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本来就存在不公平,每个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从这部纪录片中3位主人公身上,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生活本来就存在不公平,每个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从这部纪录片中3位主人公身上,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导演历时6年,追踪拍摄了三个不同家境孩子的人生轨迹,纪录片争议很大,有人觉得残酷,令人灰心丧气,但也有人从中找到了自己拼命努力的动力。
01
一个12岁叫马百娟的小女孩。
她生活在大山深处,住在窑洞里,父亲60岁,母亲有智力障碍,14岁的哥哥早早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08年的时候,这个家全年的开销不超过50块钱。
马百娟所在的学校只有7个人,两位老师,五个学生。
虽然每天上学要往返行走30里崎岖的山路,但马百娟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因为她对未来充满了期许。
她经常提醒自己:学习才是出路。
她长大后想去北京上大学,想要每个月能赚到1000块钱,可以买面还可以打个水窖,因为家里的面不够吃,水也不够喝。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没有给她憧憬的未来留有任何的机会。
马百娟的父亲认为:女娃都是别人家的,以后就是靠女婿活着,这就是女娃的出路。
所以马百娟15岁的时候,她就辍学了。
马百娟时常坐在村口,双眼迷茫地望向远方,一个人发呆。
后续的拍摄因为被她父亲制止,没能继续。
纪录片里马百娟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她靠墙站着,和村子里两个年龄相仿的孕妇在聊天。
后来导演听说,在家人的操办之下,16岁的马百娟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02
19岁的徐佳,一名来自乡镇的复读生。
这是他第三年复读,每天早起晚归,和无数高三学生一样。
徐佳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车祸去世后,母亲独自供他和弟弟上学,这让他心里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焦虑和压力。
虽然压力重重,但是也只能压抑着自己,调整心态,全力以赴。
因为他知道,想要改善生活,高 考应该是他最好的一条出路。
最终,徐佳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
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毫无经验和人脉的徐佳屡屡碰壁,他穿梭在人群中,就好像《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角一样,寻找着人生这个大考场的出路。
最后他签约了一家电力公司,月薪3000。
劳动合同签完的时候,他对着镜头说:依旧感到不安,对待遇和前途都很茫然。
后来导演听说,徐佳毕业三年后,和大学女友结婚成家了。
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在慢慢的前进,也在悄悄的变好。
03
袁晗寒,一个大都市17岁女孩儿。
那一年,因为她觉得,有的老师真的很烦,妈妈就给她办理了休学手续。
停学后,倍感无聊的她尝试开过一家小酒吧,因经营不善亏了,然后就把店关了。
后来,她又到德国留学。
因为她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女儿是有艺术天赋的,就想让她去尝试,她也如愿考上了很好的艺术大学。
袁晗寒拥有很多人都不能企及的资源。
但她时常也会觉得不太开心,虽然热爱画画,但她又说,有时候也会受不了在画室里待那么久。
后来,袁晗寒觉得在德国的生活太安逸、太无聊了,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和改变了,于是,她回国回到家。
然后,袁晗寒尝试去美术馆工作。
最终,她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她不需要担忧温饱问题,但一样也有自己的困惑、苦恼和探索。
和前两位主人公最大的不同是,袁晗寒的人生是可以不计成本的,去寻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件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另一件事从头开始。
袁晗寒的父母一直在鼓励女儿,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寻找生命中真正热爱的东西。
开了工作室的袁晗寒,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结语:
这部纪录片选择的人物或许有些极端。
因为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可能没有马百娟的生活那么贫困,也没有袁晗寒的家境那么优渥。
但片子所展现的是世界本就存在的差别,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客观事实。
起点不同也许是残酷的,但残酷的事实背后,让我们看到马百娟的家人与徐佳的家人,对读书、对未来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认知。
一个认为努力学习始终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个认为认命就行,读书没有用。
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
《免责声明: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来源:情感的背篓