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真相的照相馆——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1:10 2

摘要: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未铺陈惊天动地的爆炸场景,而是聚焦于南京一家小小的照相馆,聚焦于那一张张承载着沉重过往的相片,透过普通人的故事,让我在黑暗岁月里窥见人性微光。

我生性胆小,目睹争吵尚且畏惧,却因那句“不要害怕,不要不敢去看”,走进影院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未铺陈惊天动地的爆炸场景,而是聚焦于南京一家小小的照相馆,聚焦于那一张张承载着沉重过往的相片,透过普通人的故事,让我在黑暗岁月里窥见人性微光。

吉祥照相馆本是温馨之地,日本士兵的闯入瞬间打破宁静。邮差阿昌、戏班姑娘毓秀、照相馆老金一家及翻译官王广海,因要为日军冲洗照片聚集。当同胞遇害的照片在暗房显影时,我手不由自主发抖:照片里妇女抱婴蜷缩墙角,眼神满是惊恐;老人跪在土坑旁,似在无声诉说着不公。这些画面如尖刺扎进心窝。暗房里的人红着眼,急促呼吸在狭小空间回荡。日军逼迫阿昌和毓秀扮夫妻拍“亲善照”时,婴儿啼哭声突然响起,一位母亲正哄孩子,却被刺刀捅穿。照相馆的白炽灯,照在假笑的新人脸上,也照在母亲渐失温度的身体上,强烈的对比让我握紧拳头。

影片人物格外真实。阿昌起初畏缩结巴,见日军烧毁底片时,第一次挺直腰板;老金将真照片藏在相框夹层,女儿小花抱相框逃跑时,辫子被子弹打断。这些身陷战火中的平凡人让我深知,当年有多少无名英雄用生命守护真相。

细节如珍珠镶嵌记忆:毓秀被逼笑着拍照时,指甲掐进手心留下血印;阿昌悄悄把馒头分给饥饿婴儿;照相馆玻璃窗上,总有道擦不掉的裂痕,似历史伤疤在诉说苦难。

片名看似简单,内涵却很深刻。侵略者的镜头是武器、暴力与炫耀,用快门“射杀”被征服者的屈辱,制造“亲善”谎言,是对真相的二次屠杀。而当镜头掌握在普通人手中,便化作反抗的眼睛,暗房成为孕育真相的子宫。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而是人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而是世仇;荆棘划破的不是脊背,而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而是国恨。每一次显影都是无声呐喊,每一张藏匿的底片都是击穿谎言的子弹。这些小人物在绝境中做出“向死而生”的选择,抵抗虽无枪炮轰鸣,却比任何炮火都有力量。他们守护的是民族的记忆,是文明的底线,是黑暗中一道残存的光。

灯光亮起,我的心仍被故事揪着。由此想到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她为让西方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历经抑郁症折磨和日本右翼恐吓,36岁自杀身亡。她的事迹让人理解战争对个体的碾压,和平的脆弱与宝贵。

其实历史全貌很清楚: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偷袭珍珠港,1945年美国为促使日本投降投弹。这场灾难的源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它先是加害者,最后才成受害者。那种“只说自己疼,不提自己先打人”的态度,绝非真正反思。

80年前,日本裕仁天皇颁布《停战诏书》,宣告无条件投降。铭记历史,是对数千万逝去同胞的承诺:你们的牺牲未被遗忘,你们守护的光正照亮前路;你们见证的黑暗,吾辈正努力用光明驱散。有国才有家,珍爱和平。愿世界不再有战火,愿和平照亮人间每个角落。

来源:江城高校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