥哥跳进去,日本兵就开枪把他打死了。第三次是在东北军里,东北军渴望回家和家里人们团聚,流离失所。我认为这是三次启发。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张寒晖其实是艺术大学毕业的,他会写剧本,会作曲还会写歌。其实他是用定州秧歌小调,类似哭坟那种调,唱悲调的功夫。他就把东北人那种现状那种心情结合到歌曲创作里头。

《松花江上》里如泣如诉的旋律、宛若天问的歌词,首先是在东北军和东北难民中传唱。很快,它就在亿万华夏儿女中引发巨响。歌里唱的是已经沦丧的那一片广袤厚土,同时,也昭示了这个民族还将面临的深重苦难。

张寒晖先生曾孙 张跃宗:在教室里边,有一个陕北的人骂东北军,张寒晖知道以后就在教室里说,我为你们唱一首歌,我才编的新歌,给他唱起这首歌来了。唱完以后的学生们也都不说吵架,也不说看不起东北人了,从那以后就开始传遍整个学校,从整个学校传遍整个东北,各个地方大江南北都唱响,他也没想到当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张学良当时在发动西安事变以前,他怕中下层的士兵不支持他。当时《松花江上》在西安城凡是东北人谁唱谁哭,张学良他看见的士兵当中蕴藏着巨大的那种要打回老家的那种力量。听到西安事变枪声响了之后,而且这个号外很快就出来之后,张寒晖是嚎啕大哭,他是一种心情的爆发,他抑制不住个人的感情,当时他就嚎啕大哭。

《松花江上》作为一首传唱至今的抗日歌曲,也是当年“流亡三部曲”之一。每当歌声响起,那幅满目疮夷的景象,仿佛近在眼前,它让每一颗滚烫的中国心都成为红肿的眼睛。同时,它也激励着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决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张跃宗:“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哪年哪月才能欢聚一堂”这对我的感触最深。从小村里举办歌咏运动的时候,我们一家子都上台唱这首歌。每当唱到这的时候,一家人忍不住都流泪。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张寒晖为什么能成为人民艺术家,他在任何时代,都是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把个人的事业和生命献给党的事业,献给人民的事业。

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松花江上》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歌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怎样的至暗时刻,而今天我们所能亲见的每一处光明,都来之不易。

定州市大鹿庄乡西建阳村村干部 石亮:每当说起张寒晖跟我一个村就感觉特别光荣。

河北省定州市大鹿庄乡西建阳村村干部 李夜明:对咱们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激励。

张跃宗:毛泽东提过,一首抗日歌曲相当于两个师的战斗力。作为俺们后代,经常想起这首歌,有时候也说我们孩子们以张寒晖为荣,好好学习,作为后代,不能忘记国耻,牢记历史!

定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长篇小说《唤醒大地——张寒晖》作者 杨江敏:周总理在武汉抗战动员大会,他带头指挥唱的《松花江上》这首歌。周总理提示的是,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过去,我们必须时刻唱响这首歌!

《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是回荡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旋律,这些歌曲在电影中响起,在人们的口中传唱,在我们的心里回响。电影用影像凝固了烽火岁月,而音乐用旋律永恒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当歌声再度响起,那份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决心,从未褪色。

即日起至9月10日,每晚22:00 锁定CCTV-6《中国电影报道》,留存永恒记忆,镌刻伟大胜利!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